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36-2 (Bentley 4.26)先有成功,才有更细的“时间颗粒度” [沉淀-精进1000天]

       这是刘润老师写关于时间颗粒度的思维导图。文中,特别提出了王健林时间颗粒度是15分钟,比尔盖茨的时间颗粒度是5分钟。(参见下图)jing

读完全文,我居然不是为时间颗粒度这个我新接触的概念以及王健林和比尔的这么细小的颗粒度惊讶,而是首先想到为了满足他们的时间颗粒度加大了多少人的时间颗粒度。

时间颗粒度是职业化的标准

一个人越职业化,TA的时间颗粒度就可以划分的越细。很明显,为了比尔的5分钟,文中提到了:

2002年比尔访华,微软中国的同事们为了他的到来,一遍又一遍测量“从电梯口到会议室门口要走多少步、几秒钟”。亲眼目睹了每个会议室坐着一位等着他握手、签字的重要客人。比尔来了之后,一个房间、一个房间握手、签字、拍照、离开,几乎分秒不差。

这就值得深思了。

      第一,微软中国的同事一遍又一遍的测量和计算,肯定不止5分钟这么简单,可能花费10个,20个5分钟,甚至几天。

     第二,坐在每个会议室里的人的颗粒度肯定不止5分钟,也不止15分钟,可能30分钟,1个小时,2个小时……

      第三,几乎分秒不差。这个挑剔的有点勉强了,可能是行文说明的需要,但是这确实值得商榷,分秒不差哦

想想看,刚才的那些微软的同事、坐在办公室里的人时间颗粒度可以细分到5分钟或者15分钟吗?肯定会超过,甚至按天算的。

还有一些情况下,你可以细分到这种15分钟这种时间颗粒度吗?

      你的老板9点半打电话要见你,你敢和他说,“老板,15分钟啊!11点我有空”吗?

      你去找某个其他部门同事沟通一件事,你可以让他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等你,然后就为了那15分钟吗?

所以,只有越职业的人,比如王健林、比尔盖茨,才可以说我就要这么细的时间颗粒度。

时间颗粒度,时间管理利器,理解他人的基础

细细思索,时间颗粒度还是可以成为我们时间管理的一种利器,同时也是衡量我们是不是足够职业化的一种标准了。那要如何操作呢?

1.理解并尊重。

理解他人的时间颗粒度和你的是不同的,这样我们就理解了为什么有时候别人没有时间或者没有那么长的时间。尊重他人的决定,感恩他能留出这样长的时间给我们。

2.找出自己的时间颗粒度

这个比较简单,就是看和别人约一个开会时间,约多少时间,这个时间单位就是你的时间颗粒度。同时,用这个也可以知道老板的时间颗粒度。

3.运用好时间颗粒度

首先,确定自己能支配和影响的,按照自己的时间颗粒度来安排。看王健林的计划时间就知道这都是他自己能掌握或影响的,就算是省领导,也估计是早就安排好了的,可能不是他决定了领导的,也可能是领导决定了他的时间。还有要看见的是哪个省领导,如果是省委书记,估计就不敢这么明目张胆的写到这里了。

其次,了解他人的时间,先都以30分钟为时间单位。当了解了之后,就可以按照对方的时间颗粒度来安排。比如,掌握好老板的时间颗粒度,就知道每次会见的时间,要说多少话,怎么说,时间够用吗?还可以知道老板给你预留的时间就知道事情的重要程度了。

最后,掌控好自己时间颗粒度,同时兼顾其他沟通对象的时间颗粒度。

刘润老师,提出重要的一点是,随着你的成功,你的时间颗粒度会越来越细。这实际上就决定了是你先有成功,才能影响和掌控更多资源,才能更好掌控自己的时间,你才能获得更细致的时间颗粒度。

最最重要的,

        不是因为有了5分钟的时间颗粒度,你就是比尔盖茨;

        不是因为你有了15分钟的时间颗粒度,你就是王健林;

而是因为

        你先是比尔盖茨,然后才有了5分钟的时间颗粒度;

       你先是王健林,然后才有了15分钟的时间颗粒度。

搞混了,你会很惨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D136-2 (Bentley 4.26)先有成功,才有更细的“时间颗粒度” [沉淀-精进100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