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物化的社会里,请好好珍惜自己

一个人究竟要追求什么,要把自己塑造成怎样的人?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自我追问,也是一个时代的叩问。

在我的电脑里,有毕业至今每一次求职的简历版本;曾经一度我也是花几千块钱去上课去考试只为了简历上多一行某证书的人。但现在想想,简历就好像明码标价得出售自己,这是一种实用主义的逻辑,我能干啥,我想要多少钱,对方考量需要你干啥,愿意付多少钱。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投入、产出、计算收益率。

但人为什么活成了一件商品?任何时候人都不该活成一件商品啊。

于是我翻开了《品格之路》,书中引用了一组对我们天性中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的描述,“亚当一号”和“亚当二号”(这一组概念来自于1965年出版的《有信仰的孤独人》一书中对《创世纪》一书的内容的解读),简单概括:亚当一号=外在的,建设,创造,生产,发现,追求显赫的地位和功成名就,想要征服世界;亚当二号是内在的,希望我们做好事,成为好人,愿意付出亲密无间的爱,为服务他人而不惜牺牲自我,在生活中顺从某些超然真理,以发挥自己的潜力为荣。

现在人们所接触到的舆论都在鼓励你相信自己的感觉,思考并找到人生的目标。所以我们可以像制定商业计划那样规划人生,第一步理清自己的天赋和兴趣所在;第二步设定目标,制定KPI,并规划实现步骤;第三步制定行动策略,根据轻重缓急来安排。如果你一开始设定的目标切实可行,而且执行策略灵活有度,那么你将拥有一个目标明确的人生。这就是亚当一号喜欢干的事情,而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往往选择性屏蔽了亚当二号的声音:“生活希望从我这里得到什么?我周围的环境对我发出了什么样的号召?”

亚当二号真的重要吗?让我们换个角度想想,当你回忆过往,那些成就自己的重要时刻,是什么时候?通常是那些严峻的考验,在生活把你摔进大坑而你努力爬上来的时候。虽然大多数人的初衷是追求幸福,结果却因为经历苦难而得到了锻炼。重要的不是苦难本身,而是我们选择以哪种方式去经历苦难,直到经过苦难。

我们都希望按照自己内心的标准去做自己的生活,并逐渐培养驱动自己人生所需要的激情和能力。但这里有三重不同层次的问题,首先是“内心的标准”,究竟是社会舆论洗脑给你的标准,比如年薪职称学区房,美食旅行买包包(亚当一号),还是你真得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属于你的为人之道,你愿意顺应感召,要以某种方式走完自己的人生道路(亚当二号)?其次是“去做”,无论是亚当一号的路还会亚当二号的路,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路,很多人哪怕看清楚那条路,是否迈开腿走上去,也是一个艰难的决策,毕竟,会很苦也很累。最后“驱动的能力”,我们被洗脑为本性具足,好像只要去做就万事皆有可能,但实际上不是的,我们遇到困难会退缩,无人鼓掌时会黯然,迟迟没有成果会怀疑……所有这一切都要靠我们的信念和品格来面对,是否笃信那条路,是否愿行永不悔,是否够坚毅够勇敢能够战胜自己的缺点。总之,人生不存在躺赢的路,而你是否做好准备?真正的冒险不是去亚马逊丛林,而在于我们的内心世界。

书中最触动我的一句话是“因缺少精神食量而饥肠辘辘”,这是一种无法在物质世界中解决的饥饿感,无论暴食或疯狂下单都不能缓解,它也曾困扰我多年,直到我走上亚当二号的路,内心终于安然。我们对于“人类生活状态的基本假设”往往被特定的人群和舆论所影响(或者称之为时代局限性),《品格之路》的意义并不在于告诉我们如何走上亚当二号所在的路(虽然书中有15条建议),我想更重要的是,《品格之路》让我们看到有另一条路的存在,以及愿意去走那条路的人在书中会看到一些可以借鉴的内容。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一个物化的社会里,请好好珍惜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