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前世今生

 

古琴的前世今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晨起,说好的雨没有如期而至,不禁有点怅然若失,心情沉郁,接近下午,雨来了,情不自禁一阵欢喜,如此有悖常理的心情只因聆听《古琴的前世今生》。

   细雨霏霏,我坚持按时出门,聆听的地点在安庆图书馆大讲坛。因为天气,温度倏然降了很多,推开门,已经来了不少人,与往常不同的是,琴音袅袅,弹琴的少年一袭白衣,神情专注,少了几分天真,多了几许情愫,如外面的细雨,霏霏入心,略过一丝又一丝能感觉得到的甘甜,心生润凉;一条茶桌,一位少女,一壶茶水时高忽低如凤点头徐徐落入茶盅,一缕热气如烟似雾缓缓升腾,握盅在手,热气通过器皿传递手心,熨帖我心,好生温暖。会场以女性居多,更有各色中式对襟或斜襟长衫,凸显女性的温婉可人,与今天聆听的主题完美贴合。下意识看看自己的一身休闲,婉拒了朋友的邀请,识趣地找了一个偏僻的地方落座。

古琴的前世今生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今天讲课的老师是让安庆在半个世纪以后重现古琴音韵的张维娜老师。三年前,因故从发展很好的羊城回到故乡,在安庆创办了“静心古琴舍”,因为机缘巧合,之前曾慕名去拜访。未上楼,先看到楼下一个引示牌:“不敢高声语,恐惊楼上人”底下一行小字提示“静心古琴舍”所在的楼层,引示牌于楼房外墙混乱的电线和水管之中不招眼亦不卑不亢,之后每一层都有这样的提示,一直引领我们来到琴舍。不曾显山露水,只是一个温馨的提示就能让一个陌生人在止语中很快找到琴舍。当时似乎没有在意,聆听《古琴的前世今生》之后,我顿悟:琴心通人心,是一种本性的抵达。

古琴的前世今生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一袭得体的浅蓝衣衫,红围巾,蜈蚣马尾配一发簪,素颜示人的张维娜老师在大讲坛上以一曲《酒狂》开场,以琴会友,虽然我不懂琴,但是依然能够从旋律中感受到古人的悠然自得生活,三五好友一起喝茶聊天,写字画画、吟诗作赋;琴舍助教袁老师和安庆师大文学院魏远征教授琴歌合奏弹唱,魏教授特殊的声线仿佛来自远古,一曲《阳关三叠》,眼前出现唐代诗人王维送友人去关外的依依惜别之情,入情的演唱,情真意切,入景般地体味这王维对即将远行的友人无限关怀、无比留恋的真实情感;来自琴舍学员的一曲《凤求凰》,音律清亮,唱腔热情,让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的无限倾慕和热烈的追求之情跃然琴上;由宜秀区文化委副主任鲁岚弹唱的《秋风词》,是李白的悲秋之作,把作者心底的不忍割舍,反而后悔当初相识的矛盾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唱得凄婉动人,余音绕梁。不管是教授还是主任,在古琴面前,都是张老师的学生,他们从未接触过古琴,也不识谱,但是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轻松上手并朗朗上口。古琴,无需刻意,开心就好,用琴声表达心声,是唯一能够不通乐理,圆儿时梦想的乐器,张维娜老师如是解读古琴。

古琴的前世今生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在琴律中,张老师娓娓诉说着关于古琴的前世今生,关于琴史、琴人、琴器、琴谱、琴曲,边聊边弹,从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到国母把古琴当国礼赠送茱莉亚学院,谈古论今说古琴,一种文化的传承也由古到今,引领着听者的心绪也从古至今,自由穿梭,感觉古不远,今犹在。古琴,上圆下方,象征天圆地方,长度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将古琴竖立,琴头如额,琴身有腰现臀,像人似凤,琴底两个音槽,大为龙池,小为凤沼,象征上山下泽,天地万象,在张老师象形的解说中,感受一床古琴浑身同韵,充满文化内涵。整个古琴方正雅致,谈到深处不由抚琴,琴音按摩五脏六腑,平缓舒适,很舒服,如相识好久的老友,有想拨动琴弦的感动,这缘于传统文化的魅力,是来自千古的一种感动。

古琴的前世今生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轻拨琴弦,《平沙落雁》旋律时而起伏,时而低徊,延绵不断,优美动听,随音乐出现当年的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卷云舒,逶迤万里,雁群在浩瀚的空际中发出阵阵鸣唱,盘旋顾盼。偌大的讲坛只有委婉流畅,隽永清新的琴音,心随音律自然的跳动,怡然自得,最美的音乐是最自然的。

抬头谈琴入世,低眉弹琴出尘,一袭蓝衫如深谷幽兰,淡雅素心,飘逸尘世之外,静美开放,独守一份执念,回归生命的本真,感悟脱俗的超然与淡定。

古琴的前世今生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琴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