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路遥、永远的文学

——2019/4/4“人生路遥,不忘初心”读书会发言稿

永远的路遥、永远的文学_第1张图片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路遥,原名王卫国, 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省清涧县石咀驿镇,病逝于1992年11月17日,享年43岁。

路遥7岁时过继到延川县郭家沟村的大伯家。曾在延川县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这一段时间内,他做过许多临时工作,并当过一年的农村小学代课老师。1973年路遥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路遥先后在《陕西文艺》和《延河》杂志编辑部工作。1970年开始,路遥发表了一些影响较大的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路遥的小说多为农村题材,描写农村和城市之间发生的人和事。

在“镰刀和斧头”闪光的中国大地上,陕北从来不缺乏惊天动地的伟大题材,也不缺乏书写伟大的文学作品的伟大作家。像如柳青和路遥这样的文学前辈,他们用鞠躬尽瘁的牺牲精神来书写时代、讴歌人民,是留给后人的永远的精神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流传很广、脍炙人口的优秀陕北爱情民歌《三十里铺》中,有一段歌词是这样写的:“提起个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那么提到路遥,就不得不要提起他的两部作品——《人生》与《平凡的世界》。

路遥的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发表在1980年《当代》第三期上,并且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人生》是著名作家路遥的成名作,原载于《收获》1982年第三期,获1981--1982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小说《人生》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的人生变化过程,构成其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体现了那种人生艰难选择的悲剧。

1986年至1988年,路遥陆续推出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第二部。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1992年路遥积劳成疾,在写完《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后不久英年早逝。

他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时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1991年,《平凡的世界》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路遥的全部作品收集在《路遥文集》五卷里。

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先后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电视剧。他还有短篇小说《姐姐》、《风雪腊梅》等作品。

由于路遥出身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他坚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所以,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他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沉浮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每当他创作进入低谷时,他都是一个人独自回到故乡陕北的“毛乌素沙漠”里,在那里审视自己,观照社会。

路遥是用生命去热爱生活、热爱他的黄土地上的家乡的。路遥曾经说过:“生活中真正的勇士向来是默默无闻的,喧哗不止的永远是自视清高的一群 。”、“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我们才有可能把握社会的历史性进程的主流,才能创造出有价值的东西。”(摘自路遥文集《早晨从中午开始》)

基于此,我认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路遥及其作品对世界是具有历史的深刻影响和深远意义的。永远的路遥,永远的《人生》与《平凡的世界》,永远的文学!

(2019.4.2夜写于陕北榆林)

你可能感兴趣的:(永远的路遥、永远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