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日本,又名倭国,小日本,来到后,团队的很多人都在创作,例如胡师傅(拼音输入法的话就是“护士服”,这是谁的菜?),我觉得是时候,自己也来创作一把了,不过不是日本,我心明月,天地可鉴,关心祖国,世界和平而已。

  把视线拉回祖国,一部近期被安利无数回的电影—《湄公河》。据说,现在导演都流行混豆瓣或者知乎,最后才发觉自己原来这么厉害,表达的涵义竟然如此的丰富。btw,TNND,什么鲁迅啊、王国维啊要是有生之年看到高考语文试卷的话,也会发觉自己的文章的意境………………then,截然不同(再次吐槽高考语文,不为别的)。Ok,ok,只是发一些不同声音,无他,无他,唯“手”痒而已!吃瓜群众不要砍我呀!

   《湄公河》整体来看,最主要的是get到吃瓜群众的一种“民意”-“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绑架民意后的贡献就是票房,但缺乏深度的安利就不是幸事了……咦咦,我是来干啥的呢?

   说实话,《湄公河》的确拍出了一些不同味道,但吹上天就是我们群众的不对了,按照套路,首先点题吧,《湄公河》本可以把这么好的一个故事改编的更更加有张力,但很遗憾,没有做到,也许是受限于国内的审查制度吧。

  本人对“湄公河案”中的缉毒战士还是满怀敬意的,现实中缉毒警的危险程度要远甚于影视作品的刻画,不是场面,而是面对真正的武装暴徒时候的恐惧与无助。《湄公河》中对此刻画说实话还是少了那么点味道的,把自己定位于传统的好莱坞枪战大片,可以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林导很熟悉好莱坞的一些套路,但却没能实现其中精髓,即使相比于早起枪战港片(不仅成功渲染了火爆的场面,更是塑造了一些立体动感人物(例如小马哥))也是略有欠缺的,着墨于枪战大片,不是你Ak47,我Carbine,而是对画面背后的心理、地缘、政治的映射,君不见,《拯救大兵瑞恩》、《拆弹部队》可以称为经典嘛?也难怪,偶有同学会认为《湄公河》,本质上只不过是另一部《冲出亚马逊》,那些中国军警在东南亚城市与丛林之中的战斗,不时有“回到亚马逊”的错觉。

 将电视剧的30多集的情节浓缩为两个小时,甚至练公安部部长这样的boss级人物也沿用了陈宝国来演绎,应该可以看得出编制组的苦心,就是尽量写实还原,但其实大家都很清楚无论怎么改变,都需要一个高潮“爆发”,而且最好源于“一点爆发”,这是最难的。能看出编制组最初也是这么想的,并为之设定精英特工团队+“双雄”男主角的作战模式。这种模式应该是非常讨巧的:两个男主人公,张涵予一身正气,而彭于晏则是亦正亦邪。两个不同背景和性格的人为了理想走到一起,本可以出彩。但实际上,电影里并没有实现这种张力。

  开头二十分钟索然无味的背景铺垫后,才终于回到“枪战动作”主线,从毒窝中营救人质失败之后,双雄冲突爆发,“在我的地盘,得按我说的做”。戏到这里,似乎看到了一点电影曙光,然而就没有然后了,人性冲突也戛然而止,至于手机里小女儿视频的情节,则就是画蛇添足了,太过于生硬。方新武的“女友被毒品害死”的情节,并没有给观影者以足够的心理冲击,后期与宿敌重逢,个人恩怨掺杂家国情仇,一场重头戏也淹没在正邪最终决战的“洪流”之中。就连我心爱的“啸天”死的也太过突然,如此种种,导演的一些“人性化”尝试,最后都被宏大叙事冲散,烟消云散,无功而返。不过,影片的几个反派倒是刻画的有模有样,最为深刻的是面对左轮赌的人体炸弹,在毒品腐蚀下,未成年人的精神损伤,不可治愈,令人扼腕。尤其面对“童子军”的短暂怜悯和迟疑将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唏嘘不已。

 既然是影评,还是要评论一下张涵予和彭于晏。张就不多说了,自从谷子地一战成名,到近几年的杨子荣,每每出彩,但《湄公河》则太过平平,剧情所限!彭呢,未来的戏路应该会甩“爵迹”的“鲜肉”帮好几条街吧。

 总之,面对这篇命题作文,某些东西实在是太重,砍不掉,也砍不动吧,也不能怪编制组。这样题材的电影,剧组面对的任务应该不止是讲好一个故事,还有背后的多种诉求,难免就四不像了,本可以映射的东盟关系,也显得极其微妙,“宋哥”背后的大boss也虎头蛇尾,估计是高压线,想踩但不准踩。编制组肩上的担子太重,胆子难免会变小,走路则就会小心翼翼,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现实中很多事情,也如此,近期满城风雨的诺奖级NgAgo,也是落入这样的俗套,本可以好好做学问,却被搅进了国家脸面和科学精神的两难境地,太过讽刺……

你可能感兴趣的:(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