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中的拯救意识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视角出发

特・斯・艾略特(1888~1965)是20世纪西方最有影响的诗人、剧作家和文学批评家之一。艾略特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用英语写作的最有影响的诗人,对英美现代派文学及新批评派评论起了开拓作用;1922年,艾略特的诗歌《荒原》问世。《荒原》作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登峰造极的作品,是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在我们时代的意义里,竟然有如钻石般锐利的力量”。该诗由《死者葬仪》《对弈》《火诫》《水里的死亡》和《雷霆的话》五个章节组成。

  大量运用典故、意象是《荒原》的特点之一。艾略特的用典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他自己的诗歌理论。在其评论《玄学派诗人》中,艾略特谈到诗人必须变得愈来愈无所不包,愈来愈隐晦,愈来愈间接,以便迫使语言就范,必要时甚至打乱语言的正常顺序来表达意义。在他的另一篇评论《传统与个人才能》中,“传统”是艾略特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内容。它是一种历史意识,“包括一种感觉,即不仅感觉到过去的过去性,而且也感觉到它的现在性。这种历史意识迫使―个人写作时不仅对他自己一代了如指掌,而且感觉到荷马开始的全部欧洲文学以及在这个大范围中他自己国家的全部文学,构成了一个同时存在的整体,组成一个同时存在的体系。任何艺术家要想在艺术领域中确立自己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必须谙熟历史文学传统(欧洲文学)”。尽管衰落、绝望的气息弥漫着《荒原》全诗,但其本义不仅仅是绝望,而是隐含着衰落后的拯救、绝望后的希望。

  神话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神话原型批评学派自觉借鉴和运用心理学与人类学的研究成果,着重考察文学作品中的宗教、仪式、神话和心理等因素,研究文学叙事中的神话思维和集体无意识,探索文学现象和神话原型之间的密切关系。荣格认为,文学的本质就在于表现集体潜意识。“创造过程,就我们所能理解的来说,包含着对某一原型意象的无意识的激活,以及将该意象精雕细琢地铸造到整个作品中去”。“一种原型的力量,无论是采取直接体验的形式还是通过叙述语言表达出来,之所以能激动我们是因为它发出了比我们自己的声音强烈得多的声音。谁讲到了原始意象谁就道出了1000个人的声音,可以使人心醉神迷,为之倾倒。这便是伟大艺术的奥秘,是它对我们产生影响的秘密”。

  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的《金枝》是神话原型批评研究的奠基之作。这本书研究了早期文学神话、仪式和禁忌等方面的内容。这对艾略特创作《荒原》中引用大量神话典故产生了很大影响。艾略特在给《荒原》所作的自注中说:“这首诗在更一般的意义上,我还得益于另一本人类学著作,一本深刻地影响了我们这一代的书,我指的是《金枝》……”

  按照该学派代表人物弗莱的观点:神话是文学的结构因素,文学是移位的神话。弗莱把原型定义为文学可以独立交际的单位,它以人物、情节、意象、主题等多种形式在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作品中通过象征的方式反复出现。西方文化中的宗教神话、希腊神话受到艾略特的特别青睐,他想从神话中寻求一种固定的文化意义,凭借神话建立一种理想的社会秩序。学者们并大致认为“《荒原》是西方人感情上和精神上的枯竭,是我们文明的荒废……诗歌的主题是荒原的拯救……”,艾略特在《荒原》中使用了神话原型和意象群作为道德提醒物,去寻找西方文明的出路,建构一种理想的秩序。下面通过神话原型批评对《荒原》中的一些神话典故和意象进行分析。

  渔王:艾略特从魏士登女士的《从祭仪到神话》(From Rilual t0 Romance)借用了关于寻找圣杯的传说。寻找圣杯的传说中,某国王因其城堡位于一条河上,被称作“渔王”,渔王生了病,失去了生殖能力,于是他的国土变成了一片干涸不毛的荒原,禾苗不生长,牛羊不繁殖,连人也失去了繁衍的能力。《荒原》一诗的题名就取自这一传说。只有当一个寻找圣杯的骑士闯过重重险关,来到城堡,找回失去的圣杯,并治好渔王的疾病,荒原才能恢复生机,人民才能获得拯救。荒原虽然枯败萎顿,生趣黯然,却仍保有获得救拔的希望,渔王还有在圣杯的救治下枯木逢春的一天。显而易见,艾略特在诗中通过引用寻找圣杯的骑士来救治渔王的传说,表达了他在日益没落的西方文明中看到了希望,努力寻求拯救荒原人的方法,使荒原复苏的寓意。正如特雷・伊格尔顿的评论所言:“这首暗示生殖崇拜的诗包含着西方得救的线索……”

  耶稣复活:基督徒信仰上帝,因为上帝具有超自然的造物性和普遍的启示性。上帝借助神力创造了井然有序的宇宙并不断昭示其信徒接受有序宇宙的合理性。艾略特转向宗教,有他对西方现实世界的失望,更有想用宗教去恢复人们丢失的信仰并且努力从精神上重建往日秩序的企求。在艾略特看来,西方人在亲手杀死了他们的上帝之后,西方社会遭受的灾难,可以说就是疏远宗教的后果。显然,艾略特不希望社会如此发展下去,他必须尽自己的努力使社会发展走到正常的道路上来。艾略特用耶稣复活原型暗示了人类灵魂可以得到拯救的乐观结局。艾略特曾说过:“我不相信基督教信仰完全消失之后,欧洲文化还能残存下去。”所以他找到了用基督教作为拯救西方文明衰退、摆脱精神困境的主要途径。荒原人经过了“天路历程”,终于听到了“教堂里唱起的圣歌”。

  水和火:在原始神话中,“水”的象征意义往往是双重的。“水”是死亡之路,却也是生命之源。《荒原》中“水”出现频繁,所以“水”在诗中起着关键性的象征作用。“水,水,只要有水”,甚至“只要有水的声音”,荒原则可重获生机。可见,水象征着生命。因此,水的象征既能毁灭人的灵魂,也能净洁人类的灵魂。

  “火”的原型在神话和宗教中也经常出现。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把只有诸神才能享用的天火偷偷带给人间,使人类开始了文明生活,因此火受到世世代代人的崇拜。“火”常被用作净化灵魂的象征。《荒原》的整个第三章就是来自佛陀的“火诫”,是用来描写火对人的净化作用的。艾略特在诗中还写到炼狱之火,“然后,他就隐身在炼他们的火里”,此处火的引申意是通过忏悔、净化,也可以使我们从自己造成的荒原上解脱出来,这出自但丁的《炼狱》,在这里火又是一种锻炼人的元素。因而,这种净化之火可使人再生,可以拯救迷茫的荒原人。

  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对《荒原》这样评价:“《荒原》创造了一个精神迷失的黑暗而痛苦的景象。这并不属于某一个人,而是属于那个时代的文化,属于现代的城市,属于战后的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社会都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文明衰落、信仰危机和道德沦丧。艾略特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在危机中看到光明和拯救西方文明的希望。艾略特通过诗歌创作来努力维护着人类文化的传统秩序,为日趋没落的西方文明寻找出路,竭力使西方人获得灵魂上的拯救,以便使人类社会能健康有序地往前发展。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5/view-1315974.htm

你可能感兴趣的:(《荒原》中的拯救意识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视角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