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死的人,值不值得救?

一个二十几岁的小伙子就这么没了,六楼顶一跃而下,如西瓜坠地,血糊次啦,只因他和女朋友吵架闹矛盾。而这个所谓的女朋友,只是他在网络游戏里的一个虚拟伴侣,别人玩个新鲜,他却无比认真,喜欢不得了,两个人不欢而散,他却直接把自己了结了。

人的生命如此宝贵,他就这么浪费了,值什么呢?他的离去,带给父母的是无尽的伤痛,带给单位的是无限的责任,带给所谓女友的是良久的沉默,一滴像样的眼泪都不曾赚到,多么天真傻傻的年轻人。时间匆匆过去,熙熙攘攘的人群依旧欢声笑语,好像这个人从来没来过一样,这么离去,多么不值得!

以前,我一直认为,一个人只要想死,拦是拦不住的,因为想活不容易,想死却是方法千千万,条条通向阎罗殿。对于这样的事情,虽然惋惜,却也坦然。可能很多人也有这种认识,每当消防官兵奋力救人时,总会有人评论,不值得救,也不应当救,因为没有用。

所以,我之前也不是很理解,窗户、阳台加装护栏,关闭无人房间和楼层,禁止异常人员单独行动,等等,认为这是胆怯的、懦弱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应急做法,是对寻短见人员的一种妥协,也是没有效果的。


可能,旧金山的市政部门也是这么想的,即使它的金门大桥从1937年建成通车到现在,已经有超过1500个人从桥上跳桥自杀,相当于每个月都有一到两个人,无意间成了“自杀圣地”,市政部门却始终不愿意加装防自杀的护栏。

实际上,加装护栏并不麻烦。他们曾花了几百万美元,安装一个阻止自行车上桥的装置,意思是保护自行车避免被车撞 ,即便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骑自行车的人在桥上被汽车撞死过。

为啥不装呢?因为他们觉得,这没意义。如果一个人想要自杀,就算能防止跳金门大桥也没用,因为还可以用别的方法自杀。金门大桥只是一个手段,要防止自杀应该关心的是人们自杀的根源原因,而不是手段。这种认识是很有市场的,一个人跳楼了,总不能因此把楼给扒了吧,最关键的原因还是他自己。


然而,最近我读到万维刚老师的一篇文章,指出这种思考方式是有问题的,还列举出极有说服力的事例,让我醍醐灌顶、恍然大悟。万Sir的文章叫《人与环境的耦合》,万Sir的例子还是金门大桥上的自杀者。

1937年到1971年期间,至少515个人试图在金门大桥自杀而没有死成 。有一个心理学家,就对这些人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统计,想看看他们后来怎么样了。结果发现,这515个人中只有25人,事后又选择了别的方法自杀 ,而剩下的490人干脆放弃了自杀。

“这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在金门大桥自杀的人,是只想在这座桥上自杀!如果没有这座桥,他们根本就不会自杀!所以在金门大桥加装防自杀护栏是对的!”

是不是金门大桥有什么邪门的地方,为什么这么多人非得在金门大桥自杀呢?万Sir告诉我们,我们不需要重新认识金门大桥,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自杀。


1920年代,英国开始普及煤气,结果迅速就成为最流行的自杀方式。因为,当时英国的煤气与我国现在的煤气不同,是无色无味、非常致命的。咱们中国的煤气特意加入一种味道,以便在万一煤气泄漏时提醒人们注意,防止一氧化碳中毒。使用煤气自杀,人是先昏迷再死去,没有痛苦而且死得很干净,不会毁容也不会把房间弄脏。

其实,那些想自杀的人会非常在意这些细节,他们并不是说一死了之,什么都不在乎,他们在乎自杀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影响。1962年的英格兰和威尔士,共有5588人自杀,其中2469人 —— 也就是44.2%的人,使用了煤气。

然而,从1960年代开始,英国陆续把煤气换成了天然气。天然气不含有一氧化碳,你就算用天然气对着自己猛吹,最多也就感到头疼,完全没有生命危险。这个替换过程,英国直到1977年才完成。

随着煤气使用率越来越低,英国的自杀率呈明显的直线下降,整个过程简直是完美的同步:煤气用户越少,自杀率就越低。当英国政府把煤气全都改成天然气之后,英国人的自杀率就几乎下降了一半。有一半本来想自杀的人,因为现在没有煤气了,就不自杀了。


万Sir认为,想自杀是真的,不自杀也是真的。一个人最终能不能下决心自杀,跟当前有没有合适的自杀方法非常有关系。抑郁症可能会让人有自杀的冲动,但并不足以让人自杀。是抑郁症再加上一个临时出现的刺激 —— 比如天气不好 —— 再加上一种方便合适的自杀方式,才让人决心自杀。

小时候经常听说,最近谁又喝农药了,有的救活了,有的没救活,却极少听说有把自己砍死的,把自己饿死的,把自己电死的。因为,农药是农村里最便利的自杀工具,放在窗台上、桌柜上,一次吵架、一个冲动,就把一瓶灌到肚子里去了。

有人把这个规律称为“耦合”。一个复杂系统如果要出大事,一定是因为其中各个部分之间存在某种“紧致耦合”:是几件事恰好赶在一起了,这件事才会发生。如果某一部分耦合不上,可能这件事在萌芽状态就过去了,根本不会发生。

要看一个人会不会如何如何,单看这个人本身还不行 —— 你必须了解他当前所处的环境才行。人必须和环境耦合,才会“触发”种种特定的行为。

比如,金门大桥的护栏装得比较高,想自杀的人得费很大劲才能翻过去、跳下去,自杀不是那么容易实现,自杀的人转一圈就可能回去了。比如,想通过煤气自杀,无味的煤气找不到,有味的煤气熏得难受,这个念头可能就被打消了。

假如,那天小伙子万念俱灰,欲跳楼自绝,他跑了一圈,始终找不到高层楼,或找到了上不去,或上去了栏杆挡住了,很可能过了一时三刻,他就缓过来了,不会再犯傻。

人的念头是会变化的,有的疯长,大多数却会消亡。


统计显示,有自杀意向的人群中,21%的人不想要任何求助,就是一心想脱离这个世界,而79%的人都想要获得帮助,他们并不是那么坚定的必死无疑,获得了帮助,他可能就过去了;没获得帮助,他很可能就去了。

如果一个人有自杀的冲动,这可能是偶尔产生的行为动机,但是如果他去真正实施这个行为,大概率他会理性的选择适合的自杀方式,如果这个条件不具备,他或许就会放弃这个想法。

一位读者在文章后留言,说他的老婆曾经被焦虑症困扰,情绪低落,天天失眠,她觉得自己就是一具行尸走肉。有一次他看她在卧室的窗户前徘徊,这是家里唯一没有装护栏的地方,他感到不对,就趁她不在家的时候,找人新装了护栏。

等到晚上她回到家看到那个护栏,她问装护栏的原因,他说打算在那放俩花盆种点菜。后来她彻底痊愈后告诉他,她当时真的考虑过跳窗,所以,发现他装了护栏,她还有点吃惊,最后打消了这个念头。


自杀的复杂度和难度变高,让不太坚定的自杀者,放弃了。推演开来,很多事情,可以通过人为制造或降低难度,来改变最终结果。

理解这一点,最直接的应用就是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来改变人的行为。

如果你遇到有人要自杀,千千万万要去救,因为你救下这一次,他过后很可能就不想自杀了。

如果你不幸想要自杀,千万要挺住!挺过这一关,你很可能就不想自杀了。

如果你想要预防别人自杀,就要把那些防护栏架好,防护网铺好,危险刀具收好,困难时期陪伴好,让关于自杀的人与环境的耦合始终不那么紧密,可能就会挽救很多人。

所以,为了防止自杀行为,加装窗户、阳台防护栏,关闭无人房间和楼层,禁止异常人员单独行动,这不是形式主义、面子工程,这是实实在在的救命工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想死的人,值不值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