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我和优秀的007er们

开始没有想太多,小懒让我来,我就来了。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线下社群,也是第一次与007er们见面,总是有一些紧张与期待的。

在去的路上我总是不能平静下来,不由自主回想很多画面,一直到会场,短暂的等待后,我们开始一次进行“一分钟自我介绍”,我当时从奇怪到震撼,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社群?就像对多样性的一次重新定义。

如果说到现在我还记得哪些名字,第一个进入脑海的是“曹晴朗”——一个没有到场却被寄予了全部理想的人,我想只有在现场的人才能想象那种别开生面的介绍吧。

千头万绪,有兴奋、混乱、紧张、期待、思考,那就从思维开始吧

思维,我想我可以把思维当做我解决问题之前脑子里面的预解决方案,但很多时候我面对的可能只是一个客观事件,并不存在一个问题让我寻找思路,思维铺在我的脑海里,不是那么清晰,但任意两个部分之间都充斥着联系。

创造,要尽可能加入一些原创属性进去,让这个世界听到“我”的声音,就像覃老大说的“重新定义”,要在与世界的交互中发展出自己的原则,用原则做事,而不是依赖别人口中的“有效方法”。

当然,这个过程中也存在着尺度问题,比如:所有的东西都要自己去想吗?那会不会太一根筋了?那在多大程度上应该借鉴别人的方法,这里我说一个我刚学到的方法:经济学中有一个公式n=单位时间/2.7,共式我做了小改动,单位时间指做一件事总共需要花费的时间,除以2.7之后的值就是原创部分所要花的时间,也就是说:假设一件事我需要在2.7个小时内做完,那么我用1个小时的时间完全按照我的思路想,一个小时之后,不管我想出了多少,我开始借鉴别人的方法,这也算是没有标准的标准了吧。

做有长期价值的事,成为有价值的人。

这句话好像突然让我想通了很多道理,有种醍醐灌顶之感。在学校的时候也没什么生存压力,所以常常纠结到底要把时间花在什么地方,结果纠结来纠结去就什么也无法深入。

写一篇文章当然没什么难的,也谈不上有多大影响力,但如果七天一篇写七年呢?这就是长期价值的体现,也是长期两个字的力量。这让我想到了军师姐姐开玩笑说自己要带一只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队伍和覃老大PK,其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队伍,本质问题不是做事没节奏,问题是没节奏的工作本身就很难持久,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其实并不是谁坚持了多久,只是选择了容易重复的短期事件。

个人品牌=个人认知+资源结构

个人品牌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它不是具体的某个东西,却在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作用,它体现了一个人在某个范围内的影响力,以前我们常说某个人很有魅力、很有气场,这些不都是个人品牌的近义词吗?

当然,要理解并打造个人品牌,还得先更深入地分析分析,第一,个人认知,就想一个人的知识网络,虽然用网来形容,其实知识的边界是模糊的,不只是边界,在网的内部依然是这缺一块、那少一块,这就导致我们在面对大多数问题都不能快速做出反应,而当我们去不断解决问题时这个网的某个微板块才会趋于完善,所以我们才会出现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件事熟练度、适应度是不同的。有的时候好像两个人同时做一件没有做过的事,但其中一个人就是比较快,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认为这个人比较聪明,实际上更可能是这个“聪明人”的相关微板块以前被类似的经验激活过。

有些技能很专业化,外行没十年手艺几乎入不了行,可能这就是大脑中的一个冷门的微板块。

如果再细究一下,认知还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我们通过学习的知识,另一部分是我们对待知识的态度,或者说知识操作指南。

前一段时间流行一个词叫“底层操作系统”,其实就是广义上的只是操作指南,其中还包括了个体与外界的交互指南,毫无疑问这对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我依然坚信:非底层操作类知识依然是认知中的一个硬板块,只是因为底层操作系统给了我们深度才让我们如此重视,我们应以同样的态度来面对这些浅层次的知识网带给我们的认知便利,因为我们需要*多样化*。

资源结构,资源和知识的共性就是同样需要日积月累,并且资源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体现某种个人价值,在我的认知中,资源结构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把我们的个人认知有效地链接起来,只要有合理的组织形式,就会形成一张以几何倍数扩大的认知网,这大概就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另一种解释。具体表现出来就是人脉和人脉刷新频率的重新组织,因为我不只是我,而是我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嘛。

以前听过梁宁老师讲点线面体,个人的认知再强大也终究是一个点,这个点可以光明芒万丈,但只有依附在某条价值周期线或者增长面上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创造价值的过程也是互相赋能的过程,资源结构要求我真诚的对待每个能为我赋能的人,说实话这一点我做的确实不怎么样,可能还是甩不掉身上原始的那种弱者的自卑吧。

文字输出能力有限,但想法基本真实,期待大家的打磨。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西安,我和优秀的007er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