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8.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不但要花一些时间和精力与孩子进行沟通,而且还要避免走进沟通的误区,掌握一些与孩子有用的沟通技巧。重复旧的做法,只能得到固有的结果。如果你发现自己的亲子沟通无效,那就要主动做出改变,选择新的、有效的方法。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著名的伯德惠斯特尔博士在1952年出版的《体语学导论》中认为,沟通的主要元素包括:语言文字、语气语调和肢体语言。这些元素也正是我们沟通效果的主要来源。 人类主要是通过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来接受外界的信息,但由于接受信息管道的功能、强弱各不相同,于是造成不同的沟通元素,其对人的影响力也是不一样的。如果按百分比计算,语言文字占7%,语气语调占38%,肢体语言占55%。在沟通的过程中,当我们在听对方说什么的时候,使用的是我们的左脑,它属于理性沟通,需要通过逻辑思维、判断分析才能知道对方在说什么。而对方说话时的态度(语气语调)和说话时的肢体语言(表情、肢体动作)将会通过我们的视觉、听觉和感觉直接进入潜意识,这是我们的右脑在工作,我们叫它感性沟通或情绪沟通。
语言文字是7%,语气语调加肢体语言是93%,可见,感性沟通的影响力远远大于理性沟通。所以,在沟通的过程中,重要的不是你在说什么,而是你怎么说。演讲的时候光内容好还不行,还要生动形象、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
我们常说的,说服一个人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是这个道理。
语言文字加语气语调是45%,肢体语言是55%。所以,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但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在教育孩子时,我们要言行一致,不能自己一边看电视,一边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不能一边打骂孩子,一边对他说不能跟人打架;不能一边自己抽烟喝酒,一边要求孩子不要养成坏习惯。这些都是无效的教育方式,肢体语言的影响力远远大于语言文字和语气语调,孩子更多的时候不是看我们说什么,怎么说,而是看我们在做什么。
上帝给我们一个嘴巴、两只耳朵、两只眼睛,就是让我们多听、多看,少说话。教育孩子,我们除了要听其言,观其行,还要读其心,解其意。所谓的读其心,就是重定立场,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解其意,就是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
1.语言文字 在沟通的时候,我们要用对方能听得懂的语言,这样对方才能知道我们在说什么,否则,即使你说得再多、再好都是白费,反而会让人厌恶,觉得你和他没有共同语言。
举例:秀才买柴 有一个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柴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柴的人)三个字,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面前。 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柴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你的木柴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燃烧起来浓烟多而火焰小,请减些价钱吧。)卖柴的人因为听不懂秀才说的话,于是担着柴走了。
当两个人沟通不顺畅的时候,请问谁需要做出改变呢?当然是有条件的那个人需要先做出改变。农夫不能听懂秀才的话,即使做出改变,也不可能一下子赶上秀才的语言水平,但是秀才能听懂农夫的话,他有能力、有条件调整自己的语言内容。 教育孩子也一样,孩子的头脑世界与大人的不同,没有那么多丰富的知识和阅历,我们有时候说的话他们根本听不懂,所以才有“不要与小孩子讲道理”这么一句话。
与孩子沟通时,首先,我们要蹲下来,因为蹲下来,才能看到孩子的世界,才能和孩子平等的对话,孩子感觉受到尊重,才会愿意和你沟通;其次,我们要用孩子听得懂的话,看过的故事、熟悉的东西、经历过的事情去表达、解释自己的想法;最后,我们要改变自己的语气语调,用与孩子一样幼稚、快乐的声调和他们讲话,这样他们会觉得你和他们是一类人,容易接近,并且愿意和你在一起。 谁能做出改变,说明谁有能力,够灵活;谁先做出改变,说明谁有素质,是一个好的沟通者。要想成为卓越的父母,就要学会自己先做出改变。 2.语气语调 一个人在说话时,他的态度和情绪会通过语气语调表现出来。同样的一句话,当音量的大小、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发生了变化时,给人的感觉就不再一样,传达的意思也就会发生变化。
举例:小明是个好孩子 在说这句话时,当语调发生变化,就会得到三种不同的意思。
第一种:肯定 说话时,语调保持平和,这句话就是一个陈述句:小明是个好孩子。陈述句是用来表述客观事实的,说明小明真的是一个好孩子。
第二种:疑问 当说这句话时,语调先平后扬,这句话就变成了一个问句:小明是个好孩子?疑问句用来表述一些不确定、不明白的事情,用疑问的口气说明不知道小明是不是一个好孩子,或者不确定他是不是一个好孩子。
第三种:否定 当说这句话时,语调先平后抑,这句话就变成了一个感叹句:小明是一个好孩子!感叹句用来表达内心强烈的感受,如果用下沉的语气,再加上说话者不屑的表情,便是表达一种否定的意思,说明在他眼里小明根本不是一个好孩子。 此外,教育孩子要采用低声教育,声音大会给人训斥、粗鲁、不友好的感觉;语速要放慢、平和,这样孩子才能听得清、学得快,语速快代表没有耐心、着急;声音的特点要符合孩子的特点,用那种幼稚园般的声音和孩子说话,而不需要一本正经的样子。
3.肢体语言 在沟通的时候,语言内容是我们了解对方的一个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一个人内心的想法,还可以从他无意中表露出来的一些动作、表情、语气和眼神来辨别。一个人嘴上可以说谎,但是眼睛不会,语气语调、肢体语言不会,因为这些都是人体本能的反应,除非刻意去做,或经过专业的训练。 在沟通时,我们要知道一些常见的肢体语言代表什么意思,
比如: 瞳孔放大:表示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或人;
瞳孔缩小:表示对看到的东西或人厌恶、反感; 眼睛炯炯有神:说明此人心情愉快,自信乐观。
点头:表示肯定、认同;低头:表示对说的话不感兴趣,或持否定态度; 头前倾:表示对说的话感兴趣。
皱眉:表示愤怒和为难,代表疑惑、忧郁或怀疑;
双眉上扬:表示非常欣赏或惊讶; 单眉上扬:表示不理解,有疑问。
嘴角向上:表示善意、礼貌和喜悦之意;
咬嘴唇:表示紧张、害怕或焦虑;
噘嘴:表示生气、不满意。
在沟通的时候,如果说话的内容能够配上恰当的语气语调和肢体动作,会大大提高沟通的影响力。尤其是在演讲的时候,抑扬顿挫的声音、脸部丰富的表情和得体的手势,会大大提高演讲者的感染力,有效地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起到煽动听众情绪,令他们进入演讲人时态的作用。
亲子沟通的语言技巧
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除了发挥语言的威力,还要注意以下事项。
1.只说自己想要的、希望的话 比如,希望孩子不要乱跑,就不能对孩子说:“不要乱跑。”而应该说你想要的,如“坐到沙发上。”或“回你房间去。”原则是用正面的、希望的话替代自己负面的、不希望的话。
2.只说自己看到的,听到的 家长要区分什么是观察,什么是评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只说自己看到的,听到的,用“照相机”和“录音机”说话,而不是直接对孩子进行评价,给孩子“贴标签”。比如,看到孩子没有收拾玩具,我们应该说:“我看到玩具还在地上。”而不是说:“你真懒,玩完也不知道收拾。”你说他懒,他以后就会真的懒给你看。
3.给孩子选择和自由
在与孩子讲话时,父母要反省自己的话是沟通,还是控制。如果父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要孩子必须听话的话,那就不再是沟通,而是一种控制。父母要给孩子选择和自由,并尊重孩子的建议。一个选择,那叫控制,多个选择,才叫爱。比如,兴趣班,要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而不是父母喜欢的,或者带有其他功利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