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得残荷听雨声

叔叔是个素爱把玩笔墨纸砚的“小文人”。

之所以称“小”,是因为在他眼中世界之大而人之渺小,知识永无终结而见识总有尽头。在技艺超群的书画大家面前,他始终恭而谦逊,如雨中残荷,聆听笔中油墨与线条流转于宣纸间的从容雅致,沉醉在纸笔刚柔并济的和谐之中。

十数年前的某个夏日,怀揣着对墨香的一份情有独钟,他在红星路深巷里的一片静谧之处摆上了两张大木方桌,铺上毛毡,挂上一块题着“听雨画室”的四字牌匾。隔绝了窗外蝉鸣声的喧嚣,屋内毛笔笔尖游走在宣纸上的一笔一划显得格外平和安逸。进出画室的学生们大多是十一二岁的孩子,练字绘画时沉稳干练,下课后结伴玩耍又恢复了原本的稚气与天真。叔叔是他们的良师,教学时一板一眼,循序渐进——毕竟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精髓,自然是马虎不得;叔叔亦是他们的朋友,口琴漫画棋类样样精通的他,在孩子们之间像个老顽童,尤其是在棋局上,时而蹙眉沉思,时而自信满满,偶尔几次悔棋后,便在孩子不满的大喊声中耸眉偷笑。一谈起中国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叔叔的话匣子便是没那么容易关起来了。从魏晋两朝到明清盛世,只要是以书法与国画为中轴线,他总能延伸出不少有关皇室官场或民间墨客的奇闻异事,让在场的听众们惊诧不已。十多年春秋更迭,叔叔习惯了带着鸭舌帽遮掩稀疏而花白的头发,架着一副老花镜翻过一本本泛黄的字帖。若是偶然从哪处得来某位大家的墨宝印章,他便能乐上许久,细细欣赏把玩十天半月,再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唯一不曾变过的,是那双握起毛笔依然坚决果断的手,以及那份热衷于书画的热情。

除去专于书画的时间,叔叔的另一大爱好要数钢琴。每次去画室时,他总得拉着我说说近期学习的乐曲。“贝多芬的那首《月光》,我弹了第一乐章。弹得不好,不好……但也不错。嘿嘿。”之后再将他弹琴的音频传来,让我“指点一二”。听着录音中的旋律,我隐约感受到一股似曾相识的柔和与执着——类似于笔墨与宣纸交织间独有的刚毅与纤柔。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李商隐一首《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是听雨画室得名的溯源,更是叔叔一直坚持的生活态度:静观浮沉,坦对枯荣;平和洒脱,淡泊安逸。残荷听雨,聆听书画婉转,聆听世间万物变换,聆听自身精神与灵魂产生的深度思考。在世事纷杂的劳累中,保持心灵的豁达与宁静;在生命的守望与历练中,收获成熟和坚强。

                                                                                                                                      2016级口腔 姚毓洁

你可能感兴趣的:(留得残荷听雨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