氛围影响天才

高一七班 23号 张灵

林语堂先生为苏东坡作传时,英文名是“the gay genius”;无论是从苏的文学素养、绘画天赋,还是书法造诣上来讲,他都是不可多得的天才。这样的天才的形成,除了自身的天赋、勤奋刻苦,跟成长氛围也是密切相关的。

苏东坡,生于宋朝最贤明的君主的统治下,成长在其极力鼓励文学创作的年代里。“他派贴身臣仆把题目送过去,甚至有时为避免泄露,他还在最后一刹那改变题目”、“幼童苏东坡首次听到欧阳修、范仲淹等人的大名”、“即使低贱如算命看相的,也要打扮得像个读书人”,在这样求贤若渴的君主的统治下、在这样才人辈出的社会里、在这样学术氛围浓厚的国家里,苏东坡的成才成名,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必定的结果。

家庭氛围的影响,则更大。父亲、母亲、弟弟,都在苏东坡的成长路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苏洵,大器晚成。年至二十七,方才奋发读书。

苏洵的学习,使得家里书架上摆满各种图书。博览群书的习惯,从少年便已养成。“父亲一向坚持文章的淳朴风格,力戒当时流行的华美靡丽的习气”,父亲的学术理念深深影响着苏东坡,他自身也极力否定这样华而不实,只有辞藻堆砌的文章,这对以后苏进京赶考逢上欧阳修改革文风,有了极大的优势。

“功夫在平时”这话一点儿都不错。苏洵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导儿子,以自身的才能教导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总是倚床听苏家兄弟二人读书,不时纠正错误读法;当应试没有高中时,依然潜心学习,苦读不懈。他所写的一部著作里边涉及的政治思想,使京都文人刮目相看。父亲潜移默化的教导,令苏东坡收益终身。

程家小姐曾受过充分的良好教育,曾经激励苏洵努力向学,丈夫出外赶考,管教孩子的责任自然地落在她的肩上。读《范滂传》时,年幼苏东坡问母亲愿不愿意他成为像范滂一样的人,母亲的回答出人意料——“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面对儿子的死亡,坦然教导“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呼?”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纵使万分舍不得孩子,依然谆谆教诲。“吾欲使汝为恶,则而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贤德俱备,善恶可辨,这样的母亲,值得我们敬佩。父亲的影响在于学术,母亲的影响在于做人。

弟弟苏辙苏子由,亦是苏东坡的人生中很重要的一笔。

兄弟之间的友谊非比寻常。两人深厚的手足之情,从苏小时候就可见一斑了。两人在家读书之时,两人不仅是良师,还是同窗益友:一同阅读经典文章;一同研习书画;一同探讨时下政治;当苏东坡进京时期,路上两兄弟一同作诗吟诵,江上航行完毕,便已经作诗百首。这么一位才华横溢的兄弟在身旁,真是苏东坡之幸。

氛围的影响,总是潜移默化的。一如苏子瞻,一如钱媛。她生于中国著名的文人家庭——钱钟书和杨绛先生所组的家。

家中,三人手中各捧一书,各占据一个角落。日常就是读书,互不打扰。

这般的家庭中成长的钱媛,在赴英国留学归来时,别人都带着“几大件”,只有她,带回了几箱特重的精选书籍。

盛行文学的社会氛围,刻苦研习的家中氛围;父母言行举止的耳濡目染,兄弟之间的互相影响,都在苏轼成才的道路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氛围影响天才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氛围影响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