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信的历史流变
书信是一种特定的文书,它向特定的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及情感。当相隔较远的人无法见面时,它就成为人们传递信息、沟通感情的桥梁。
书信在古文中的意思有很多,如扬雄在《太玄经.应》中提到:“阳气极于上,阴信萌乎下”。这里的信是“消息、音讯”的意思;清朝沈复的《浮生六记.闺房记乐》提到:“余携‘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图章二方;余执朱文,芸执白文,以为往来书信用之。”这里的书就是“信札”的意思。再如《晋书.陆机传》:“我家绝无书信, 书取消息不?”这里的书是指“函札”,而“信”则是指“使人”等等,这几种含义,都与我们今天口中所说的书信有关,都有传递信息的意思。
纸发明以前,古人常用绢、帛以及竹片、木片作为书写的材料,称为“简”、“札”、“牍”,故书信有时又称书简或书札。除此之外,在古代书信还有“双鲤”之称,此称在古乐府诗中就有提到:“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这里的“鲤鱼”就是书信的代称。当纸发明出来以后,聪慧的人们就制作了一种小巧精美、专门用来题诗和写信的纸张——“笺”。自此,“笺”便成为书信的一种新的代称。如晏殊有词道:“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鸿雁也是书信的代称。何以“鸿雁”代称书信?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牧羊。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沼泽地带牧羊。苏武才得以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在中国古代,书信是人们主要的通讯方式。中国古代人们渴望鸿雁能够传书,但大雁是一种候鸟,只有在季节变换的时候,它才南北迁徙。因此,我们祖先就开始驯养信鸽。在西夏与北宋的战争中,西夏军队利用信鸽做军事通讯。南宋初,大将曲端的军队中也使用信鸽传达消息召集军队。古代称信鸽为“飞奴”。传说汉高祖刘邦被楚霸王项羽所围时,就是以信鸽传书,引来援兵脱险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鸽子来与皇家传送信息。
除了“飞鸽传书”的方式以外,放烟火是也用来传递信息的常用方式之一,以烟火为信号来完成某种命令的传达。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便是一个很好的典例。无论是信鸽还是烟火,他们都会受到一定自然环境的限制,使用起来难免会有些麻烦。
邮政这一传递方式起源于我国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古籍中有“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之语。所谓“置邮传命”,即通过邮递而传达命令。到秦末汉初,更是在各地的交通要道上设驿站,传递政府公文。当时是用快马做工具,每到一个驿站便换人换马,以求迅速。
随着历史的推移和人类大脑智慧的不断开发,更加先进的信息传递方式被人们创造并使用,如电话、快递、电子邮件、微信、QQ等。高科技的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总感觉少了那么一点味道,电子媒介输出的文字与人写出来的文字相比总是显得冷冰冰,人们亲手书写的文字除意义以外总是会有一种强大的表达能力,所谓“见字如面”,就把这种亲笔书写的表达能力表现的淋漓尽致。读了《亲爱的三毛》,就能感受到一个不一样的三毛。
二、文坛奇迹
三毛,原名陈懋平(后改名为陈平),中国现代作家,1943年出生于重庆,1948年随父母迁居台湾。她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广泛喜爱,她的创作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为止已经掀起了三次“三毛热”文学现象,堪称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幼年时期的三毛就喜欢读书,小学五年级时开始读红楼梦,初中时期就已经读了大部分的世界名著。后来三毛受到数学老师的侮辱后心灵受创,自闭在家,在父亲的教导下在家学习英语。后来在父母的鼓励下逐渐走出家门,先后跟随顾福生、韩湘宁湘、彭万墀三位画家习画。1964年在文化大学哲学系当旁听生,成绩优异。这件事给我们教师们一个教训就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只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否提高了,也要适当关注孩子的心里健康的发展状况,否则我们教育出来还是社会的“畸形儿”,与社会没有半分的好处。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的鼓励、教导、体谅都让三毛这位原本有可能抑郁的孩子成长得如此优秀。
正如白先勇所说“三毛创造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瑰丽的浪漫世界;里面有大起大落生死相许的爱情故事,引人入胜不可思议的异国情调,非洲沙漠的驰骋,拉丁美洲原始森林的探幽——这些常人所不能及的人生经验造就了海峡两岸的青春偶像。”在这个浪漫的世界里,三毛青灯读物,背包旅行,书籍上的知识和旅行的经历是她构造浪漫世界的基础。
三毛喜欢读书,除《红楼梦》外,最爱的就是张爱玲、贾平凹、曹雨沾三人的作品。她的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读书、写作和旅行,其中旅行是她生命的主题。三毛一生游览大半个地球,留恋过繁华的大都市,也迷恋过辽阔的大沙漠,而环境优雅的海岛生活更加让她难以忘怀。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有一种“说走就走”的情怀,我曾无数次的想过要抛开一切,自由的行走于蓝天下,奔跑在田野间,呼吸着新鲜而自由的天气,思想翱翔于天地间,可终究被现实狠狠的拽回来:交通太堵,举步维艰,田野太黑,安全指数低,雾霾笼罩着大地,去哪里呼吸新鲜空气!
三毛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及内心的感受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给读者,来分享这份快乐与忧伤,《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稻草人手记》、《哭泣的骆驼》等等脍炙人口的作品都深受读者的喜爱。除此之外,三毛还有著名剧本《滚滚红尘》、歌词《橄榄树》等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三、乐观积极
在三毛的众多作品当中,《亲爱的三毛》是三毛专门写给读者朋友们的信件,喜欢三毛的人很多,喜欢她作品的人更多,会有来自不同地的一部分都是想要鼓励指引。尽管三毛没有太多的时间但还是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看读者们的来信,然后用自己的文字一点点的打开人们心中的枷锁。
三毛曾说:“也许,通过书信呼应的方式,加上声音,我们人和人之间,所树立起来的高墙,能够成为透明的。或说,不必那么晶莹剔透,而或,也有一些光线照亮一霎间,幽暗的心灵,带来一丝欣慰,然后再不打扰,各自安静的存活。”(《亲爱的三毛》)我们从中就可以看出,三毛热心的为读者的心灵带来欣慰,不求影响多大但求尽其所能。
许多读者来信说明对生活的不满,对工作的抱怨,对未来的迷茫。三毛耐心并且真诚的去聆听他们、帮助他们解开心结。对于正处在青少年时期迷茫的孩子,三毛给予这样的答复:“我以为,不断的自我突破,自我调整,自我修正,才是一生中向上爬的力量。”(《亲爱的三毛》)自我突破,自我调整,自我修正,从自身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并且积极的解决问题才是关键,而不是一味的去责备他人。 “一个问题的出现,解决的方法,不该是怨天尤人的去怪罪对方,甚而自责,而是冷静的去理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尽可能的在个性上、思想上、行为及语言上,慢慢的改进,取得彼此的谅解。”(《亲爱的三毛》)等等类似的问题和答复还有很多。三毛的这些答复充满人生哲理,并且运用哲学的思维来看待和分析问题。通过读者的来信,看见了本身的不足和缺点。她把这些信当做一面明镜,来擦拭自己内心的朦胧。她在尽力的去打开别人枷锁的同时,也是自己的精神境界不断提升。
“你快乐吗?你快乐吗?你快乐吗?试试看,每天吃一颗糖,然后告诉自己——今天的日子,果然又是甜的。”(《亲爱的三毛》)这是三毛对来信抱怨生活的种种不幸、失望与悲哀的一个总的答复。乐观积极,清心寡欲,便是通往快乐王国的阶梯。
四、敬老崇孝
世上难有永恒的爱情,世上绝对存在永恒不变的亲情。“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西周就已经形成“敬老崇孝”的风尚,历代都记载着许多孝敬父母的故事,甚至变成《二十四孝》作为孝的教材,强求必读。
三毛出生在一个自由民主的家庭里。父母开明,兄妹众多。小时候的她聪明可爱、冷淡独立,可她并不是一个叫父母省心的孩子。她逃学去墓地读书,上课看课外书,受到数学老师的侮辱后自闭在家,甚至在那么小的年纪还想到了自杀。可怜天下父母心,只有父母能够做到:乱发脾气做错事的时候包容她;逃课去墓地看自己喜欢的书的时候理解她;受到老师侮辱自闭的时候关心她;在家不愿与手足共处的时候爱护她;不愿出门学习的时候帮助她。三毛需要这种关爱、安慰、鼓励和帮助。在这里我要再次强调一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新东方重视教育,这种教育需要老师们的不屑努力,同时也需要家长们的全力支持,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成为一个健康、优秀的人。
三毛又是个极其懂事的孩子,她不愿意看到父母整日为了她的事情而操劳,她觉得她是父母的累赘,是父母的负担,是这个家多余的人。三毛因此变得自卑且自责。因此,三毛便尽力遵从父母的安排在家学习,以便减少自己心中对父母的愧疚。
三毛曾说过写作是为了娱乐父母。她从不刻意的去追逐名利,只是在做一件让父母开心的事,而这件事又恰巧是自己的乐趣。我一直都认为,一个懂得体谅父母的孩子,他的方方面的表现都不会太差,起码是尽力而为的。
以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来看,“中国的孩子,在伦理的包袱下,往往担的太认真和顺服,没有改革家庭的勇气和明智。这样,在孝道上,其实也是愚孝。”(《亲爱的三毛》)反过来说,大部分中国的父母,将孩子当作命根,视为自己生命的延伸与继续,期望自己一生没能完成的理想和光荣,都能在孩子的身上实现。父母本是出于爱孩子的本意,可是却不知道,这样做反而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于孩子来说,是没有多少易处的。
“试看用自己的智慧去改变父母,不要伤心,中国人的忍字是怎么写的,我们都知道学着取悦父母,念书要出人头地,家务上尽可能帮忙”(《亲爱的三毛》)
三毛认为,父母无论怎样做,都是爱的一种体现,而我们为人子女的,要用自己的智慧去改变父母,让父母开心。
“我们忘了,父母在我们小的时候教导我们,等我们长大了,也有教育父母的责任。当然,在方式和语气上,一定本着爱的回报和坚持。”“我有一对开明的好父母,这是个人极大地福分,而他们的开明之中,亦有我多年的努力。凡事禀报父母,凡事开诚布公,若有不能一致的想法,而我又自认为对得起良心时,甚而勇于在良好的态度和口气下,向父母辩论、讲解,请求认同。我不隐瞒、不欺骗,不将自己的想法藏在心里,都有助于父母和自己之间的认识。”(《亲爱的三毛》)
三毛注重父母的感受,甚至希望父母能够先她离开人世,因为她怕父母不能接受她的死讯。但是最后,三毛还是走在了父母的前面。当再也无法忍受内心的煎熬时,个性执拗的她,向着自由,向着洒脱,再次踏上了征途。
三毛不喜欢世俗的人情世故,但她却懂得如何回报父母。我们之中有太多的人只知道一味的向父母享受着父母给我们的爱,甚至还有人把父母的爱看作是理所应当的,从没想过要回报父母。甚至,在父母老了之后还去虐待他们。这是我们所要反对的,父母不但给予了我们宝贵的生命,还花费了一辈子的时间和心血在我们身上,为我们担了一生一世的心。因此,不论成年后的我们生活的怎样,都不要忘记我们的父母,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
三毛是个性情中人,她重视亲情,尊重敬爱父母。在某种程度上听从父母的安排,但又不完全的顺从于父母,她有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她善于和父母沟通,又善于站在父母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她的亲情观以及与父母相处的相处之道让很多人都获益匪浅。
五、结语
三毛是个外表坚强而又内心脆弱的女子,她的一生平凡而又充满传奇。与家人离别即将远行的时候,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她外表坚强;离家后思念亲人的时候,内心脆弱的她几乎每天都要休家书一封。无论大事小事,都要一一跟父母报备。荷西捉了一条大鱼,邻居偷了“我”的衣服,甚至“我”今天吃了一块肉都要跟父母一一报备。有时三毛几天收不到父母的回信,便担心得连饭也吃不下。三毛虽然远在千里之外,可她的心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父母。三毛家信里所体现的这种中华民族传统的“孝”的观念,值得我们提倡和学习。
三毛是个有勇气的女子,这种勇气就连生她养她的父亲都佩服她。她敢说别人在心里想说又不敢说的话,她敢做别人想做而又不敢做的事。在这些过程中,三毛认为自己得到的永远比失去的多。她远离家国,失去的是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而得到的是大漠的美景及独特的生活经历。她的作品就是她的生活经历,她愿意把自己人生当中的苦与乐拿出来给大家看,把自己的快乐与悲伤都呈现给读者。而现在,有多少人愿意这么做呢?这就是三毛的勇气。
三毛是个执着的女子,她内心敏感而又脆弱,她渴望被人疼爱、被人呵护。在爱情这条路上,荷西是三毛唯一的信仰,也是唯一给予三毛正能量的男人。荷西死后,尽管自己在感情的路上吃了那么多的苦,但她还是会相信爱情。对于爱情,三毛始终认为它是神圣且伟大的。
三毛是个有信仰的女子,她不但是基督教的信徒,她还信马克思主义哲学,汲取佛学及老庄之学中的积极成分来填充自己。她知识渊博,惊人的记忆力透露出她聪慧灵敏的天性。她对文学有着特殊的感悟和情感,过人的理解力。除红楼梦以外,生平最爱看张爱玲、贾平凹等人的文学作品。因为苦于无人能够和她探讨这些人的文学作品,她的内心时常感到孤寂。她有强大的思想基础,这就使她拥有不同与常人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毛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和其他的文学作品。三毛的散文奠定了其文学史地位,但她大量的书信作品却在她的创作生涯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请代我问候》、《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亲爱的三毛》等收录的书信在三毛的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三毛书信作品的研究,使读者更加全面的了解三毛。同时,有助于增加我们对书信这种文本的认识和重视。三毛书信作品中所体现的种种价值观念,是三毛内心最真实的一面,我们抛开三毛文学作品给她带来的一切光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三毛、了解三毛。评价任何一个人时,我们都应该站在不同的角度上进行客观的评价,不能因为他伟岸的功绩而抹杀他的缺点和不足。从三毛众多的书信作品当中可以看到:三毛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只不过她比平常的人多了一种勇气。她也有缺点:敏感,多疑。这就是书信的价值和意义,他能够最直接、最真实的反映出一个人的面貌。
三毛是真诚的,她不喜欢快节奏的和有压力的生活,所以她逃离了竞争,逃离了城市。在这样快节奏的生活里,三毛她寻找到了一片净土:她把自己最真实的情感通过书信的方式传递给别人。这也就引起了我们现代人的反思:在这个步伐比较“快”的时代里,有多少人会停下脚步慢下来反思自己,又有多少人愿意把自己的真实情感流露在纸上传递给自己在乎的人。中国人有天生的腼腆,不愿意不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时候也许用写的方式会更加好一点。
丁科莉 石家庄新东方学校优能一对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