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与“回”的差别

前些天,一位老朋友给我推送了一篇文章,题为《一个农民后代的疑问:知青比农民更苦吗?》,署名“兵团战友”。同时建议我写一篇类似的文字,讲讲临时工(农民工)与正式工的不同。

文章由电视剧《知青》在大台黄金时段热播为引子,就知青上山下乡的政治地位、经济基础、生活条件以及爱情优先等方面与同为知识青年,只是没有城镇(非农)户口的回村学子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比较,觉得同为学子,回乡知青的生活会更苦。这当然是事实,是“所有知情而讲理的人”都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是的,作为生下来就被下乡的农民后代,我有幸成为回乡知青中的一员。拜读全文后自然是产生深深的共鸣,思绪也久久不能平静,那逝去的中学时代便萦绕在眼前。如是我抛开朋友的命题作文,用两个年龄相同、智商相似、爱好相近,连业余时间几乎都形影不离的知心学友,在校和毕业后短暂的务农经历,来比较一下“下”与“回”之间的差异。

我很幸运,虽然出生在乡村,但却离镇上很近,加上兄长上高中时的“曲线”入校,让我当年的“九年义务教育(缩短后的学制,自小学到高中一共九年)”异常的顺利。

进入初中后,我们突破了村的桎梏,幸运地与家住镇上、且有着非农户口的新生成为同学。尽管他们中的大部分不跟我同班,但毕竟低头不见抬头见,彼此熟悉起来。尤其是一位比我还小几个月的同学,在全校举办的学习园地里,“批林批孔批宋江”、“评法批儒”的舞台上,我们代表各自的班级频频相逢,成为学校政治活动的双子星座。

由于学校对政治活动的重视,也许还有年龄皆小的因素,我们经常在其他同学去“学农”、去挖山植树的时候,被安排在教室里翻资料、写文章。这时候的我们,所有的待遇都基本相同,基本没有差异。

差别来自美丽的“农忙假”期。放假了,我回到村里(那时叫生产队)参加“双抢”,去战天斗地。那种身心疲惫的苦痛,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是没有办法用文字描述的。而那些“非农”的学生,当然也包括这位“战友”,则真在享受假期,“游手好闲”、甚至需要找事消遣。看到这里,你是否想起那句“投胎是个技术活”的论断?

进入高中初期,我俩依然没有同班的机会。但造化弄人,中途组建“政宣班“,我们竟然走进了同一间教室。我们的成绩同样优异、文笔依然犀利、求知的欲望相同,神交变成了知交,相识变成了相知,成为了挚友,共同演绎着升级版的初中故事。

岁月如歌。在连续两个冬天的园田化建设之后,浓缩过的高中生涯瞬间到达终点,我们毕业了。我回乡,他下乡。

我接过父母手中的工具,成为地球修理队伍中的一员。在完成“职业化”的第一个“双抢”任务之后,旋即被派往十里之外的水利工地,修建百万方水库。试想:一个一年后身高才1.58米,体重43公斤,连标准女性工分标准都挣不到的“半拉子”,是怎样在水库工地“苦干加巧干”,完成定额任务的。没有亲历,自然品味不出其中的苦痛。我是按照工分加人头的因素从生产队分配口粮,口粮的多少自然是同所挣工分的多少相关。

“下”与“回”的差别_第1张图片

好友下放到与集镇同体连枝的某大队果园,任务就是施肥、除虫、收获,没有“双抢”任务。不仅劳动强度低,还从生产队领导取定额的口粮加年底分红。

当恢复高考的喜讯传来后,忽略白天劳动强度的差异不讲,至少夜晚他可以坐在明亮的电灯下复习功课,而我只能在草棚昏暗的灯光中休养生息。中途请假回家复习了三天,便被当作“失踪”人员被队长赶回工地,继续那与地斗其乐无穷的日子。

高考,自然是参加了的。但对于考试前连韦达定律是什么都不知道,实际水平也就初一一个学期功力的我们来说,尽管成绩在当地是名列前茅,但仍然名落孙山,双双失利。谁知,在欢度农历春节相聚之时,他告诉我已参加体检,并收到学校录取的通知。尽管他到校报到后,发现是技工学校,很是后悔,还产生了退学的想法,这是后话。但在收到入学通知之时,肯定是件值得庆祝的好事。毕竟在恢复高考之年,也就是下放半年之后就跳出农门,还是凭借考试得到的机会,换做是谁都会欢呼雀跃。在为他祝福的时候,不能不为自己没有非农户口感到悲哀。毕竟我们首次考试的成绩相近,如果是下乡而非回乡,我也能快速回到课堂。

在他坐在明亮的教室中不断充实自己的时候,我又一次被派遣到更远、容积更大的水库工地做堤坝维护。在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完成打眼放炮、搬运石块的任务之后,我受到应有的关照,去干扎钢筋、砍木柴的活。搁置劳动强度是否胜任不表,那住草棚的现实,依然让我难以摆脱工余时间无法复习的困境。如果不是老师在学校举办复习班时,想起了那个曾经“只专不红”的学生,存在考试上榜的可能,通知回校参加“冲刺班”,也许我的职业旅程,就会永远停留在那生我养我的地方,最多有座当今令城里人都想方设法去修建的乡间“别墅”。这并非嫌弃故乡的贫穷,而是苦于城乡差别的无奈。

“下”与“回”的差别_第2张图片

在进入回首往事的今天,虽然表面看来我俩都有车有房、衣食无忧,也都处在职业生涯即将划上句号的前夕。只要认真比较,由于起点的差异,就能感觉他的收获比我丰厚,高我一个档次,他早已进入财务自由者的行列。而我,还在计较养老金的多寡,害怕那“万一”的出现。毕竟,他是世家子弟,只要出手,自然高人一筹。

我承认,下乡的生活比下乡者在家里是要艰苦许多,甚至要苦多少倍,但下放的日子毕竟短暂,加上在政治、经济、生活、爱情等诸多方面,都远远优越于回乡知青,他们经历的苦难都是有限的、短暂的、不值得渲染,也不必沉浸的。只是出生便被下放的农民子弟吃苦是天意,耐劳成习惯,忍饥挨饿更是自然,他们承受的苦痛,永远被人们忽视,被黄沙掩埋,被历史忘却。

历史已经掀开了新的篇章,我们没有权力继续停留在逝去的岁月中呻吟。时刻关注社会底层人们的生存状态,并努力帮助他们改变生存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才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才能确保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祥和、国家的安定,人民的幸福。

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下”与“回”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