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巴黎圣母院,还是因30多年前的同名电影,随着时间的流逝,《巴黎圣母院》影片的情节只剩下了那又瘸又瞎、又驼又聋的敲钟老男人和漂亮女人的故事。直到2018年11月4日,我亲临法国,才真正对巴黎圣母院有所了解。
巴黎圣母院(法国巴黎教堂)是一座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西堤岛上的教堂建筑,也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始建于1163年,整座教堂于1345年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
当我们来到巴黎圣母院前偌大的广场上时,一座白色高耸入云的巴黎圣母院就展现在眼前,这座曾经在电影中见到的著名建筑,如今我们就站在那古老的故事发生地,当年在观看电影时,怎么也没想到有一天会亲临这近万里之外的影视现场,如梦如幻,难以置信。
经导游介绍,得知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外观结构全部采用石材建造,正面高69米,被三条横向装饰带划分为三层,底层有三个桃形门洞,门上于中世纪完成的塑像雕刻品大多被修整过。中央拱门描述的是耶稣在天庭的最后审判,右边拱门是教堂最古老的雕塑,描述的是圣安娜的故事,以及大主教许里为路易七世受洗的情形。左边是圣母门,描绘圣母受难复活,被圣者和天使围绕的情形。
每个桃形门洞,一层层的全是人物雕像,越往里越人物越小。
最大一排人物雕像衣冠手势神态各异,活灵活现。脚下底座形状也各有特点,有一雕像脚下竟然踩了一个低头弯腰的人。
在拱门上方有一排人物雕塑,那是众王廊,陈列旧约时期28位君王的雕像,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每人手里所持物件不尽相同。
长廊上边居中位置有一个直径10米的彩色玻璃窗,俗称玫瑰玻璃窗。这富丽堂皇的彩色玻璃刻画着一个个的圣经故事,以前的神职人员借由这些图像来做传道之用。中央供奉着圣母圣婴,两边立着天使的塑像。两侧立的是亚当和夏娃的塑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巴黎人怕德国人把它抢走,所以拆下来藏起来了。
第三层是一排细长的雕花拱形石栏杆。石栏杆上塑造了由众多神魔精灵组成的虚幻世界,这些怪物面目神情怪异而冷峻,还有一些精灵如鸟状,但又带着奇怪的翅膀,出现在教堂顶端的各个角落里,或在尖顶后面,或在栏杆边缘,若隐若现。
最顶端是对称的两座塔楼,没有塔尖。其中一座塔楼悬挂一口重达13吨大钟,也就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所著《巴黎圣母院》一书中,卡西莫多敲打的那口大钟。中庭上方有一个高达90米的尖塔。塔顶是一个细长的十字架,远望仿佛与天穹相接。据说,耶稣受刑时所用的十字架及其冠冕就在这个十字架下面的球内封存着。
巴黎圣母院的主立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筑中最美妙、最和谐的,后世的许多基督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样子。
我们耳听导游介绍,眼观这座著名的巴黎圣母院,尽管拍了一些照片,但意犹未尽。我突然注意到在圣母院的左门有游客进入,就询问导游,我们是否也可以进去欣赏一下。导游告诉说,进去也可以,但是今天是周日,圣母院要做礼拜,你们一旦进去了,做礼拜时圣母院要关门的,到时候要被关进去了,可就出不来了。我们只好承诺进去走一下很快就会出来。于是,得以一览圣母院的内部风光。
当我们从右侧门进入后,便置身于高大、庄严、肃穆的场景。教堂全长128米,宽40米,有5个纵舱,包括一个中舱与两侧各两个翼舱,光是中舱就有12.5米宽。迎面而来的就是直通屋顶的直径5米的两排大柱子,两排柱子距离不到16米,而屋顶却高35米,从而形成狭窄而高耸的空间,使人产生向天国靠近的幻觉。
展现在眼前的做礼拜大厅,两排大柱子中间挂着一排蜡烛式吊灯,房脊上边整齐地挂满各国的国旗,其中,我惊喜地发现了鲜艳的中国国旗五星红旗,这是我们国家的象征,顿感自豪与亲切。大厅椅子上坐了一些等待做礼拜的人。
好多彩色玻璃窗,五光十色,光彩夺目。在这扇有20个格子的玻璃窗里,每一个格子都有姿态各异的人物。
最为美观的是主殿翼部两端的玫瑰花状的大圆窗,上面满是13世纪时制作的富丽堂皇的彩绘玻璃书。南侧玫瑰花形圆窗,建于13世纪,但在18世纪时作过修复,上面刻画了耶稣基督在童贞女的簇拥下行祝福礼的情形。在阳光的照射下,五彩斑斓,辉煌耀眼,若星光闪烁,光芒四射。
一位手持十字架的女子雕像,赫然在目,看起来她的神态是若有所思。
沿一侧前行,只见靠中舱一边有一片蓝色容器盛装的白色蜡烛闪耀着金黄色的光芒,在光线昏暗的教堂中更加抢眼。
靠中舱一侧有一排多幅连接的彩雕,人物众多,多彩多姿,形象生动,每一幅彩雕似乎都在讲述一个故事。
柱子与穹顶线条分明,做工精细,足见功底。
彩色玻璃窗下,有人在虔诚地祈祷,这之前只能在影视中所见到的场景就展现在眼前。一连3个彩色玻璃窗,图案、花形、色彩各有千秋,其中的人物也千姿百态。
这里还展示了巴黎圣母院建设年代图形,从中可见巴黎圣母院古代时的身影。
有一雕塑是男子怀抱婴儿手持书卷,似乎在诵经传教。
在翼舱一边让我惊奇的是一幅画像前竟然出现繁体中文“圣母”二字,这幅画像是否就是圣母玛丽亚,不得而知,只见她怀抱婴儿,有几个小孩围绕在她的身边。一边有一红色条幅:中华圣人;另一侧壁有一尊母亲手扶两个小孩雕像,一侧对联是:神思广阔遍宇宙,另一联则被遮挡未知内容。
转到另一侧,见到礼拜大厅正面,据说,大厅可容纳9000人,其中1500人坐席前设有讲台。这个大厅宽广壮阔,我从正面拍的照片,隐约可见:讲台后面置放三座雕像,左、右雕像是国王路易十三及路易十四,两人目光齐望向中央圣母哀子像,耶稣横卧于圣母膝上,圣母神情十分哀伤。
据说厅内还有一个大管风琴很有名,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浑厚响亮,特别适合奏圣歌和悲壮的乐曲。但是在仅仅10分钟匆忙的时间里,我们是一路小跑,很多景色都来不及看,连走马观花都谈不上,根本没有见到这个大管风琴,更别提仔细观赏了。
其实,这也算是很幸运了。我后来得知巴黎圣母院只在周一至周五开放,当天是周日,无论如何我们还进入了巴黎圣母院,没留下遗憾。
从圣母院出来后重新审视全景,一种历史文化的厚重感油然而生。
圣母院的法文原名“Notre Dame”原意“我们的女士”,这位女士不是指别人,正是意指耶稣的母亲圣母玛丽亚。
巴黎圣母院曾经是全欧洲工匠组织和教育组织集会的地方。后来巴黎最著名的索邦大学坐落于此。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时期,教堂的大部分财宝都被破坏或者掠夺,被移位的雕刻品和砍了头的塑像随处可见,唯一的大钟幸免于难,教堂千疮百孔。之后教堂改为理性圣殿,后又变成藏酒仓库,直到1804年拿破仑执政时,才将其还为宗教之用。
1845年开始又根据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在小说《巴黎圣母院》的描述,历经23年对教堂进行了全面整修,修缮了尖顶的圣器堂,重现了圣母院久违的光彩。
巴黎圣母院曾经见证了加冕拿破仑帝王、罗马帝王接受受洗典礼、巴黎解放纪念典礼、宣读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赞美诗等诸多历史事件。
这次欧洲之行,我带上了维克多.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之名是得之于电影,而电影是因小说而来。我试图通过阅读小说增加对巴黎圣母院的了解。
置身巴黎圣母院广场,电影和小说的情节似乎一幕幕展现在眼前,奇丑无比但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和美丽动人的吉卜赛女子埃斯梅拉达的故事就在这里上演。
“在一个愚人节上,吉卜赛女子埃斯梅拉达的演出引起了副主教克罗德.弗罗洛的爱慕,他派人实施绑架未果又跟踪伤人陷害埃斯梅拉达,当埃斯梅拉达即将被行刑时,敲钟人卡西莫多劫了法场,将其救到钟楼一个小屋保护起来,副主教克罗德.弗罗洛几次潜入欲对埃斯梅拉达非礼,都被卡西莫多所救。有一天卡西莫多发现埃斯梅拉达不见了,到处寻找中,在圣母院三楼石栏杆前见到了副主教克罗德.弗罗洛,同时眼见埃斯梅拉达在塞纳河边被行刑而死。卡西莫多明白了这一切,举起有力的大手将这个道貌岸然、人面兽心的副主教克罗德.弗罗洛推了下去。”
敲钟人卡西莫多失踪了。“大约两年之后,人们在埋葬死刑犯的地穴发现了两具骷髅。一具是一个女子的,另一具骨骼歪斜,以奇特的姿态抱着女尸骨。人们想把他从他所搂抱的那具骨骼分开来时,他霎时化作了尘土。”
巴黎圣母院内外的每一寸土地和砖石都目睹了他们的悲惨遭遇,故事也许是演绎的,而这古老的巴黎圣母院却是真实存在的。与其说圣母院是故事的参与者,不如说是故事的珍贵见证。
如此说来,因雨果1831年出版的一部小说而名扬天下的巴黎圣母院除了有宗教、政治、历史、文化、艺术的意义外,更会有永久的旅游观光价值。
我感叹古代建造艺术的感染力,也感叹文学作品的巨大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