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3-5你有什么相见恨晚的高效学习方法

自认很努力,好像还没有成为任何领域的高手?学过很多技能却都半途而废?工作不喜欢却又找不到更好的挣钱方式?如果你也被这些问题所困扰,可能你应该读读这篇文章。

首先我们要达成几点共识:任何领域知识或技能都可以被习得;二,成为任何领域的高手都需要长时间的学习积累,对于“长时间”的界定,大家普遍都认同“一万小时定律”;三,高效的学习方法因为更快的学习效果反馈,能进一步刺激学习意愿,形成良性循环。在学习这件事上,我们能改善的就是我们的学习方法。

如果你没有太多时间,用一句话总结就是,要从学习动机出发,采取主题式学习方法,内化吸收后应用实践形成自己的知识树,最后通过社交网络不断输出分享学习成果,吸收他人的观点以完善优化自己的知识树结构。

当然这句话听起来也很像正确的废话。了解其内涵才能理解得透彻,运用自如。

2017-3-5你有什么相见恨晚的高效学习方法_第1张图片
图1 学习流程闭环图

1.你赋予学习什么意义?

学习动机直接影响学习效果,这意味着如果你没找到一个强有力的学习动机,很有可能你会半途而废,学习效果自不必提;另一方面学习动机越强烈,遇到障碍你愿意为之付出的努力就越多,效果自然越好。此外,学习动机不同,学习侧重点也不同。

因工作需要而学习,当工作中不再需要这些知识你就会放弃,想想你为此荒废了哪些技能,如果你哪怕只将一项技能做到极致,你的人生会不会有一些不同?我学过数据挖掘,研究枯燥的参数设置和观察建模结果都一度让我怀疑自己的智商;学过英语,每天半小时朗读和一小时阅读夺去了我大部分的业余时间,然而只成为了一段自己缅怀的努力时光。

出于对事物本身的好奇和热爱而学习,学习就更容易坚持下来。《奇葩大会》最新一期里的国安球迷对足球的热爱连脚趾头都能感觉到,骨子里的热爱是无法伪装的。

从学习动机看,学习分为被动式和主动式学习,因为外界需要学习就是被动式学习。被动式学习在短时间内也会让你有进步,但就像我学过的数据挖掘和英语,就只是躺在我记忆回路里的边角料,随着时间一点点被风化。因为学得不够专不够精,并无法堆积成你知识大厦的一砖一瓦。

而学习的最大成本并不是你花钱买的教材,交过的培训费,而是你的时间,你的注意力。李叫兽25岁就当上总监,90后已经当上CEO,其注意力必定相当聚焦。不断在各个平行领域中游离而不够深入让你即使想做跨界能力嫁接时也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你浪费的是只有一次的生命。

如果不能出于自身热爱去学习,就爱上自己所学。这种学习主动性是可以培养创建的,在心理学上叫“认知重建”,接受你的学习主题,发现其带给自己的额外好处,换角度思考,而不是聚焦在学习障碍和困扰上。

比如我不喜欢工作返工但又必须改,使用认知重建积极返工:第一要从情绪上接受不抵触,返工并非好事但返工必有理由。第二,发现返工额外好处,返工能让自己看到思维上、方法上的不足,是进步机会;返工能加深对客户、领导的理解,增加经验积累。第三,换角度思考,这件事是否促进自己长期成长?是否让自己离长期目标更进一步?自然。

从被动到主动式的认知改变需要长期的认知重建和大量的重复练习,并不能指望马上见效。如果你的学习动机更主动、积极一点,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自己所爱,爱自己所学,你会慢慢进入正向循环的盘旋式上升阶段。

2.从主题式学习开始

明确自己的学习动机,从自己想要研究的主题入手,开启主题式学习。主题式学习足够聚焦,能让你快速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咨询顾问常常需要快速学习在一两周内熟悉了解一个陌生领域,给出咨询建议。在没有明确的deadline情况下,我们学习可以相对轻松和深入。

1)找到行业的牛人,去搭讪,去聊天

牛人、高质量的培训班往往是你学习一个新领域最快的办法。他一席话可能就能帮你梳理清楚整个行业的脉络和上下游企业的价值。如果能结交成为朋友自然是上策。

知识变现兴起的这两年,付费找到专家并不难。在行、分答、知乎live、付费音频课程、付费社群让高质量知识获取越来越容易,当然,贫富差距的两极化只会越来越大。

2)梳理学习脉络,搭建知识地图

很多人会找牛人推荐书单,笔者觉得并不可取。读书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儿,想学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只有自己最清楚。相信权威思维天性、迷茫不知所措的现状让我们更愿意成为一个追随者。主动式学习是从主题开始,去搜集自己的书单。

尽快摸清新领域的脉络,可以使用搜索引擎、多看书籍目录和学习方法论。多换不同关键词搜索,运气好的话能搜到现成的知识框架。如果没有,就通过搜索结果罗列出几个关键点,进一步对关键点细分,再做搜索。当然初期框架会不断修改、迭代。

书籍也是快速搭建框架的工具,找到业内经典书籍,弄清每本书目录内在逻辑,多看几本目录,框架轮廓可能就有了。知乎也是很好的方法论提炼网站。

咨询方法论就是很好的框架,经典的SWTO、PEST、5W2H、4P、7S等都很好用,多了解几种咨询工具及适用领域,试着多用几次,对搭框架也非常有帮助。

3)关注主题信息源,随时随地学习

微信、微博、资讯订阅都应该和你的学习主题有关系。甚至你看的电影、电视节目、聊的话题、你新加入的社群最好都能和你的主题有关联。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连每天看哪些新闻,读哪篇文章都应该采取主动式学习,主动关注自己想要学习的领域,而不是被动吸收你看见的、听见的信息。你的信息源也需要经常更新。积极主动是一种生活方式。

3.内化吸收实践

内化吸收和实践两个环节。内化是指理解,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有些人只过脑子,但并不思考其中逻辑,不与自身已有知识体系做关联,这样的知识很容易被遗忘。只有内化形成知识网络,在记忆提取时才有货可用。

第二个环节是实践,理解概念内化吸收,考虑可应用场景,用起来。没有用起来的知识不算学会。不用起来知识也很容易遗忘。“行动瘫痪”就是指那些只研究理论但从不实践的人。实践也能促进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学习时更有针对性,少做无用功。

4.社交分享优化

这里包含三个关键点社交、分享、优化。

社交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没有之一。学习成果一定要和其他人互动交流,通过社交加深对这个领域的理解,看到自己的盲点,学习别人的思维差异,多交流多沟通也能锻炼自己结构化表达能力。那些年纪轻轻就自信、优秀的领头人无疑是最喜欢在社交中表现自己的人。

分享是指要有自己的作品、成果,能够定期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反思哪些需要完善,哪些需要提高,哪些知识需要补充。口头上的沟通社交能帮助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是一对一的交流,只有书面总结形成文字,发布分享,一对多交流,让更多人了解你的看法,个人品牌和影响力才能逐步建立起来。

社交、分享后要根据反馈结果优化自己的知识框架,添枝减叶,形成自己的知识地图。

知易行难,闭环学习方法容易理解,但不执行、不运用聊胜于无。学习完高效学习方法后,也列几个自己的行动建议吧。示例如下:

【行动建议】

1)很久以来自己一直想学但没学成的知识有哪些?为何没有开始?如果现在开始学,学习动机是什么?

2)如何搭建学习体系,进行主题式学习,快速获得反馈?

3)学习成果有哪些?想和哪些朋友分享你的学习成果一起进步?

THE END

这是蔷薇石发表在上的第三十五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7-3-5你有什么相见恨晚的高效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