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学生从何处来:来自《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的祝福

我绝对可以这么说,每个老师心底里都有这样的非常惊人的幻想,那就是能够教出世界一流的学生,能够教出世界冠军,能够在竞技场上技压群雄,最低限度的能够在不起眼的小小的比赛中赢得胜利。
当我几乎失去信心的时候,我借到了《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这本书在浙江图书馆里被放错了书架,这本书的上架类别是心理学和成功励志,却被放在教育分类中,阴差阳错的读完之后,我发现这本书是给所有老师的一个建议,只要你想教出优秀的学生,这里便有一个门径和现成的方法来供你参考。
要知道,我所处的职业高中,数学几乎是边缘学科了,地位上虽然和英语、语文是一样的,但是从学生的状态来看,的确属于不但学生痛苦的学习,老师也是教的痛苦的学科。我几乎失去了培养出数学优秀学生的想法,只要他们能够合格就不错了,而且从整体上讲数学对职业高中许多专业的确起不到什么大的立竿见影的效果,唯一的也是最大的用处无非是参加高职入学考试站的比重无法忽略。
我也像周围的同事一样,认为人的学习数学的头脑是先天决定的,天赋给了我们一个限制,让我们在某个方面有优势,而在另外一个方面是劣势,而职高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有着巨大的劣势,所以这里的许多人才这样。
翻开书的序言时,里面的一句话让我大吃一惊:“我希望能够成为7岁的中国孩子。……中国的孩子正处于一个非常幸运地坐标点。作为一个群体,他们比世界上、历史上的所有人都有这个机会去发展更多的技能。……中国的崛起恰好与科学揭示技能背后的神经与行为机制的时代相契合。”作者用非常肯定和羡慕的语气评论中国的教育方式,因为中国人讲究努力而不是遗传和天赋。的确,这个一直是中国教育的传统,重视学生的刻苦努力。不过曾几何时,我们都越来越看重遗传,这个也许和我所处的教学环境有关:这是一个与正态分布相差太远的地方。学生之中也受到社会上的一些小说或者电视电影尤其是网络的影响,认为自己天生有些事情干不了——是干不了,而不是干不好。所以作者在序言中直接就告诉我:“遗传的作用小于你的想象。”他给出的结论是:”经过一万小时的刻苦练习,你就可以成为天才,没有人能够例外。天才就是达到了一万小时精深练习的人——10年,每天3小时——无论你是谁。“这是一个20世纪70年代的心理学家提出来的统计意义上的结论:世界级专家,都需要经历一万小时的刻苦练习。既然科学完全不能定位才能的基因,也无法解释这个非常实用的东西:一万小时的过程到底是怎么回事情,那么我们只有依赖统计学了。
曙光似乎来临了,天才并非生来优秀,只有少部分人可以拥有正确的基因组合,生来优秀——这个事实我们无法否认,有些人生来神经反应就超快——大部分顶级专家都是普通人刻苦练习而成。对于学生和教师而言,这是一个好消息,但是这个意味着我们没有多少时间掉头,如果你对某样东西兴趣浓厚,那么10年的时间才能到达顶级行列,此后的时间最多只有2次机会了,我们热爱的事情,一定要找到延续热情的方法,这样才有可能在人的有限手命中得到理想的成就,更不要提有各种各样的意外让我们的生命终止。
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如果看待错误。这个是我教学中遇到的学生最为头痛的事情,他们往往因为会犯错误而担心,不敢尝试,我在教学中也是一再得鼓励他们,我甚至在宣布作业的评分标准时制定了一个:如果所有习题都做了,但是都错了,照样可以拿到C的合格等级,做错一半的题目可以拿到B等的良好,即使在这么宽松的状态下,学生照样是因为畏惧错误而去抄别人的作业,只有少量学生接受,大概是从小到大,一旦犯错就会受到斥责,让他们产生了不必要的压力,及时没有这样的现实压力,他们也受迫与长期形成的惯性。我也无法向学生解释错误究竟是什么,”失败乃成功之母“只是陈词滥调罢了,错误到底是什么,我们要怎么去对待他。”错误不是罪,它是信息“,作者强调的是错误的中性的一面,”如果想变聪明,请犯错“——这句德国谚语说明了:错误并不是真正的错误,而是信息,就像地图上的一个点,提供我们参考,为我们指出前进的错误方向和正确方向。如果这样理解的话,每一次错误都是能够对问题理解得更加深刻,这提醒我对错误要保持中性理解,甚至可以保持正面理解,这样我们在错误发生时才能够进行到下一个阶段,同时也是我最为担心的,试错是在冒险,而不敢冒险的人就无法发展他们的才能。
为什么,我会把这本书当做教育类的著作来读,原因正是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中的三大要项:精深练习、持续的热情、伯乐。其中”伯乐“指的就是教师,回到我内心中的那个幻想,似乎变成了希望,而且”精深练习“有教师的监督更加有效,”持续的热情“教师也可以参与。我有想成为这样教师的想法,为教出优秀的学生而准备,我们不必在人堆里再去找什么希世之才,我们需要的是投入对学生的坚持,一切又回到我最初在师范学院里学习到的对教学的书本理解,老道理仍旧有用,只是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才知道怎么在老道理的指引下,具体的去操作,这个也是这本书成为畅销书的原因,毕竟每个人如同我这样都有成为世界级人才的雄心大志,只是在一次一次的失败中磨灭,或者像我这样虽然已经过了最佳的。但是我知道的是,大部分情况下,我们缺少的是伯乐,教师的作用又重新被提高了,天才,即便是基因上有优势的人,也必须在精深练习、持续的热情、伯乐三者的结合中,才能有所成就。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间里(实际上我用了1天就通读完了这本书的精装版,字数只有11万多一点),我突发奇想能否同步进行一个实验项目,按照这本书提供的那些原理来练习一项技能,既是对业余生活的丰富,也是跟踪调整,而且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书中提到的方法。
实践是理解一本书的最佳方式,如果你被它深深打动,就行动吧。
恰好,学校开设了吉他社团,我自己担任班主任的班级里有个叫吕紫阳的学生也参加了,她一直对学习吉他耿耿于怀,这次终于有了时间,有了免费的老师,简而言之,她不用支付起步价,就可以知道她到底能不能在吉他乐器方面的。我和她同时开始学习,她的吉他是从我这里借来的,我们学习的乐器相同,起步基础水平相同,不同的是我没有”活“的老师,全部是从网上的教程当中学习,还有书本,她的话,有一个直接可以接触到的,得到直接指导的吉他老师,另外一个就是练习时间,她比我稍微长一点,还有就是我自认为占优势的地方就是理解力,但是理解力并不等于弹奏技巧的提升,当然作为一个老师我的另外一个最大的优势是我知晓学习的理论,但是我却对我身边的这些老师感到奇怪,既然他们对学习理论的掌握要比其他社会上的人多,为什么他们不为自己做点什么。更加有意思的是,在我开始的那一年,微课、翻转课堂等等教学形式开始在学校里的教科研中提及,这次我学习乐器,正好也是对这些以视频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式进行实践,这个实践中我是作为学生这个角色出现的,我想这个角色比作为教师去运用这些工具要更加能够体验到微课的优势、问题所在,已经如何运用到效果最大化。这个世界真是充满着巧合,只要你放开自己去感受,一定能找到其中的关联,特别是你想做某些斯琴的时候,你的热情会让周围的一切,在你眼中都成为资源、动力和帮助。”我一直认为,除了傻子,人在智力上的差别不大,不同的只是热情和努力(达尔文)。“
选中吉他学习,主要是吉他弹唱,主要的原因还是来自于《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中提到的实际例子,大多是,外科医生、足球运动员,乐手之类的,以手上技能为主的,案例中的关于知识学习的内容几乎没有,所以要偏离此书太远,我恐怕理论的土壤会长不出果实来。
吉他的弹唱是需要学习和弦的按法的,我遭遇的最难的左手和弦按法是G和弦,这个和弦要求左手的中指和无名指按住上部的两根弦的二三品位,小指按住最下面那根弦,我一直按不到位,所以就叫来那个学生去问问老师,那个老师的回答则是不停的练习,练习到手抽筋时就休息,然后再练,原因则是手部的肌肉未能达到力量,韧带也必须拉开。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中对于练习的说法更加有神经学的基础,所有的动作都是神经纤维链沟通的结果。”协调干练的神经线路意味着协调干练的动作。肌肉和骨骼本身的作用就如同没有牵线的木偶。技能都在人们脑中。技能的神经线路锻炼得越多,使用就越自如。“这让我想起学校里参加过全国技能大赛的学生,我在给他们上数学课的时候,并未感觉到他们的出众之处,但是经过不断的刻苦训练,为了比赛他们几乎每天都进行练习,而且一次绝对不会少于3小时,最终他们都得偿所愿,成为全国数一数二的甚至超过本校教师的技能高手。我们每次的练习都是在训练神经的反应能力,”神经线路上多包裹一点绝缘体(髓鞘质),技能神经回路的带宽的精确性就增加一点,表现出来的技能和反应速度上就有些微提升。“更加让人震惊的是:”犯错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从神经学的角度讲,这是必须的:要想使技能回路达到最佳状态,必须先找到次佳位置;你必须犯错误;你得慢慢地教育自己的回路。你还必须持续开启那个回路(练习)以保持髓鞘质运作正常。“ 是的犯错误不是坏事情是好事情,在不断地练习中错误会一直有,直到你达到正确,在这之前都是错误。我不知道自己要用多久才会到达,这也正是我的那些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的状态,随着日复一日的知识的累积,他们的练习时间就会不断延长,因为前面的练习都未完成后面的又接踵而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改变。一个月里面,我不顾同事还有那个学生的嘲笑,用难看的手形去慢慢地接近标准的视频中的按法,一个月后我的手指就达到了位置,第二个月我的手指就有力量,继而可以弹出和弦了。从小没有接受过正规乐器训练的我,自己也有些吃惊。因为从视频上的那些修长的手指,还有39寸吉他的指板来看,我自己都认为我无法达到。那个练吉他的学生也觉得吃惊,如果按照这个来,像我这样粗短手指的人,要练习一般难度的乐曲还是有可能的,我的实验仿佛给了她信心,一个月后她也达到了,比我更加快。
我可以想象发生了什么,在教师的指导下她的练习成效更好。原因正好与《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中提到的两个关于练习的秘诀一致:一个是组块化,即整体吸收精确模仿,我看视频是得不到手位置的全部信息的,而有教师亲自示范的她可以三百六十度无死角观看;二是放慢练习速度但是每次要尽力达到准确位置,放慢练习让学习者更加关注错误,这个是我后来听那个学生讲的,正因为有了这个,我才在最后能够弹奏简版的《爱的罗曼斯》,而且连我自己的没有想到,一个亲戚对我水平的评价是:单位里搞活动弹弹足够了。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关于练习的第三个秘诀是”尝试体会“。这个我无法得知。不过有一段提示倒是与教学理论一致,称之为”有目的的奋斗“——”选取目标、努力争取、评估差距、回到初始步骤。“这个简单的过程,学生都知道,也都经历过,只是他们有没有热情去不断地进行循环,其实数学教学中备受指责的题海战术在神经学上也是成立的,只是这样的练习不够精深(教师选题不够典型,围绕着所谓的最流行的题目,还有就是不以知识掌握为导向),还有就是是否在不断地消磨学生的热情,解决了这两个题海也就成了清澈的”池塘“和”溪流“。最佳的状态就是这种过程的内在化,”不再向外面寻求答案,内心就可以解决。”这个也许就是我们的教师经常称之为“良好学习习惯”的东西,然而这个“良好”中是要包含一种自我知觉和认识的,对于任何一个遇到解不出题目的而不断问老师不问自己的学生来说,他显然缺乏这种要素。
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三部分,关于伯乐,也就是教师的。我们一般的理解是名师出高徒,名师的确会给徒弟带来社会关系上的益处,露脸的次数比比别人多,有名师的徒弟当然能够沾不少光,但是对于技能训练来说,是没有必要的事情。布鲁姆曾经带领着一个研究小组专门调查一流的人才,特别是钢琴和游泳方面的,他发现他们一开始接触的老师似乎都很普通。但是他们都有一个本事,就是启动热情,把“小火花培养成熊熊之火。他们教的是热爱。”这些老师第一阶段的学习目标是让学习者参与,并且沉迷其中,使他们想了解更多地信息和专业知识。“这个和传说中的日本人的做法接近,日本的学校中幼儿园是博士在教,小学起码研究生硕士生,相当于我们的高中阶段是本科生,虽然这个现象可能和日本人的年龄结构有关,但是在学习的最初阶段遇到一位能够点燃学生某个方面热情的教师,还是最大的幸运,要知道学习钢琴非常痛苦,能够让低龄儿童进行持续的联系已经很不容易了。”利用情绪开关,在油箱中加满爱和动机。……因为髓鞘质回路不仅需要精深的练习,也需要热情。伟大的教练更像艺术,而非科学家。它存在于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存在于语言、姿势、表达中。“
这部分解释了我长期的一个疑问,从我的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够运用的手段以及理论,在学校里我可以名列前茅,但是只能和那些半路出家的老师打个平手,我自己也尝试着让课堂有趣些,但是开几个无伤大雅的玩笑终究只是活跃一下气氛而已,要做到”点燃热情“,给”油箱中加满爱和动机“我就差远了,而那些和我打个平手的老师,可能在这方面有着我无法比拟的优势,我就是书中所说的”科学家“,我更多地是依靠理性的力量在教学,这种在感觉上冰冷的中立,要点燃学生的长期热情是比可能的。
但是,《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给了点燃热情的教师的四大品质,我也可以按图索骥,然后一点一点对照着融入我的教学和与学生相处的环节。
伯乐的最大优势是”知识矩阵“,能够引导学生不断深入的能力,不仅是学识还有策略与经验,学识是可以造就的,但是策略和经验必须中实践中来,”伟大的教练都有类似的人生轨迹:他们曾经在各自的领域意气风发,却不幸受挫,但是他们能够积极寻找原因。“ 一个痛苦的教师,如果能够在挫折中挺过来,那对于他的学生而言也是一笔财富。第二个优势是”洞察力“,书中说的很玄乎”他们在倾听各种潜台词。他们能够利用语言和动作来推动学生。“其实就是情商要高,这个也是我每每觉得自己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原因,情商决定着交流的程度,而且我不知道怎么练习情商,我怕用理性的理解方式去学习情商,到头来情商没补上去,把智商也一起拉低了。第三个优势是”简明的指示“,这个就是数学老师的优势了,我们总是一针见血,总是用最简要的语言去纠正,我们不用比喻,不绕圈子,就像亚历山大大帝一样直接砍断复杂的绳结,缺点是我们使用的语汇不是在生活中常用的,数学有自己的方言。最后一点”气质与诚信“,这是属于个人魅力方面的,气质是先天的,诚信却是个人修养,也是学生爱上教师的基本条件。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的理论不是仅为了培养出一流出的人才或者人们眼中的天才。它至少给我提供了教育方面的启示甚至还有一些实际的操作,教学理论教育观念方面也与此书相互印证,不仅对学生还对教师都有作用,这套理论目前我对其全套理解是在动作训练方面,比如我的吉他弹唱学习算是按照这个理论阶段性成功了,微课在我学习过程中也发挥出了巨大威力,但是我极其怀疑是因为我本身也能够有效的对我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的缘故,我一个人在这个过程中兼具教师和学生于一体,目前我的吉他已经推进到学习《爱的罗曼斯》的复杂版本。
总之,此书可以作为一本教师,尤其是面对大量动作训练的参考书,至于在教师的教学方面的作用,还要慢慢挖掘。


终于冲出10万字,也算有个交代了,对自己。这2年我一直在纸上写,冷落的,现在算是了了心愿,文章本身没什么,字数是关键。

你可能感兴趣的:(优秀的学生从何处来:来自《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