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到底应该做什么?

        中国大多数家长,首先是孩子的保姆。

        他们含辛茹苦,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孩子的膳食营养、健康保健等生活层面的照料上,满足于实现孩子在饮食、健康、服饰、玩具、用品、娱乐等方面的需求,这些行为构成了「家庭教育」很重要的内容。

        在自己的悉心呵护下,孩子吃得饱穿得暖,长得惹人疼爱、干净清爽,当然身体也茁壮结实。

        如果家中的孩子主要是由老人照看长大,产生这种情况的几率更大。隔代人似乎更愿意在生活照料的层面上贡献爱心。

        这样,对孩子「养育」的职能渐渐变成了单纯的「养」,「育」的职能就在无尽的关爱中被弱化掉了。

        如果父母做孩子的保姆,当孩子渐渐长大,父母会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差距很大,比如:生活能力不足、抗压性差、意志力差、工作能力差等。

        这时候再责怪、批评、指责,其实作用已经不大了,反而会让亲子矛盾升级。

        于是他们只能沉重地认为:自己的孩子「先天」就比别人差。似乎一切都难以挽回、难以补救,只能维持现状。

        这种保姆式父母,是对孩子的成长缺乏长期、系统、全面的规划。

        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如果他自己没有摆脱的意识,很容易庸庸碌碌一辈子。

        二流的父母,是孩子的教练。他们会用各种手段,不惜一切代价,逼迫孩子学会各种技能,让孩子变得更优秀。

        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诞生了无数的虎妈、狼爸。「每天挨顿骂,孩子进北大」,是「中国式狼爸」的宣言。

        他坚持「用最传统、最原始的古老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家里常备藤条和鸡毛掸子,让孩子们从小背《三字经》《弟子规》,背不上来就要揍人。

      「狼爸」不准孩子看电视,

        不准自由上网,不准随意开空调。

        他说:「孩子是民,家长是主。」

        打是一种文化,他把孩子打进了北大。

        狼爸会说:我这种打可能被大家误会了……打只是辅助的手段。打之前要把道理讲清楚,怎么做是对,怎么做是错,怎么错就怎么打。

        时间会证明,这种教练式的教育方式,虽然让孩子看起来比同龄人获得了更多的技能,进入了更好的大学。

        但很容易压抑、扭曲孩子的本性,让孩子的性格变得扭曲、偏激、易燥易怒。

        接受这样的教练式教育,孩子往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很容易有严重的心理创伤或者精神崩溃。

        一流的父母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曾经有个妈妈带孩子去逛商场,她觉得孩子一定会喜欢这个热闹非凡的场所,可是和她想的完全相反,孩子在商场里一点也高兴不起来,甚至有点害怕,吵着要出去。

        妈妈不明白:一向喜欢玩的孩子怎么会排斥又漂亮又热闹的商场?

        但是当她蹲下来询问孩子原因的时候,她明白了:在孩子的角度,只能看见一条条的人腿,以及一些高高的柜子,一点也不能让人赏心悦目,反倒让人非常不舒服。

        而以大人的高度,是看不见这些的。

        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家长应该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掌握孩子的听觉、视觉与理解特性。

        许多爸妈会从大人的角度,和小孩互动,间接或直接安排甚至命令孩子怎么做、怎么玩、玩什么。

        其实小孩就是小孩,他身体和思想的高度都还有待成长,如果站在大人的立场,就很难明白孩子的喜怒哀乐。

        蹲下来,你才能走进孩子的世界,知道在他的高度,能看见什么,才能和孩子有效地沟通和交流。

        一流的父母教孩子管理时间

        为什么有些孩子学习成绩差,有的孩子学习成绩好!很多家长,甚至有些老师都会说,智商有高低,努力各不同!

        但是很多人往往会忽视这么一点:

        真正决定孩子学习成绩的,不是智商,而是孩子对时间的管理。

        这就是有些人想方设法补课、熬夜,最终也学不过另外一些同学。因为他并没有掌握时间管理的诀窍。

        一流的父母教孩子独立思考

        有人看到过这样一个笑话:

        在一所国际学校里,老师给各国的学生出了一道题:「有谁思考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吗?」

        学生都说「不知道」。

        非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粮食」,

        欧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紧缺」;

        美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

中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思考」。

这则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的确发人深省。

        现实生活中,有的父母把一切事物都安排得十分妥帖周到,从来就没有想到什么是需要孩子自己去考虑、去想办法、去解决、去处理的。

        当孩子遇上困难时,父母常常不加思索就帮孩子把困难解决了。慢慢地,当孩子再遇上困难时,自己也不愿意思考,就指望父母的帮助。

        长此以往扼杀了孩子的思考能力,更谈不上解决问题的能力了。

        孩子有判断、思考能力是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看到一些孩子经常会说:「妈妈,我不知道怎么说」,「妈妈,你说怎么办吧」,「爸爸,你去替我做……」

        这些孩子在遇到困难时,本能的想法就是请父母帮忙,帮助他们做思考,帮助他们做选择、判断。

        这个时候,父母可以提供机会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自己面对问题,并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更好的让孩子去成长,进步。

        在今天,我们已经处在「信息时代」,处在「知识爆炸」时代,客观上对每个人的思考能力提出了挑战。

        凡是越有思考能力的孩子,求知欲望就越强,终身学习的能力就越强,创造力就越强。

        这种能力,使他能够与时俱进,备受社会的欢迎。

你可能感兴趣的:(父母到底应该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