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题
《碎片化时代,输入信息的工具与方法》
推荐工具
- Pocket (各大应用商店搜索「Pocket」)
- 收趣 (各大应用商店搜索「收趣」)
核心结构
上周回顾
上周和大家分享了「结构化思维」在「处理」部分的应用,并推荐了「幕布」这样一款工具。这样的结构化工具,非常适合做三件事:
- 列计划
- 理思路
- 做分析
我们收到了很多大家的反馈,很多朋友试着使用「幕布」来进行结构化思维的尝试。大家的尝试都很好,但从收到的结果来看,主要存在下面这个问题——
大部分朋友主要是利用工具在做「结构化梳理」的工作,也就是前两件事——比如把上周讲的内容列出来,把自己现在遇到的情况列出来,把自己接下来的事情写出来……但是梳理是指第一步,它只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而不要忘了,你之所以做这件事,是希望解决「某个问题」,所以一定要过渡到「怎么办」的思路,即——通过这些列举、分析,你下一步打算怎么做?
我在群中看到一位刘振宇律师,不光「实践」了结构化的思路,还把这个过程写成文字,非常棒。我会一并发到群里。
最后,在「结构化思维」这件事上,我最近看到最好的文章就是这篇《请你拿出30分钟精读此文,系统掌握终身受用的商业分析能力》。里面将所有的商业模式,从趋势(Trend)、流量(Traffic)、包装(Package)、产品(Product)、重复性消费(Revisit)、相应成本(Cost)六个维度来做拆分并进行解读,非常精彩,思维非常适合学习,强烈推荐大家阅读。
正文
一. 输入的定义与目标
我们先确定输入的定义:主动获得「反馈」。所有服务于这个目标的行为,都可以称为「输入」。
我们一直强调「循环」这个概念,「输入」是循环的第一步,它的意义在于——提升脑子中的算法→指导自己的行动→最终带来改变。所以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主动、反馈。所有不符合这个定义的行为,都谈不上「输入」。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决定之后工具能给你带来的价值。
李笑来在之前知乎Live的分享里提到一个观点——他只选择输入「能自我繁殖的知识」。顾名思义,就是有些知识你知道了就知道了(比如他提到陈寅恪的恪字到底念ke还是que),没有什么卵用(八卦也是一样);而有些知识,你掌握了,就能给自己产生价值。
用类似的逻辑,我把工具定义为两种——「生产型工具」、「消费性工具」。哪怕是同一种工具,因为你思维的不同,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
比如微信——如果你只把微信当做聊天的工具,那微信就算是「消费性工具」;而如果你能有效地利用微信获取信息,那它就算是你的「生产型工具」。
把时间放在「产生价值」的部分上。
二、这个时代的现状
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所有的「潜在输入」机会每天都像潮水一样向你涌来。所以大部分人面临两个困境:
- 太忙——没有时间输入
- 太多——不知道该输入什么
第一个问题听起来像是个时间规划的问题,但其实,更像是个心智的问题。给你算一个算数——每天选1个小时做输入,一个星期就是7个小时,假设你10分钟阅读1000字,那也是42W字的内容,差不多两本书了。
第二个问题,与方法有关。事实上,信息太多,你必须选择。今天分享的工具,主要就是围绕这个方法。
关于第二个问题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你刷微信,看到一篇好文章,点进去发现文章很有意思,只是有点儿长,一时半会儿读不完。于是你条件反射地点右上角,选了“收藏”。
之所以你会这么做,是因为你知道如果此时不点收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篇文章会淹没在茫茫的信息海洋中。你点了收藏,是想等自己有空的时候再看。
这个心理就是『怕错过』,典型的怕错过就是『收藏』。可是数据显示,大部分时候,你收藏了也不会再看。你的行为看起来像是「输入」,其实主要是为了满足内心的焦虑。
所以这个行为是无效的。事实上,之所以无效,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便利性」——如果微信打开的首页就是显示「你的收藏」,那你阅读的概率就会变大——可是微信不会这么做——因为这样,它就无法为你推送新的信息了。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不改变这个心理,又找到一个解决方法呢?
三、两个强调
第一,「输入」这件事,是需要「刻意为之」的,在这个层面上工具帮不了你。
第二,不要因为「碎片化阅读」这个概念而因噎废食——事实上,你很少「不碎片化」地读完一本书。
这个时代时间的碎片化是必然的,内容的碎片化才是需要注意的问题。没有体系,你就算每天看书,最终也不过就是抓了一把沙子,没有聚拢成塔。
明确一下——你需要想清楚自己「输入」的目的是什么。而这个东西会决定之后你的选择。
另外就是,不要怕错过任何东西——好的东西终究会留下来——只要你养成持续输入的习惯,它就算一开始没遇见你,之后也会再回来。
四、获取输入的方法
第一步:筛选自己「想要输入的内容」
在做输入之前,请整理自己需要输入的内容——你希望通过「主动获取」这些信息解决什么问题。然后根据这个目标进行筛选。
比如对我来说,我关注三个领域的内容:
- 商业思维——哪些信息能帮助我提高商业思维
- 互联网产品——哪些信息能帮助我增强做互联网产品的能力
- 艺术&生活——哪些信息能提升我的品味
确定了之后,我在所有的渠道上,都会重点关注与上面有关的话题——很多产品推荐的所谓「个性化阅读」概念,其实就是指这个意思。
也请你一定花时间,先想清楚自己到底要输入什么内容。就好像买书一样,你的资源是有限的,谨慎购买是第一步。
因为你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而现在所有的「内容媒体」,本质上就是在抢夺你的注意力——为此,它一定会利用你的心理给你提供大量让你「立即满足」但「其实没什么用」的信息。你一旦陷入,就会失去自己的注意力。
所以,除非你是专门研究「八卦领域」的,否则,请绝对不看『八卦』——用李笑来的话说,世上有三个大坑:莫名其妙地凑热闹;心急火燎地随大流;操碎了别人的心肝。
把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放回成长上。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选择信息」。
第二部:整理自己「获取输入的渠道」
可以获取输入的渠道非常多,但请务必做选择,越少越好——渠道越多,你在切换渠道时浪费的注意力也就越多。
当前获取输入的渠道主要就这么几种:
- 书
- 各种网站
- 手机App
- 与人聊天
移动时代,我选择获取输入的渠道主要就是手机。但是我有一个标准,就是——这个渠道承载的内容,一定要尽可能集中——我不想每看一个内容就要换一个渠道。
所以我选择了下面三个渠道——
- 「知乎」「微信订阅号」 —— 获取信息综合性内容
- 「混沌研习社」——获取商业思维的内容
- 「得到」——获取关于思维以及生活方面的内容
另外,「与人聊天」是我获取输入最有效的来源之一。事实上,我的大量的想法,都是通过在和各种厉害的朋友聊天的过程中获得的。这里面有两个明显的好处——1. 你通过接触,事实上增进了你和朋友的关系;2. 从这些厉害的人身上获取信息,他们往往能一两句话就化解你苦思很久的问题。效率很高。
所以我每周都会「主动安排时间」和这些朋友找机会聊天,讨论问题,获取输入。
注意:我们不聊八卦。
第三步:确定内容和渠道后,用工具来整合
就像之前说的那样——「碎片化时代、信息太多、我不收藏就受不了」这个现状,是我们改变不了的。但是我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来解决这个问题。
核心原则就一个——「碎片收集,集中阅读」。只推荐一款工具,Pocket。
Pocket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口袋」,是一种「稍后再读」的产品。顾名思义,就是它提供一个方法, 让你把各个渠道上看到的,但是又无法立刻看的(可是不做个类似收藏的行为就受不了)的信息,集中到一个产品。「就像把一篇文章先放到了口袋里」。
它的界面是这样的——
安装了Pocket之后,每当你在任何App里看到一篇文章想要「稍后再读」,就点「分享」,然后选择「分享到Pocket」里,这个内容就会第一时间被Pocket收录。就像下面一样:
所以我每天的时间安排就非常简单:
- 工作时间:趁碎片化休息时段,在各个渠道里搜集信息
- 阅读时间:每天晚上10点之后,给自己安排至少1个小时的集中阅读时间
利用碎片的时间整合信息,再利用整块的时间阅读,就是Pocket最大的意义。
延伸阅读
[##本期主题
《碎片化时代,输入信息的工具与方法》
推荐工具
- Pocket (各大应用商店搜索「Pocket」)
- 收趣 (各大应用商店搜索「收趣」)
核心结构
上周回顾
上周和大家分享了「结构化思维」在「处理」部分的应用,并推荐了「幕布」这样一款工具。这样的结构化工具,非常适合做三件事:
- 列计划
- 理思路
- 做分析
我们收到了很多大家的反馈,很多朋友试着使用「幕布」来进行结构化思维的尝试。大家的尝试都很好,但从收到的结果来看,主要存在下面这个问题——
大部分朋友主要是利用工具在做「结构化梳理」的工作,也就是前两件事——比如把上周讲的内容列出来,把自己现在遇到的情况列出来,把自己接下来的事情写出来……但是梳理是指第一步,它只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而不要忘了,你之所以做这件事,是希望解决「某个问题」,所以一定要过渡到「怎么办」的思路,即——通过这些列举、分析,你下一步打算怎么做?
我在群中看到一位刘振宇律师,不光「实践」了结构化的思路,还把这个过程写成文字,非常棒。我会一并发到群里。
最后,在「结构化思维」这件事上,我最近看到最好的文章就是这篇《请你拿出30分钟精读此文,系统掌握终身受用的商业分析能力》。里面将所有的商业模式,从趋势(Trend)、流量(Traffic)、包装(Package)、产品(Product)、重复性消费(Revisit)、相应成本(Cost)六个维度来做拆分并进行解读,非常精彩,思维非常适合学习,强烈推荐大家阅读。
正文
一. 输入的定义与目标
我们先确定输入的定义:主动获得「反馈」。所有服务于这个目标的行为,都可以称为「输入」。
![Upload Paste_Image.png failed. Please try again.]
我们一直强调「循环」这个概念,「输入」是循环的第一步,它的意义在于——提升脑子中的算法→指导自己的行动→最终带来改变。所以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主动、反馈。所有不符合这个定义的行为,都谈不上「输入」。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决定之后工具能给你带来的价值。
李笑来在之前知乎Live的分享里提到一个观点——他只选择输入「能自我繁殖的知识」。顾名思义,就是有些知识你知道了就知道了(比如他提到陈寅恪的恪字到底念ke还是que),没有什么卵用(八卦也是一样);而有些知识,你掌握了,就能给自己产生价值。
用类似的逻辑,我把工具定义为两种——「生产型工具」、「消费性工具」。哪怕是同一种工具,因为你思维的不同,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
比如微信——如果你只把微信当做聊天的工具,那微信就算是「消费性工具」;而如果你能有效地利用微信获取信息,那它就算是你的「生产型工具」。
把时间放在「产生价值」的部分上。
二、这个时代的现状
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所有的「潜在输入」机会每天都像潮水一样向你涌来。所以大部分人面临两个困境:
- 太忙——没有时间输入
- 太多——不知道该输入什么
第一个问题听起来像是个时间规划的问题,但其实,更像是个心智的问题。给你算一个算数——每天选1个小时做输入,一个星期就是7个小时,假设你10分钟阅读1000字,那也是42W字的内容,差不多两本书了。
第二个问题,与方法有关。事实上,信息太多,你必须选择。今天分享的工具,主要就是围绕这个方法。
关于第二个问题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你刷微信,看到一篇好文章,点进去发现文章很有意思,只是有点儿长,一时半会儿读不完。于是你条件反射地点右上角,选了“收藏”。
之所以你会这么做,是因为你知道如果此时不点收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篇文章会淹没在茫茫的信息海洋中。你点了收藏,是想等自己有空的时候再看。
这个心理就是『怕错过』,典型的怕错过就是『收藏』。可是数据显示,大部分时候,你收藏了也不会再看。你的行为看起来像是「输入」,其实主要是为了满足内心的焦虑。
所以这个行为是无效的。事实上,之所以无效,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便利性」——如果微信打开的首页就是显示「你的收藏」,那你阅读的概率就会变大——可是微信不会这么做——因为这样,它就无法为你推送新的信息了。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不改变这个心理,又找到一个解决方法呢?
三、两个强调
第一,「输入」这件事,是需要「刻意为之」的,在这个层面上工具帮不了你。
第二,不要因为「碎片化阅读」这个概念而因噎废食——事实上,你很少「不碎片化」地读完一本书。
这个时代时间的碎片化是必然的,内容的碎片化才是需要注意的问题。没有体系,你就算每天看书,最终也不过就是抓了一把沙子,没有聚拢成塔。
明确一下——你需要想清楚自己「输入」的目的是什么。而这个东西会决定之后你的选择。
另外就是,不要怕错过任何东西——好的东西终究会留下来——只要你养成持续输入的习惯,它就算一开始没遇见你,之后也会再回来。
四、获取输入的方法
第一步:筛选自己「想要输入的内容」
在做输入之前,请整理自己需要输入的内容——你希望通过「主动获取」这些信息解决什么问题。然后根据这个目标进行筛选。
比如对我来说,我关注三个领域的内容:
- 商业思维——哪些信息能帮助我提高商业思维
- 互联网产品——哪些信息能帮助我增强做互联网产品的能力
- 艺术&生活——哪些信息能提升我的品味
确定了之后,我在所有的渠道上,都会重点关注与上面有关的话题——很多产品推荐的所谓「个性化阅读」概念,其实就是指这个意思。
也请你一定花时间,先想清楚自己到底要输入什么内容。就好像买书一样,你的资源是有限的,谨慎购买是第一步。
因为你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而现在所有的「内容媒体」,本质上就是在抢夺你的注意力——为此,它一定会利用你的心理给你提供大量让你「立即满足」但「其实没什么用」的信息。你一旦陷入,就会失去自己的注意力。
所以,除非你是专门研究「八卦领域」的,否则,请绝对不看『八卦』——用李笑来的话说,世上有三个大坑:莫名其妙地凑热闹;心急火燎地随大流;操碎了别人的心肝。
把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放回成长上。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选择信息」。
第二部:整理自己「获取输入的渠道」
可以获取输入的渠道非常多,但请务必做选择,越少越好——渠道越多,你在切换渠道时浪费的注意力也就越多。
当前获取输入的渠道主要就这么几种:
- 书
- 各种网站
- 手机App
- 与人聊天
移动时代,我选择获取输入的渠道主要就是手机。但是我有一个标准,就是——这个渠道承载的内容,一定要尽可能集中——我不想每看一个内容就要换一个渠道。
所以我选择了下面三个渠道——
- 「知乎」「微信订阅号」 —— 获取信息综合性内容
- 「混沌研习社」——获取商业思维的内容
- 「得到」——获取关于思维以及生活方面的内容
另外,「与人聊天」是我获取输入最有效的来源之一。事实上,我的大量的想法,都是通过在和各种厉害的朋友聊天的过程中获得的。这里面有两个明显的好处——1. 你通过接触,事实上增进了你和朋友的关系;2. 从这些厉害的人身上获取信息,他们往往能一两句话就化解你苦思很久的问题。效率很高。
所以我每周都会「主动安排时间」和这些朋友找机会聊天,讨论问题,获取输入。
注意:我们不聊八卦。
第三步:确定内容和渠道后,用工具来整合
就像之前说的那样——「碎片化时代、信息太多、我不收藏就受不了」这个现状,是我们改变不了的。但是我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来解决这个问题。
核心原则就一个——「碎片收集,集中阅读」。只推荐一款工具,Pocket。
Pocket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口袋」,是一种「稍后再读」的产品。顾名思义,就是它提供一个方法, 让你把各个渠道上看到的,但是又无法立刻看的(可是不做个类似收藏的行为就受不了)的信息,集中到一个产品。「就像把一篇文章先放到了口袋里」。
它的界面是这样的——
安装了Pocket之后,每当你在任何App里看到一篇文章想要「稍后再读」,就点「分享」,然后选择「分享到Pocket」里,这个内容就会第一时间被Pocket收录。就像下面一样:
所以我每天的时间安排就非常简单:
- 工作时间:趁碎片化休息时段,在各个渠道里搜集信息
- 阅读时间:每天晚上10点之后,给自己安排至少1个小时的集中阅读时间
利用碎片的时间整合信息,再利用整块的时间阅读,就是Pocket最大的意义。
延伸阅读
如何评价李笑来 9 月 19 日的知乎 Live《我的读书经验》?
下期预告
「输入」「处理」的基本问题都解决了之后,我们下期集中解决「输出」这个概念——只有通过主动「输出」,你才有机会验证之前的输入与思考是否真的有效。「输出」这个概念同样很宽泛,我们下周主要讨论的是最常见的输出方式——「写作」,并推荐一些我自己常用的工具和平台。
我们下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