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洁九年半,离开后的感悟(4)

宝洁九年半,离开后的感悟(4)_第1张图片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接上文)

4.我的职业反思

换过4个部门,3个城市,9个老板。我的职业远远算不上成功,但还是有一些心得体会,相信能够帮助到将来的自己,和几个吃瓜群众。

如下:

还需抬头看路。具体来说就是有规划意识,在工作中慢慢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沿着这个方向持续努力。这一点其实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极其困难。因为其不仅和工作相关,其实更和自我认知,人生意义等相关。在之前的另一篇文《认识自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里面,我就试着阐述自己的理解。大家可以看看。(本来想用超链接转过去,发现订阅号好像没这功能,想看的同学们只能辛苦你们到我的公众号里面翻一翻了,是2月11号发布的)

在中国这样的客观环境下,大部分80后的乖孩子都会像我这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然后找个“好”工作,勤勤奋奋干到退休。在家听父母的,在单位听老板的,不开心时忍耐抱怨,忍无可忍时跳槽走人。整个过程中,严重依赖外部环境,缺乏来自自我的强烈动机。因为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走向哪里,常常是随波逐流,没有方向。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平淡或者不开心的。想一想你长达几十年的工作时间(再加上延迟退休!),这难道不是一件让人恐怖的事情吗。

找到方向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不管是继续留在公司,还是离开去追逐自己的梦想,都会踏实热情充满成就感。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大家一般理解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但一个有趣的现象却是,能够最大化实现自我价值的人,反而可以坚韧地忍受物质条件的匮乏。而且!不会抱怨环境。

有意识的反思。我是从最近几年才开始时常反思的,实在有点太晚。但是考虑到延迟退休,忽然又觉得还早。假设我会一直工作到65岁,而从今天才开始反思,10年后想清楚,那也还有20年可以开心地热情地工作。而事实上,我会希望一直“工作”到自己老到走不动路,然后继续借助互联网工作到打不动字,然后继续借助人工智能工作到说不动话,然后。。。呃,还是就想到这里吧,要不只能想象在另一个世界继续工作了。以后来写一篇《我们为什么需要工作》吧。

大概在7年前,我无意中看到一个老板的日程表,每周五的下午,都会有两个小时的“Thinking Time”。这个时间段,她不开任何会,不做其他事,就是好好地思考。我的反思习惯,也许就是从那个瞬间被启蒙的。以前我总是觉得,每天都这么忙,哪里还有时间去“想”?从那以后我慢慢知道,只要下定决心,是可以找到自己的第三空间,进行自己的思考,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和步伐的。

时常停下来想一想的人,比闷头胡乱向前冲的人,其实能够走得更远,更好。

勇于争取。从小到大我都是家人老师眼中的乖孩子,以“听话”为骄傲,从不知“争取”为何物。上班之后,也不知道怎么对别人的要求说“NO”。结果可想而知,很快我就变成了下面这样:

宝洁九年半,离开后的感悟(4)_第2张图片

。。。嗯,没错,那头蠢驴就是当初的我。

记得有一次连滚带爬地去广州出差,半夜才到,第二天5点起床写报告,光速吃完早餐赶到办公室,8点开始开会一整天,都不知道喝了几杯咖啡才把眼皮子撑起来。晚上和大家一起team dinner完,累得恨不得爬回宾馆去。在下楼的电梯间里,我向广州的一个同事抱怨,工作多忙多累,工作量多大。他忽然说:这是你自己选择的。我瞪大双眼,难以置信,我自己选择这么累?看我不解的表情,他又说了一遍:其实你可以选择的。然后,电梯门开了,他走了出去。

也许他已经不记得我了,而且他肯定不知道他这两句话对我的巨大影响。我当时是完全没有弄明白他的意思,但是我相信他是个智商情商都颇高的人,于是翻来覆去覆去翻来地想了又想。这是另一个启蒙点。

慢慢地想明白了之后,我开始强迫自己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战战兢兢地和老板谈话,和导师谈话,寻求帮助,并思考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和业绩,开始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

收获巨大。

不哭的孩子没奶吃,大家都很忙,谁能注意到一个默默干活背后发几句牢骚的普罗大众型员工呢?尤其是,这个员工虽然很忙,却并没有创造真正的价值,也许是时间管理出了问题,也许是沟通技巧还不够好,也许是对公司业务方向不够理解,其实他/她非常需要帮助,但却不敢直面问题,提出要求,只是默默忍受。这样的中国式员工,真的太多了。

鼓起勇气去争取。勇气会一点一点增加,生活也会一点一点好转。

下一篇,讲讲我走出宝洁的这三个月,以及想对10年前的自己说的话。

你可能感兴趣的:(宝洁九年半,离开后的感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