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的追逐和逃离——《围城》

钱老爷子虽然一生致力于文学研究,但写起小说来却一点都不含糊。整篇小说嬉笑怒骂,极尽嘲讽,只是戛然而止的结尾,让人读得不过瘾。若是老爷子在世时能多写几篇小说就好了。书中的中外典故旁征博引、信手拈来,钱老爷子学贯中西,的确有不怕人说卖弄才情的资本。

这部书主要讲的是学无所成的方鸿渐留学回国后,爱上了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却被抛弃。后来抗战爆发,在赵辛楣的引荐下远赴湖南三闾大学任教。后被排挤便返回上海,并在途中与孙柔嘉结婚。回到上海后由于婚姻中双方家庭的介入导致矛盾丛生,彼此之间争吵不断,最后准备选择分居。

整个小说故事并不复杂,没有什么曲折离奇儿女长情和轰轰烈烈的家国大事,有的只是当时知识分子忙忙碌碌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或许抗战的背景,更加激化这些琐事堆积的矛盾,让我们能看到那个时代年轻人的迷失和挣扎,以至于让人开始怀疑,其实整个人生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的围城所构成——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而围城里面的人却想出去。欲望与现实交织在一起,一时让人看不清前进的方向。

书中的主人公方鸿渐在钱老爷子笔下成为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集合众多霉运于一身,足以引起我们的反思。

方鸿渐留学期间,靠着家里和原丈人家的资助,整日花天酒地,过着纨绔子弟的生活。所谓的学业完全得以荒废,所以毕业文凭无法获得。但是自古以来,有需求就有市场。于是找了个爱尔兰人假造了一个美国克莱登大学的文凭,算是作为学业的见证,给家里人的交代。本来就缺乏真才实学,现在弄了个假文凭,反而更加心虚,所以他不止一次地强调文凭纯属废纸一张,毫无用处。这样说的话,是不是能让人误以为这份假文凭不足以承载你的牛逼?钱老爷子还是给了方鸿渐的面子,从头到尾都没有让人拆穿他的把戏。不过这个围城完全是方鸿渐自作自受。方想要文凭但是没资格获得,等得到了却说这玩意没用。说到底,还是自己没本事,只得搞个假文凭糊弄亲戚朋友。若能凭自己的真才实学正正经经地毕业,哪有那么多麻烦事?

方鸿渐的爱情也是个作死的悲剧。本不喜欢苏文纨,一开始跟她说清楚那就啥事都没有了,反而深陷其中,纠缠得越来越深。这也是他性格使然:当断不断,必受其难。除了优柔寡断的毛病,其意志力也是尤为脆弱。面对苏文纨,一不小心言语和动作居然都完全顺着她的意思,纵然有苏文纨自作多情的成分在,但是方鸿渐却不懂避让,叫她不去误会才怪。不过宁惹君子莫惹小人,苏文纨背后捅你一刀,轻轻松松地葬送你的爱情。对于唐晓芙,方鸿渐算是一见钟情。我相信方鸿渐的甜言蜜语还是打动了唐晓芙的芳心,但是她内心的原则迫使她必须对方鸿渐说出那番言辞激烈立场鲜明的话语,否则她就不是她。至于说完之后再作何打算,却不好说。但是那番话语足以让方鸿渐来了个透心凉。在这里我不能说他表现软弱,不去争辩,因为在爱情里面,在心爱的人面前,爱得越深的人越不设防,是裸露了真心的。这时候承受的伤害,会被放大数十倍不止。所以他的失魂落魄,我给予理解。只不过这次他想要进的围城却是没能进去,反而被赶出了老远。

方鸿渐的事业也是连带着被他的学业和爱情所影响。但凡有一个成功了,他的人生轨迹可能就变道了。但是生活就是生活,没有那么多如果。回国后学无所用,靠老丈人在银行介绍的工作度日,又经赵辛楣的介绍去了三闾大学任教。专业学的哲学没派上用场,反而英文可以装点门面。不过即使远离大城市,偏僻如三闾大学的所在,依旧是充满明争暗斗阴谋诡计。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还剩一点良知的他受不了这里的乌烟瘴气,重新回到上海,重新失了业。又是经新丈人介绍,在报馆担当闲职,聊以度日。后来婚姻爆发冲突,又辞职,准备前往重庆投奔赵辛楣。显而易见,从始至终,方鸿渐都是依附在别人身后,不是好友,就是亲家,没有自己能紧紧攥在手心的事业。既没有主动权,也不去主动追寻,窝囊得让人咬牙切齿。这样来看,每个工作的地方,对他来说都是一座围城。无论是周家银行,还是三闾大学,还是报馆,抑或是即将赴往的重庆,对方鸿渐来说,都是接二连三无法摆脱的困境。他的心不得自由,自然不得安宁。

方鸿渐的婚姻,便是个最大的围城。一旦突围,免不了头破血流。方鸿渐在爱情上吃的亏,让他在婚姻上犯了糊涂,连自己爱不爱孙柔嘉都搞不清楚便匆匆结了婚。荷尔蒙的冲动,孤独的灵魂,在战火纷飞的年岁,在穷乡僻壤,都需要慰藉。这份婚姻多半是寂寞的产物。钱老爷子说:彼此不讨厌,便有了结婚的资本。但这却不是全部的资本。双方家庭的介入,让脆弱的婚姻不断遭受着打击。日复一日的争吵迟早会耗尽彼此的耐心。身处婚姻的围城,谁对谁错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双方能否继续过下去?但是如果双方不能转变心态,去解决问题,逃离了这个围城,何以保证下一个不会悲剧重演?世上总有恩爱的夫妻,所以总有和解的办法。这一点无须怀疑。

方鸿渐的学业、爱情、事业、婚姻,无一不是悲催的故事,纵然可归因于时代和社会背景,但如果他不能从自身寻求解决之道,接下来他要面对的,与以前所经历的,并不会有太大差别。从这些故事中,钱钟书并未给予特别直白的人生指示,再说他也不会给,他只是把这一切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自己思考和选择。书中刻画了那么多栩栩如生的形象,我们不难从中发现自己的影子,或是丑陋,或是扭曲,亦或是正直善良。固然角色都是虚构的,但是其性格来源于人性,其故事也是来源于生活。这不得不让我心生感慨,杨绛口中一脸痴气的钱钟书,竟然对生活和人情世故看得如此通透。这份智慧,实为常人所难以企及。

你可能感兴趣的:(围城的追逐和逃离——《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