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辑荐/上 | 不将就的影像,永远朝阳

十五辑荐/上 | 不将就的影像,永远朝阳_第1张图片
隋唐大运河古镇@PhotoArtLife

最好也最坏的岁月里,你证明了你自己。” —— 2018.6 美国公路笔记

人生或该是完整的、不重复的生长。

不一定去很多的国家,到很多的地方,读多少书,长多少见识和词汇,跨过那么大、那么无穷的一个世界才叫跨世。因为你本来就是跨世啊,这么浅显的道理我硬是花了很长的时间、走了很多的弯路才懂得如此。

有时候就是不死心,不想就这么算了,也不想被世界甩得太远了,感觉像是在一种动态平衡中磨练脾性。跨界不是为了圆梦,而是为了更清醒地对话和掂量自己,熬过一个煎痛死寂冰凉的阶段,为了好好活着。就像Ella的《想念自己》、王俊凯的《圆梦一代》、毕夏的《安静下来》,朴树的《平凡之路》... 常年听这些歌,但凡有一天,能活好歌词的一部分,每个身份和角色,做到自己满意,对得起他人,便算得上没白来这世上走一遭。

近半年没碰这个小号,姑且当作是废了,一直奔波于其他媒体/工作室的内容,显然这里只是生活的一个缩影。

一是上了年纪再翻以前的东西,味道变了,感悟也不同了,也着实顾此失彼的难以把握度;

二是很多东西,不一定非得急着搬上纸墨和荧屏才会留住,该是你的终究是你的,只是早晚记忆而已;

三是很多事情的发生都是不同角度的累加,蓄谋已久或是偶然,不同的人生阶段,戏份和筹码不同罢了。

以前和以后,只要活得开心和舒服,无愧便足矣无问东西。

十五辑荐/上 | 不将就的影像,永远朝阳_第2张图片

以下摘自我们主编半年来的其一笔记和书单推荐/上

一:

十五辑荐/上 | 不将就的影像,永远朝阳_第3张图片

    第一本书,《十年一觉电影梦》。这是李安导演从事电影创作生涯中根据经历写的的一本自传。压力大的时候,我也会去翻这本书,以前书中没有体会到的,如今生活都给了答案。书里,我看到作为导演的李安的诚实,他乐于去表达电影带给他的所有的快乐、荣耀、煎熬甚至痛苦,然后无私地将经验和心路历程分享给大家。原来李安导演也是这样一步步克服困难,享受电影,生活和创业同样也急不得。人如作品,作品如人,这是李安导演传递的,也希望自己可以悟到做到。

十五辑荐/上 | 不将就的影像,永远朝阳_第4张图片
@PhotoArtLife-拍摄于北京

二:

十五辑荐/上 | 不将就的影像,永远朝阳_第5张图片

    第二本书,《耶路撒冷三千年》。书确实很有意思,作者西蒙-蒙蒂菲奥里也大有来头——他不仅曾在剑桥大学攻读历史,也是耶路撒冷旧城外第一座犹太住宅区建造者的曾孙。而此书,在详尽讲述耶路撒冷三千年时,也浸满了作者对这座圣城的情感。

    耶路撒冷,感觉是一个离我们生活非常遥远,却又时常会出现在耳边的城市。不管是新闻里不时传出的暴力冲突,还是静默于欧洲大大小小博物馆里的历史文明,似乎都绕不过这个名字。

    《圣经》上说“世上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世上若有十分忧,也有九分在耶路撒冷”。我并不是一个宗教信仰者,作为一个理科生,我的学生时代对历史学科也很忽视。现在对历史,宗教,哲学产生一些兴趣,主要还是源于自己对摄影、音乐和艺术的爱好。

    耶路撒冷是一个神的殿堂、两个民族的首都、三大宗教的圣地,它还是唯一一个拥有天国和尘世两种存在维度的城市。历史上,耶路撒冷曾遭遇 37 次侵占、18 次重建。这本《耶路撒冷三千年》尽可能对如此浩瀚复杂的历史做出了最通俗的叙述。即便如此,读起来也是很费劲的。 有朝一日有个旅行地,希望是耶路撒冷。

十五辑荐/上 | 不将就的影像,永远朝阳_第6张图片
@PhotoArtLife-拍摄于上海

三:

十五辑荐/上 | 不将就的影像,永远朝阳_第7张图片

    第三本书,《论摄影》,幸运的是我在刷张歆艺的微博时看到的推荐。书的作者,苏珊﹒桑塔格,美国著名文学家,被国内许许多多文艺青年奉为灵魂指引者。

    后来我也慢慢喜欢上这个女作家。她坚韧独立,26岁时与丈夫离婚,并提出不要资助独自抚养儿子。之后,她带了70美元、两只皮箱和7岁的儿子来到纽约开始了她的作家生涯。在这本书里,她用了很多哲学层面的观点来诠释她对影像的论断,还用柏拉图的洞穴寓言作为开场,引出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一种由照片、摄影认识世界的方式。 当然,初读起来是非常晦涩难懂的,但慢慢你能感觉到她的文字犀利有趣,而且总能毫不费力地触及真相。这也会触动你的很多思索,你会发现摄影其实并不只是记录那么简单,往深里说甚至是对人性的重新解构。 对于自己这个摄影爱好者而言,单反、微单、手机...不只是一部机器,从很多角度上来说可以满足从自我视角对世界的解读。

    后来看到一些明星艺人的博客自述,某种意义上而言,演员是一个很被动的职业,而摄影却可以形成主观的记录、占有、怀旧,或者还有那么点自恋的成分。就好比每个人都有两面的自己:白天和晚上的不同;现实的虚拟世界中的也不同。很多时候作者也只是喜欢随身背着相机拍身边的人与事,让自己的内心和世界随时随地进行一场对话。

十五辑荐/上 | 不将就的影像,永远朝阳_第8张图片
@PhotoArtLife-拍摄于上海

四:

十五辑荐/上 | 不将就的影像,永远朝阳_第9张图片

    第四本书,《鲁迅的最后十年》,是我从许鞍华导演文章里偶然发现的,书里开头就言:鲁迅死于20世纪而活在21世纪,这是一个奇异的生命现象。带着这份好奇,我对那个年代也有了一种情结。鲁迅、丁玲、萧红、萧军……那个年代的人们都有所坚持。师生之间,朋友之间,情侣甚至情敌之间,无论忠诚和反叛,他们都有自己的底线、责任和礼节。那个兼容并蓄的时代实在好过后来嬉皮士的放纵和颓废。

    这本书涉及的是鲁迅去世前的生活起伏,私人而温和,改变了我对他的既定印象。再读此书,更觉得鲁迅的单纯可爱。虽然他一直战斗,却没有失去文人的纯净。他与萧红、萧军的关系就是最好的证明,这种师生关系完全没有条件,仅仅是因为爱才。而现在哪里有成名作家会找两个“土包子”到家吃饭,揣摩他们作品,还衷心地赞叹,几乎绝迹了。现在偶尔有空翻几本老书,读几页,通过作者的视野看到自己不了解的事物,让我觉得非常新鲜。也许读书的好处就在这里,它总是让人保持着对这个世界的一份好奇,这点很有意思。

十五辑荐/上 | 不将就的影像,永远朝阳_第10张图片
@PhotoArtLife-拍摄于上海南京路凌晨

五:

十五辑荐/上 | 不将就的影像,永远朝阳_第11张图片

    第五本书,《西藏生死书》,记得是从演员陈坤写的一篇文章里看到的。这本书曾引发很多人展开对生死的讨论,正如书中所讲,生死只是人生的一个部分,愿生命快乐,死亡安详。

    其书的作者索甲仁波切是上个世纪最伟大的精神导师与哲人之一。这本书教会我三件事:死亡不知何时会来;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死亡;如何从“死亡”这面镜子里看见人生。死亡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谁也逃不过,所以你必须去接受它。从这本书里,你可以学会正视死亡,并且从对死亡的敬畏里重新理解生命。

    生死的悟性不仅仅是对于陈坤这样的专业演员,每个人都有明白生命的实相的那一天,一定也是格外有意义的。我想说,思考死亡并不会让人生变得消极。一本好书就如同人生,无论怎样反复阅读,只要生命还在,谁也不能说真正读完了它。或许你会一直读下去,书里的道理一直陪着你,直到死亡的那一天。

十五辑荐/上 | 不将就的影像,永远朝阳_第12张图片
@PhotoArtLife-拍摄于上海浦江日出

六:

十五辑荐/上 | 不将就的影像,永远朝阳_第13张图片

    第六本书,《沉思录》。“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入忘川。”作者古罗马帝王马可.奥勒留在书中如是说。不同于一般的哲学书籍,《沉思录》是作者写给自己的一本书,是一位王者对于自己内心的辩证认识。奇妙的是,我觉得它也是一位王者写给所有男人的书:怎样定义男性的成功。就算男性读者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读此书也都会看到感同身受的过去。

    强烈推荐给所有的男性朋友读一读。书中,马可.奥勒留记录了自己对世界的深刻洞察:一个人的高贵绝不是来自于财富、地位或知识,而是源于对一种以诚实为目的的生活方式的认知,它建立在对自己、对一切都公正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在时刻的自我反省、坚定的遵守他认为是正确的原则而不让自己陷入烦恼的基础上。

    当然,人对于自己内心开诚布公的对话是很艰难的。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沉思录》正是一把打开自我之门的钥匙。这里没有故意卖弄,也没有对权力或影响力的妄自尊大,有的只是一颗时刻自省的心。全书一开始就写到马可.奥勒留是如何充分认知父母、兄长、朋友等人身上的优缺点并从中汲取养分的。而这正是马可.奥勒留得以让自身持续强大,拥有过人的能力,成为西方文明五贤帝之一的内因。

    《沉思录》译本众多,梁实秋先生的版本最忠于原作,也更加简洁古雅,贴近大众读者。梁实秋曾经说过:“灵魂永远是醒着的。进入时间的深层,生命便会呈现它的全部生动。在精神的连接中,生存和死亡的转换,时间与空间的过渡,变得自然而从容。”近两千年前马可.奥勒留写下了它,就算再过两千年也还是会有人去读它。

十五辑荐/上 | 不将就的影像,永远朝阳_第14张图片
@PhotoArtLife-拍摄于安徽古镇

七:

十五辑荐/上 | 不将就的影像,永远朝阳_第15张图片

    第七本书,蒋勋先生的《美的沉思》。最早看到这本书是来自娱乐圈中为数不多拥有海派文化气息的女演员陈数的推荐,。不论片场里还是旅途中,陈数都喜爱阅读。正如她所说的:“读书可以让生命变得更加优雅从容。”

    初看,你一定会被书中大量的文物之美吸引。翻开它就如同走进博物馆一般。从商代的烂漫到周代的简朴,从汉代的醇厚到魏晋的婉约,从唐代的辉煌到宋代的清敛。从庞杂的内容之中,你能慢慢感受到浪漫与古典不断交替的中国之美。虽然庞杂,但是《美的沉思》并不是一本由中华美学器物罗列而成的大辞典。书中详细的介绍了很多关于美、关于美物的史实资料——那些几经战乱才艰难留存下来的玉石、陶器、青铜、竹器、帛画、石雕、壁画和山水。

    某种角度上,它更像本诗集,每次翻阅,它带给我更多的是对审美的思考。喜欢这本书的理由更是因为蒋勋先生对美的认识:“人类终极的自由,便是审美上的自由。审美的自由,是一种心灵的自由。经济上困窘,政治上被限制,思想上受禁锢,但仍然可能有心灵上审美的自由。一个人必须得到了审美的自由,才能称得上是个独立和完整的生命。”

    对于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就像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一般,一万个人的审美也是各不相同。审美除了和与生俱来的美学观念有关外还与生长环境有关。审美的自由也正是一种自身的认可、人性的自由、文化间的互相尊重以及社会的包容。

    审美的自由也是让每个人的存在成为唯一,成为任何人都不能取代的独立个体。尊重不同个体的审美情怀,尊重不同民族的审美文化,万“美”并存,才是人类社会长久的福气。

十五辑荐/上 | 不将就的影像,永远朝阳_第16张图片
@PhotoArtLife-LOFTER

八:

十五辑荐/上 | 不将就的影像,永远朝阳_第17张图片

第八本书,《德尼罗传记》,来自演员彭于晏的一次微博提及,作者约翰·巴克斯特(John Baxter)全面解析了大师级演员德尼罗本该让人们看到的光芒。

    罗伯特·德尼罗是当今时代最伟大的电影演员之一:其饰演的银幕角色如《教父2》(Godfather Ⅱ)中年轻时代的维托·科里昂老大(Vito Corleone),《出租车司机》(Taxi Driver)中的特拉维斯·比克尔(Travis Bickle),《愤怒的公牛》(Raging Bull)中的杰克·拉莫塔(Jack La Motta),尽是电影世界中有史以来创造的最逼真、最深刻的形象。德尼罗是出了名的完美主义者,为了达到角色饰演的完美效果——为了“赢得权利”来出演某一角色而付出的努力和摸索的过程已经成为传奇,成为佳话。然而,在银幕外的个人生活里,德尼罗却回避着闪光灯的追逐,而且他几乎不接受任何采访。的互相尊重以及社会的包容。

    一个伟大的电影演员对待工作永远是认真的。德尼罗演戏非常投入,埋头研究角色是常态,初入行的演员和他演对手戏,怕得要死,不是怕自己初入行NG影响对方,而是怕给德尼罗忽然跳起来打他一拳。

    德尼罗的成长环境不是很幸福,两岁时父母离异。他也有过多段恋情和两段婚姻。可以说德尼罗是极端内向的,这也造成了他总有和别人不一样的看法,对角色的领悟也异于常人。 德尼罗每次拍戏都会有一个精神诉求和特别的动力。或许你也在想,真没料到他的表演方式竟然是那样。

十五辑荐/上 | 不将就的影像,永远朝阳_第18张图片
@PhotoArtLife-拍摄于秦皇岛

篇幅和时间原因,今天的笔记只整理了一部分,下期再整理余下的几篇,互勉。

最近关键词:自律、醒目、领略中国之美、想做的事情就去做...

既然有太多的人、事、风景、时间...都没法停下脚步和凝固,那么可能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记录和拍摄成影像,这一点要比回忆更弥足珍贵。

下期见啦~~

你可能感兴趣的:(十五辑荐/上 | 不将就的影像,永远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