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曼彻斯特——孤独就像海边曼彻斯特潮湿空气中的水汽一样。

一部完美诠释艺术来源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部电影,每一帧都像没经过安排的日常片段。

看完的第一感觉就是,拍的太真实了,从开篇主角Lee和侄子Patrick以及哥哥Joe在船上的日常玩笑对白开始到后来作为管道工的Lee与顾客之间的对话,导演似乎把我们都预想成片中人物的朋友一样,没有交代主角之间相互关系,直截了当的把他们的生活片段展现出来,让你从这些看似随意实则精心编排的片段中,走进主角的生活中,走进他的内心中。主角Lee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修理工,他会帮顾客倾倒垃圾但不会讨好顾客和老板,甚至会拒绝美女的搭讪,喝了酒后会在酒吧内殴打瞥了自己一眼的陌生人,一个易怒少言孤独的人。他似乎是一个人在生活,没有朋友独来独往。

人物塑造到这已经过了15分钟,似乎任何有用的剧情都还没开始,故事线还停留在影片最开始的地方,这时Lee接到一个电话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他的哥哥Joe病亡了,(影片最开始出现过他的侄子和哥哥)他需要去曼彻斯特照顾侄子Patrick和处理哥哥的后世,从波士顿回到曼彻斯特——那个他出生的地方。

和常人不一样他的侄子Patrick似乎对父亲的死没有任何悲伤,就连旁人和医生的安慰似乎都显得多余起来,在我看来这便是整片最厉害之处导演并没有解释这一切他只是向我们展示了这世界上另一种人对待死亡的态度,他们或许是亲情生疏,或许是不善表达,又或许我不知道,导演只是将这一切跃然纸上。生活不就是这样吗,每天在发生着的许多事情,又有多少事是能符合你心中的预期的呢?

随后影片依旧平稳,在Lee得知自己要成为侄子Patrick的抚养人时,坐在律师面前的Lee开始木讷起来,这时出现本片最终要的闪回,他曾经也有幸福的生活,有一个美丽的妻子和三个不到十岁的可爱的孩子,那时的他性格开朗,身边很多朋友,他喜欢叫上一堆朋友来家中聚会,在一次深夜的聚会结束之后喝了酒的Lee坐在客厅怎么也睡不着,他给壁炉加上木炭之后便出门去买酒了,回来之后望着被熊熊大火烧的面目全非的房子,Lee手中的酒杯掉落在地上,一旁被救出来的妻子声嘶力竭的冲他吼叫着,Lee望着消防员从废墟中抱出三具尸体,彻底的绝望了,之后妻子和他离婚,他也离开了曼彻斯特孤身一人来到波士顿生活。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再Lee看到哥哥的遗愿中让自己抚养Patrick时会有负面情绪,因为Patrick不愿意离开曼彻斯特和他去波士顿生活,而Lee则不想再回到这个毁灭他原本生活的地方。

到这里观众似乎能明白Lee之前的所作所为,和他易怒少言孤独的性格了,到这里影片已经过半,导演完全依靠展示生活细节,和Lee对与他人的交往态度,不依靠任何旁白和画外音,塑造起一个饱满情感及其丰富的Lee。

之后的故事则一直围绕Lee和侄子Patrick在处理Joe的后事,以及介绍上高中的Patrick的青春期故事,Patrick有两个女朋友,是校冰球队和篮球队的队员,有自己的乐队,和一大堆朋友。似乎Lee在陪伴Patrick的这段日子里,生活开始有所变化。

如果让我从这开始接手故事继续编剧,我一定会(我相信大多数人也一定会)把这个故事写成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Lee和侄子两人相依为命互相鼓励,走出阴霾重新开始阳光向上的生活。

编剧没有这么做,这也是我为什么觉得这部片子真实的地方,主角就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他没有电影里的主角光环,他和大多数人一样走不出伤痛,一辈子都要活在里面,无论谁来,他都一样活在孤独里。

影片的结尾Lee把Patrick的抚养权交给了哥哥Joe的好友,自己则继续回到波士顿,回到原来的生活里,在哥哥Joe的离世这段在曼彻斯特的时间里Lee的生活从之前的直线变成了弧线,但最后这根弧线并没有改变之前生活的轨迹而是画了个半圆之后又回到之前的轨道上来。

整片没有一句有关“孤独”的台词,但两个小时看下来电影从处处散发着无处言说的孤独感,就像海边曼彻斯特潮湿空气中的水汽一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海边的曼彻斯特——孤独就像海边曼彻斯特潮湿空气中的水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