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此次D88 toastmaster西安峰会上,我有幸聆听了高琳博士关于《教练和教练式的领导》的分享,让我对以往作为一名academic coach的工作有了一些新的反思和启发。
2009年,我曾是一名校区的英文老师,2000-2001年开始在校区从事一些学术管理的工作,再到2011-2014年这三年,在总部合作中心管理部进行学术督导(academic coaching)的工作。从最初第一年的新鲜劲,到第二年的游刃有余和带新人,再到第三年的倦怠期和瓶颈期,如果当时有人给我讲讲什么是真正的教练之道,也许我这份coaching的工作可以做的更好和更久。
Q: 什么是教练(coaching)?
教练不是光给建议的,而是善于倾听和提问;
教练不要光看往经历,而是以未来行动作为导向;
教练不是训话的,而是与被教练者进行合作对话;
教练不是救世主,而是相信被教练者有能力改变。
反思
在以往的督导工作中,自己往往会认为校区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和改进了,在倾听时,明显缺乏耐心;即使听了,也认为校区的主观因素太多,真正改进的决心不够大,所以每次去校区拜访时,总会遇到同样或类似的问题,因此自己经常也会叹息:又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久而久之,自己的成就感越来越低,工作也就变得越来越没意思了。
虽然自己在给校区建议的时候,也会尝试用提问的方式,去启发校区学术管理者的思考,但明显不够到位,且有时会训斥一些做得不好的学术管理者,明显没有做到合作型对话,往往在我离开之后,学术管理者又恢复原样;
此外,自己对于曾经做得不好的管理者,往往会带“有色眼镜”看待他们,用他们以往的经历,认定他们即使有改善,也很难真正改变。
Q: 那什么是教练式领导呢?
说的直白一点,就是不要用表面的行为来判断一个人,而应该了解他行为背后的动机,特性和价值观等,来对其进行引导,帮助他成长和进步。大家也可以参考一下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论。
反思
其实以前经常会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帮助学术管理者分析自己,但不够深入,只是停留在表面对于这个理论的介绍而已。不过,个人感觉这两个理论多少还是有些关联的。
Q:那么应该如何进行教练式的领导呢?
高琳博士给出了四个步骤:
1,建立亲和
建立亲和最大的关键点就是放下“偏见(judgemental)”!从小到大,我们一直都是在被批判的声音中长大的,所以不知不觉中,我们也爱上了批判别人,这是建立亲和的大忌。
2,倾听提问
大多数人应该都知道一般提问的方式无非是5W1H,即:who(谁),where(哪里),what(什么), why(为什么)和how(怎么),而最常用的也是最后三个,what,why和how。
而这些问题中,最需要引起我们关注的就是who(我们是谁,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和why(为什么?)。
大家可以参考下图,进行层次型的提问:
3,探索目标
可以根据SMART原则设定目标:
4,行动计划
找到目标后,就要有具体的计划(action plan)了,否则就是纸上谈兵。而且要时不时对照着目标来看自己的计划是否与之匹配,另外注意一点是,此时最容易犯的就是拖延症(procastination)了!
因为当我们有了明确计划后,我们也知道这些事情很重要,却往往拖着不付诸行动,事后又异常内疚。
反思
以前在做督导时,也知道先要跟校区建立好亲和,方便开展接下来的工作。指导工作时,更多是从what,why和how三点进行展开,并没有涉及到太多的who;设定目标时也知道SMART原则,但是在后续追踪校区的action plan的时候不是特别严格,往往很多工作执行不下去,自然有时效果就不会太好了。
而且我是一个不爱做计划的人,比较随性,喜欢在脑子里大致想想需要做的事情,然后根据自己的心情进行发挥。有时心情好,可以顿时效率大增,把好几项重要的事情统统提前完成;但是心情不好时,这拖延的毛病厉害着呢!
比如,拿用秀米排版举例,我迟迟不愿意用,嫌麻烦呢。这不,今天终于尝试了一把,倒腾明白了,觉得比我之前的排版好看太多了:)
以上是我的些许反思
供君参考
欢迎留言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