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姆立克急救法--一个关键时刻能救命的急救方法
原创 2018-04-27 卷心日记 卷心日记
4月24日,人民日报发布了这样一条微博:
原微博在此:https://m.weibo.cn/status/4232432847226419?wm=3333_2001&sourcetype=weixin&featurecode=newtitle&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主角其实是郑州大学一附院的男护士刘南,救了一位呛咳的小宝宝,而刘护士运用的正是海姆立克急救法--一个专治噎食、呛咳、气道堵塞的急救方法。
但是有一点质疑,标题为什么把护士说成医生?或许在大众眼里,医疗行业给人的印象医生占据主导地位,主要责任、主要功劳都应在医生身上,但是媒体不应因此误导读者,是护士是医生,应事实分明,这是对护士职业的尊重,也是对媒体自身公信力的尊重。
下面我们藉此介绍一下这个急救方法。
海姆立克其人
海姆立克教授是一位多年从事外科的医生。20世纪60年代末,他被大量的食物、异物窒息造成呼吸道梗阻致死的病例所震惊。当时这种死亡,在美国意外死因排列表上名列第6。
他在1974年作了关于这个腹部冲击法的首次报告。
1975年10月,美国医学会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这个急救方法,并经该学会推荐,在报刊电视等媒体广为宣传,仅四年时间至1979年,美国就有3000多人用该法抢救窒息获得很大成功。
至今,此方法至少救活了上千万的生命,这其中就包括美国前总统里根、纽约前任市长埃德和著名女演员伊丽莎白等名人。
现在海姆立克急救法已被正式列为CPR的重要内容,是呼吸复苏中的大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方法。
《世界名人录》称海姆立克为“世界上拯救生命最多的人”。
“海姆立克急救法”图解
一.成人急救
如果是成人,救护者站在受害者身后,从背后抱住其腹部,双臂围环其腰腹部,一手握拳,大拳眼向内按压于受害人的肚脐和肋骨之间的部位;另一手成掌捂按在拳头之上,双手急速用力向里向上挤压,反复实施,直至阻塞物吐出为止。
握拳的姿势和摆放位置见下图:
二.成人自救
如果卡住的人身边没有他人帮助,只能自救了,自救的方法可采用上述用于成人4个步骤的后3个步骤,或稍稍弯下腰去,靠在一固定的水平物体上,以物体边缘压迫上腹部,快速向上冲击。重复之,直到异物排出。
三.如果是3岁以下孩子
应该马上把孩子抱起来,一只手捏住孩子颧骨两侧,手臂贴着孩子的前胸,另一只手托住孩子后颈部,让其脸朝下,趴在救护人膝盖上。在孩子背上拍1-5次,并观察孩子是否将异物吐出。
四.婴儿版
5次拍背法:将患者的身体扶于救护员的前臂上,头部朝下,救护员用手支撑伤病者头部及颈部;用另一手掌掌根在伤病者背部两肩胛骨之间拍击5次。
5次压胸法:如果堵塞物仍未排除,实施5次压胸法。使患儿平卧,面向上,躺在坚硬的地面或床板上,抢救者跪下或立于其足侧,或取坐位,并使患儿骑在抢救者的两大腿上,面朝前。抢救者以两手的中指或食指,放在患儿胸廓下和脐上的腹部,快速向上重击压迫,但要刚中带柔。重复之,直至异物排出。
五.孕妇急救
对于极度肥胖及怀孕后期发生呼吸道异物堵塞的患者,应当采用胸部冲击法,姿势不变,只是将左手的虎口贴在患者胸骨下端即可,注意不要偏离胸骨,以免造成肋骨骨折。
六.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
先使患者成为仰卧位,然后骑跨在患者大腿上或在患者两边,双手两掌重叠置于患者肚脐上方,用掌根向前、下方突然施压,反复进行。
注意事项
海氏冲击法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也可能带来一定的危害,尤其对老年人,因其胸腹部组织的弹性及顺应性差,故容易导致损伤的发生,如腹部或胸腔内脏的破裂、撕裂及出血、肋骨骨折等,故发生呼吸道堵塞时,应首先采用其他方法排除异物,在其他方法无效且患者情况紧急时才能使用该法,需要注意控制好合适的力度,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海姆立克急救法”的物理学原理
把你的肺部想象成一个充气的气球,气球的气嘴儿就相当于你的气管,假如气嘴儿被异物阻塞,可以用手捏挤气球,气球受压,球内空气上移,就会将阻塞气嘴儿的异物冲出。
当你向患者的上腹部施压时,就会使患者的胸腔压力骤然增加,由于胸腔是密闭的,只有气管一个开口,在受压时胸腔(气管和肺)内的气体就会自然地涌向气管,每次施压都会产生450~500毫升的气体,大量的气体就会把异物冲出气管,从而恢复气道的通畅,这就是海姆立克急救法的物理学原理。
视频教程
下面是由军人示范的海姆立克急救法:
其实很多电影里都曾出现过这个急救方法,比如大家熟悉的《人在囧途》:
转发分享,让更多人知道这个救命方法吧。
-END-
扫一扫关注,一个致力于资源分享与知识传播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