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分享了德鲁克的三本著作:《管理的实践》、《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以及《最后的完美世界》。
其中《管理的实践》是德鲁克作为管理大师的奠基之作;《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在工业社会和信息化社会转型中,对过去的总结思考和对未来发展的探索;《最后的的完美世界》是作者的第一部小说,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入体察。
从这三本书中,我们都能发现德鲁克一贯而来的思想脉络。社会-组织-人-绩效是德鲁克管理思想的主线。德鲁克一直在探索如何建立和谐的社会、高效的组织、发挥人的特长创造卓越的绩效。
但是要理解德鲁克思想的源泉,还是要回到他早期的著作中。
接下来三周,我会给大家分享德鲁克的“工业社会三部曲”:《工业人的未来》、《公司的概念》和《新社会》。这三本书成书于二战期间,或者二战刚刚结束之时。当其他人还在讨论战争的原因以及战争带来的创伤时。德鲁克看到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和战争结束后新的社会格局。虽经历七十余年的岁月变迁,这三本书中体现的思想依然熠熠生辉,值得细细品读。
一、和谐社会之基
《工业人的未来》分析了工业社会的本质,工业社会的内在结构和运行机理,进而讨论工业社会的基本单元——企业及其管理的全貌。
德鲁克提出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每个人有明确的社会地位,拥有正当的社会权力,按照整体目标发挥社会功能。”
工业社会的基本制度必须两方面都兼顾:社区赋予身份、社会行使功能。同时还需使组织达到目的的具体制度。
工业社会只有赋予其成员社会身份和社会功能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功能,成功运转。而且只有当权力是基于其成员的责任发挥作用时,社会才有可能是一个自由的社会。
因此,德鲁克认为既不能完全的自由放任,也不应该置于严格的管制之下。而是应该将组织工业的基础置于地方和分权的自治性民主政治的基础之上。
这是德鲁克第一次系统的阐释社会理论。与我们常见的理论将社会区分成对立的阶级不同,德鲁克先生认为社会应由一个个社区组成,社区里赋予人身份和功能,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人们能够和谐发展。
这些分析和主张不仅适用于工业社会,也适用于今天的社会发展诉求。我们今天所提的和谐社会也是从人的发展角度出发,而非斗争与革命。从这一点上说,德鲁克的思想更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
二、工业社会之战
《工业人的未来》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德鲁克认为这次世界大战是因工业社会的结构而起的,它所谋求的是社会的原则、目标和制度。这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工业战争,工业成了战斗的主力,而非附属品。
德鲁克亲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他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仍然是封建社会的组织结构:步兵团中没有职能和技能的分工,它们几乎原样照搬封建社会的组织结构。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工业机器是自发形成的,其他一切以此为中心来构建,步兵、坦克以及轰炸机的密切配合而完成。
尽管战争的阴云依然密布,法国沦陷,英军敦刻尔克大撤退等消息接连传来,但是德鲁克认为这次大战实际上是西方人追求美好的内战。
他也看到,工业战争带来的必然是工业和平,工业将成为社会的中心。战争没有任何意义,战争不能创造任何东西,也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工业人的未来》中德鲁克着重要讨论的是如何将战后的工业社会建构成一个自由社会。
三、保守者德鲁克
德鲁克自认为是一个保守主义者,甚至想给本书加一个副标题—“保守之路”。的确,德鲁克反对以暴力革命的激进方式来实现社会变革;也反对守旧派们专制政府的顽固坚持。极权主义、无政府都不是德鲁克所见的理想社会理念。
德鲁克始终强调的是社会共同的原则,反对种族主义。身为犹太人的德鲁克也拒绝将纳粹问题归结为民族主义。而是认为纳粹主义的本质是尝试解决西方文明所面临的普遍问题,这可能出现在德国也可能出现在其他地方。
德鲁克认为解决工业社会的问题不是建立在奴役和征服的基础之上。而是要建立一个功能性的社会—自由、和平的工业社会。这是战争带给人们的价值。
总结
企业组织是社会的细胞和器官。正确的认识社会,理解构成社会的每一个人,才能发挥好人的价值,创造优良绩效,进而构建和谐社会。这是德鲁克思想的源泉,也应该是今天的管理者思考的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