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敖毁书所想到的

参加21天写作活动已经一周时间了。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今天需要静下心来想一想,做个小结了。

我在写作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个比较尴尬的状况,有时好不容易有了巧妙的构思,觉得在文中插入一句名言或是一个事例,定会使文章增色不少,恰恰在此时,却怎么也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素材。

于是只能停下来在文件夹中翻找,找不到只能百度搜索,即使费力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素材,却发现刚才的灵感已经悄无声息地溜走了……

文章读了很多,但没有对其精华进行有益的收集整理,等到需要用时只能懊悔,这就是我在写作中遇到的非常重大的一个问题。

生活中的我就是一个不善于整理的人,房间、书桌、衣橱经常是乱糟糟的。没结婚前我妈跟在我屁股后边帮我收拾,刚结婚时装人,收敛了一小段时间,很快就故态复萌,老婆遂渐渐步老妈后尘。

她们都没曾想到,正是她们对我的溺爱,让我养成了做事没条理的坏毛病。

生活如此,读书如此,写文章也一样,都是狗熊掰玉米,捡起这个丢了那个,永远没有进步。

最近写作密度稍微大了一些,感觉问题暴露的更加明显,写作过程中对素材的需求与应用让我处处受限,时不时掉链子、断片,严重影响到文气的贯通,这个积弊必须要解决一下了。

记得李敖是个高效运用写作素材的高手,很久以前也看到过他别具一格的方法,当时觉得好,可是又没有记录下来,只能临时在百度搜索,幸好找到了。这次要剪贴到此文中,一是便于自己学习,二是分享给大家,希望读到的人都能有所收获。

摘录一段李敖的读书方法论。

我李敖看的书很少会忘掉,什么原因呢?方法好。什么方法?心狠手辣。剪刀美工刀全部用到,把书给分尸掉了,就是切开了。这一页我需要,这一段我需要,我把它按类别分开来。那背面有用怎么办呢?把它影印出来,或者一开始就买两本书,把两本书都切开以后整理出来,把要看的部分分类留存。结果一本书看完了,这本书也被分尸掉了。这就是我的看书方法。

那分类怎么分呢?我有很多自己做的夹子,夹子我写上字,把资料全部分类。一本书看完以后,全部进入我的夹子里面。我可以分出几千个类来,分得很细。好比说按照图书馆的分类,哲学类,宗教类;宗教类再分佛教类、道教类、天主教类。我李敖就分得更细了,天主教还可以分,神父算一类。神父还可以细分,神父同性恋就是一类,神父还俗又是一类。修女同性恋是一类,修女还俗这又是一类。

任何书里有关的内容都进入我的资料里来。进入干什么呢?当我要写小说的时候,需要这个资料,打开资料,只是写一下就好了。或者发生了一个什么事件,跟修女同性恋有关系,我要发表对新闻的感想,把新闻拿过来,再把我的资料打开,两个一合并,文章立刻就写出来了。

换句话说,我这本书看完之后,被我大卸八块,五马分尸。可是被我勾住了,这些资料我不凭记忆来记它,我凭细部的很耐心的功夫把它勾紧,放在资料夹子里。我的记忆力只要及这些标题好了。标题是按照我的习惯来分的。基本上都翻译成英文字,用英文字母排出来,偶尔也有些中文的。

今天我把看家的本领告诉大家,李敖知道的那么多,博闻强记,记忆力那么好。我告诉大家,记忆力是可以训练的。记忆力一开始就是你不要偷懒,不要说躺在那里看书,看完了这本书还是干干净净的,整整齐齐的,这不对。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就大卸八块,书进了资料夹,才算看完这本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李敖毁书所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