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一直没变,他只是从未停止思考

韩寒一直没变,他只是从未停止思考_第1张图片



韩寒一直没变,他只是从未停止思考

01

韩寒叛变了?

好久不写文章的韩寒,最近直接发了两篇文。一篇说,退学是不好的。不要学当年的他,大家还是要老老实实地读书,考大学;一篇说,所谓的民间高手是根本比不过职业运动员的。大家还是要……其实文章里除了陈述事实,没什么观点。但是大家都说,他这篇文章隐含的观点,是让普通人就安守本分,老老实实当普通人。

看到这样的文章,很多人都说,韩寒变了。不但变,而且是叛变。和他身上“独立”、“反抗”、“叛逆”的标签越来越远。他变得鸡贼了。

当叛逆的他,高高在上,变成了既得利益者,就换了一副嘴脸,开始劝诱那些后来者——要懂事,要听话,要踏踏实实,不要异想天开……

所谓勇士卸下了铠甲,长出了龙鳞。

真的是这样吗?

02

我算是韩寒的第二批粉丝吧。

因为喜欢写字,知道了新概念作文大赛。知道了新概念作文大赛,也就知道了韩寒。

看了他的《杯中窥人》,这篇文章给我的震撼,不亚于多年以后,我与女友第一次赤裸相见的那个夜晚。我初中时就读王小波、读余华、读张爱玲,并非不知道,文学这条路上,有多少高山仰止。但是那些人老的老了,死的死了,离我太过遥远,不像真的。而韩寒,他让我知道,一个年轻人,一个学历上只是比我多会解几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人(当然,从他的成绩上看,那时的他也未必会解),竟然能写出如此作品。

这种震撼打破了我骄傲的自尊心(或者说中二病),我被迫接受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个设定;也让我开始对这个学长好奇、向往甚至尊敬(当年可不愿意承认呐)。

于是开始关注他。

他退学,说是“七门红灯”照亮他的前程;

他写《三重门》,我真真是看了好几遍;

他写《通稿2003》,把应试教育狠狠批判了一番;

他写博客,说“文学是个屁,谁也别装逼”;

他说“只要不要脸,一直摁空格,这种诗歌我一天能写五十个”……

——“叛逆”,没有哪个词,能比“叛逆”更准确地形容韩寒了。

当社会上所有的年轻人,都老老实实地沿着“学习”—“考试”—“大学”—“找工作”这条道路,有条不紊地走着,突然出现的韩寒,给整个社会,给每一个人,带来的刺激,带来的思考,都是巨大的。好像第一台嗡嗡作响的蒸汽机,第一列开进皇宫的火车——这东西是前所未有的,是挑战既定的社会秩序的。

整日被书本折磨的我,也喜欢上了他。他的文字真的太好了,他的种种做法,真的太帅了。说真的,我特别想成为那样的人。

喜欢他的反抗,喜欢他的叛逆。现在想来,说不清那是真正对自由的向往,还是找到一个图腾,来掩饰自己不愿读书考试的懒惰。

喜欢到开始模仿他。文字要强装幽默,没有戏谑的台词也要硬挤;不愿读书,不愿意考试,没有退学的胆子,但每节课都在写小说,希望发表在《萌芽》,然后出书;把“独立思考”挂在嘴边,无论别人说什么,总要硬找到一个新奇刁钻的角度,反驳回去……

韩寒给我带来的影响之大,直接导致当年,如果有人问我,你是不是喜欢韩寒啊?我会直接怼回去:

“别瞎说,谁他妈会喜欢韩寒啊?”

——一个叛逆的人,怎么会有所谓偶像这样的东西呢?

当年,像我这样的小孩子,可不在少数。

也许是骂人骂累了,渐渐地,他不再骂学校、骂教育、骂同行。而是开通博客,把目光投向了整个社会。

03

他开始写杂文。

每当有公共事件发生,他也会第一时间发声。和大多数“公知”一样,文章的起点多数是“批判”;而和大多数“公知”不一样的是,“公知们”批判的落脚点,往往是简单粗暴地落在“制度上”——我们要民主!我们要自由!我们要投票!——而韩寒,有着更多的思考。

“七十码”事件,他说“关键并不是所谓的富家子弟和老百姓等阶级对立面的问题,虽然这个对立面的话题性和煽动性都比较强。这件事情重要的是肇事者和其朋友表现出来的个人素质以及警交部门的奇怪认定……“,呼吁公职部门更加透明;

药家鑫一案,他说,他也有很多富二代朋友,都很优秀、温和。之所以各大媒体都着重报道药家鑫似有若无的雄厚背景,往往是媒体为了挑动眼球和舆论而精选的角度;

汶川地震,他亲自前往汶川救助。之后他反思,自己前去,往往是添乱更多。大灾大难面前,应该把专业的问题交给专业人士……

也许这些,在我们今天看来,都是再正常不过的道理,是每个年轻人都懂的”普世价值观“。但在当年,在互联网刚刚普及的蛮荒年代,在每个都足以激起全社会讨论的事件后面,都会有一个年轻人,用幽默、温和、犀利的文字告诉你,道理应该是这样的、我们真正的问题,其实是在这里……

开启民智来形容他,并不过分。

依然有人说他叛逆,只不过这个“叛逆”,和几年前相比,有了更多的褒义——在这个人人噤声的社会,敢于发出声音,向强权对抗。

04

有一段时间,他经常和李承鹏并列在一起。

因为两人都写杂文,都对公共事件有深切的关注,都对对权力部门持有批判的态度。也许还有一条,就是两人都文笔,都幽默。

有些网友甚至养成了习惯,有什么大事儿发生,就先“看看李承鹏怎么说,再看看韩寒怎么说”。

但是,多看几篇他们的文章就知道,他们根本不是一路人。

李承鹏的文字,看多了实在让人头疼。就像一个大机床,“咣咣”地压过脑子似的。首先是他的文笔。其实李承鹏此人在文字上没什么灵性,他的所谓幽默,往往是硬挤出来的。他多用谐音梗,但往往只是把两个不相关的词硬凑在一起,生硬地让两者发生关系,润滑油都不打一点儿。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例子,他说布拉特,两面三刀,比布拉特皮特更擅长表演。——而我们都知道,那个美国老帅哥,一直以来的翻译都是“布拉德皮特”。这么愣改译名,就为了强行让布拉特和“演员”挂上关系,真是写着累,看着更累。

而他的观点,每篇文章都一致:政府不好,并且没救了。到了后期,他甚至开始捏造事实。他本身用力过猛的文字,再加上每一篇文章都要掰到这个论点上,导致每次读他的文,都好像看着一个人,青筋暴露地在嘶吼:

“我!很!幽!默!政!府!不!行!”

韩寒则不同。读他的文字,多数时候是很舒服的。这就是一种语言天赋。所谓文学,首先是文字的学问。你得先把词用准了,句子写明白了,节奏感搞好了,才能去谈更深入的艺术价值。如果说李承鹏更像是一个抓耳挠腮的人,每想到一个字,就用大锤子砸在键盘上书写的话;韩寒更像是一个正常的打字者。也许他的观点很犀利,但他的文字,是很温和的。

而更为不同的,是韩寒一直在思考。他会深入地追问,为何会发生这样的事,为何舆论会如此沸腾——而舆论如此一边倒,那这个舆论就一定是正义、正确的吗?这是他文字难能可贵之处。他记录了自己心态的变化,也就同时记下了时代变革的轨迹。当然,这也多次,让他处于舆论的漩涡。

如果说,李承鹏是在自己发表第一篇杂文的时候,就已经想明白了,自己要写什么样的文字网友才愿意看,他才会获得更多的社会影响力、进而获取获得更多利益;

而韩寒,他一直在“表达真实”和“顺应舆论”中间作斗争。他当然知道,网友爱看什么样的文字;他当然也知道,大家喜欢他表达什么样的观点。只要他持之以恒地顺着民意产出,他会收获到无尽的名气与利益。只是,他不太愿意这么干。所以,我们看到的韩寒,是拧巴的,是一直在修正自己的。最初,他也像其他人一样,怒骂政府与公权,怒骂GDP政策,所有的诉求就是要一个新的制度;最后,他发表“韩三篇”,说革命是要不得的,流血时要不得的。我们要等几代人逐步成长起来,用温和的方式,让社会变得更好。

“韩三篇”在他所有杂文里被骂得最凶。那个时候就有人说他“叛变”了。但是你看看今天,随着经济、文明的发展,当年那些张牙舞爪的公知都哪儿去了?我们也都越来越懂得,大家先老老实实把日子过好,先有房住,有车开,再慢慢去诉求法律的完善,程序的正义——这东西,急有什么用?

这就是韩寒。他一直在思考,并且敢于把思考的“结论”发表出来,哪怕和舆论相悖。哪怕“掉粉”。

05

“韩三篇”之后,他不再写杂文。这一晃,也四年了。

有记者问他,为什么不再对公共事件发表评论了。他说,他知道表达什么样的观点,会让读者爽;读者爽了,追捧他,就会让他更爽——可是这种爽,是不对的,是危险的。会让人“往往情不自禁想怎么样煽动更多人的情绪“,”当我发现自己有这方面倾向的时候,就反思和停止了。“

不写文章之后,他反倒越来越多地曝光在我们面前。可爱的女儿、正在拍摄的电影……微博火热的话题,总能看到韩寒的身影。

韩寒从一个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公知“,变成了离我们更近的“公众人物”。

他越来越多地把生活化的一面呈现给世界。自己怎么跟女儿相处、在片场拍摄的趣事、刚看了一个好看的电影……每次他发微博,评论区也都成了段子手的盛宴。

真的是,让人很难把四年前,他博客底下评论区那些苦大仇深的留言联系在一起啊。

那么,韩寒对于社会的影响力,就此消失了吗?

不是的。不再写字的他,只是停止了对社会输出”观点“;但他从未停止的,是对社会输出”态度“。

他让越来越多的人觉得,有个女儿,真好啊;待人温和谦逊,真好啊;发财了还和兄弟朋友玩儿的那么开心,真好啊;儿时的理想,通过努力一一实现(赛场、拍电影),真好啊……

当更多的年轻人向韩寒学习,通过网络潜移默化地受着他的影响,这难道不是社会影响力吗?

06

韩寒变了吗?

韩寒一直都在变。

从最开始的怼天怼地,到中间批判社会,到现在的“棱角尽失”,他的变化真的很大。

但是,韩寒也是没有改变的。

一直不曾改变的,就是他的思考。

他一路走来,其实每一个脚印,都是他思考的结果。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他的最可贵之处,就是在于敢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顺应舆论,可以让一个人迅速获得声名;但当民智成长了,依旧叫卖着那套没有灵魂的言论,就会很快被淘汰。

时代造就了当年的韩寒。那个蛮荒年代,社会需要一位偶像,划破重重的帷幕,给大家展示一点不一样的东西。他适时地站在了舞台中央,享受到无数的目光与追捧。

可是,韩寒许多后来的模仿者,却没有一个获得韩寒这样的名利。时代变化了,经济发展了,大家都有钱了,有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也更清楚了,不同选择会带来什么后果。我们都知道了,读书是我们为数不多的上升阶梯;而你叫嚣着退学去写作,去电竞——那就去呀,跟我有什么关系。

蛮荒的时代,过去了。

哪怕再有一个韩寒,写的文字还更好,退学的信心更坚定,他也不会变成现今的韩寒了。

而韩寒,之所以一直没有被时代吞没,就因为他能够随时调整,找到正确的方向。

他退学,他叛逆,是因为当时的他觉得,学校禁锢了他的表达,不如及早脱身;

他写杂文,评社会,是因为当时的他觉得,自己要做个知识分子,要“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如今,他变得温和,是因为他懂得了,凭借一己之力是很难改变这个国家的——反而会被舆论裹挟变得鸡贼油滑。那还不如先老老实实做好自己,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为社会提供温和、善良的表达。

07

今时今日,那些说韩寒“叛变”了的人,无视这些年来韩寒变化的轨迹,直接拿韩寒今天的文章,去和十几年前作对比——这才是真正的“叛变”。“叛变”了时代本身的变化,“叛变”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可谓是随便找个大新闻,就把韩寒批判一番。

韩寒说自己退学不好,是做了坏的示范,因为很多不爱学习的孩子,也学他退学,最终一事无成;

他说民间高手无论如何是赢不过职业选手的,让大家脚踏实地,一点一点积累;真想挑战职业,也要一个一个比赛打过来,先把自己变成职业。

这可以算得上是来自一个即将中年的“年轻人”中肯的建议。而批判“韩寒”的人,他们难道不懂得这个道理吗?

他们应该是懂的。只是,这样强烈的对比,这样刺激的字眼,发到网络上,大概能吸引很多眼球,换取很多流量吧。当整个社会逐步走向温和与文明,还要绞尽脑汁地选取猎奇地角度,输出“叛逆”地价值观,这让十几年前地小孩子韩寒看到,都会替他们羞耻——因为韩寒,一直以来,“叛逆”也好、“骂人”也好、“被招安”也好,他都是诚恳的。

或者,真的以为,一个人要永远像18岁那样,数十年如一日地激进、叛逆、与全世界对抗?

说韩寒鸡贼的人,不是坏就是蠢。

而对于韩寒,很感谢他,这些年来,为我们一笔一画地,记录下了这个时代。

你可能感兴趣的:(韩寒一直没变,他只是从未停止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