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无用论与阅人无数论
很多人觉得读书没用,读书不能够直接带来什么好处,觉得还不如多去阅人无数。作者樊登说这些人你可能都没见过,你见到的都是跟你差不多的人。如果我们想要跳脱出当下的困境,必须得通过书,才能够和古代的那些伟大的先人们产生连接。甚至当代的人,如果他在国外,你跟他没法建立起来任何联系,也得通过书籍来建立,所以塔勒布曾经说过,读书是唯一有效的培养一个人才的方式。
多和图书馆链接
爱因斯坦、牛顿,他们进入大学,只是个引子,剩下来的事全是通过看书来解决的。他们无一不是在利用读书这个具有弹性、又没有边界的学习方法。也就是说,你只需要跟一个图书馆链接起来,你可以和你们同班,哪怕你的同桌都产生完全不同的学习效果。只有通过阅读,我们才能够个性化地成长,才能够持续学习。
存量陷井
你如果只读那些能够读懂的书,或者只读那些你有兴趣的书,很容易陷入到“存量技能”的陷阱当中。一个真正善于学习的人,一本书读下去,问题就已经得到解决了。不要陷入在只读自己能读懂的书这个陷阱当中,要努力地迈出去这一步,去读一些自己以前不喜欢的书籍。
危险的自我论证
如果随便翻一本书就激动得要命,就说,哇,这本书说得太好了,其实可能就是因为这本书里边说到了几个你平常所认同的观点。当我们在书里边看到了一些我们平常所认同的观点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很兴奋,这种兴奋是危险的,这种兴奋会让你陷入到“自我论证”这个过程当中来,然后你会不断地坚持朝这个方向走。而反过来,如果你看一本书,觉得这个书的观点怎么跟我以往认为的都完全不一样,反倒应该认真对待这本书,它可能会给你带来很多不同的启发,这是我们选书的原则。
作者背景和畅销书作家
作者比较在意出版机构,第二个就是要看作者的背景,是选择一个教授,经过了十几年或者几年的研究所做出来的一本书,而不是选择一个畅销书作家写的一本,什么“全球畅销两千万册”这样的书。畅销书作家所写的那种薄薄的小册子,看起来能够卖得很多,它的特点一定是来自于简单化,就是你要想把一本书卖到一千万册,你如果不是一个简单化的归纳的书,就没有一千万人能看得懂,所以它很难卖得很多。
引用得多少,可以证明这本书的重要性
有一个有趣的地方是书里边的那个参考书目,就是张五常教授讲的,叫“学术史上的《老人与海》”。一个人的学术著作是不是具备一定的高度,核心就是看你被多少人引用过,引用得越多,就证明这本书越重要。比如《思考,快与慢》一本好书会给你带来下一本好书,多读好书,好书就会围绕着你,它会不断地推荐。
读不懂怎么处理
如果你读一本书,发现自己读不进去的时候呢,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你现在没有到理解它的那个时候,那很自然,放下它就好了。还有另外一个可能,叫理解力的池子不能够消化这些东西的时候,你发现什么东西给到你都读不懂。
慢慢地累积,慢慢地让它发生化学反应。然后这时候,在你看到一本新书的时候,你会觉得不陌生了,因为似乎在另外一个地方有一个类比,在另外一个地方有着同样的案例等等,这是我们说叫理解力的池子。
讲书
如果我们真的想要挑战自己的大脑,让自己能够掌握一个东西,最好的方法是讲给别人听,讲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递知识给台下的人,而是为了锻炼。台上站着讲的这个人,只有你讲了,你才记得住。
只有你读书深入进去,并且能够浅出地讲出来,这时候你才真的掌握了这本书的核心知识。
阅读乐趣和快感
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明白的名词,不要着急去查,先保证这个阅读的完整的乐趣,整个故事的连贯性保持下来了。所以等你读明白了以后,大概知道这书说什么了,再去查那几个字,这时候你就能够更快乐一些。
先构筑一个小小的坡道
达·芬奇在晚年的时候,会在自己的草稿纸上写,要搞清楚啄木鸟的舌头到底是什么样子。作者樊登用这个东西来做坡道,为什么呢?就是《达·芬奇》这本书的核心主旨就是好奇心,就是达芬奇这个人,这么具备好奇心,那么这也是这本书最打动人的部分,把它放在最前面。然后跟结尾相呼应,到这本书快讲完的时候,达·芬奇快去世了,这时候我们说,啄木鸟的舌头到底什么样。讲完了以后说,这跟你有关系吗?没有,跟达·芬奇有关系吗?没有。但是这就是纯粹求知的乐趣。让这本书前后呼应,形成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