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 春蚕到死丝方尽—永远的湖丝,半生的守护

辑里湖丝,亦称“国丝”,是丝中极品,因产于湖州南浔镇辑里村而得名。湖州先民早在4700年前就有种桑养蚕,缫丝纺绸的传统。从明代中叶起,辑丝也一直被作为帝王的御用品,制作龙袍、凤衣。辑里湖丝也随之声名鹊起,蜚声京都,远销海外。1851年,辑里湖丝一举摘取首届伦敦世博会金银大奖,南浔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个世博会金奖诞生地。从此,“辑里湖丝甲天下”。2010年6月,辑里湖丝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谷雨| 春蚕到死丝方尽—永远的湖丝,半生的守护_第1张图片

来到辑里村,村口河边有一片光秃秃的桑田。与之对比的是顾明琪老人的热情,这位省级非遗蚕丝织造(辑里湖丝手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一大早就已经在守在村口等候了,今日他要为我们演示辑里湖丝的古法缫丝技艺。

谷雨| 春蚕到死丝方尽—永远的湖丝,半生的守护_第2张图片

老人一边挑茧、剥茧,一边为我们介绍:“这个就是辑里特有的莲心种,个头小一点,但出丝韧性好,一根丝可以挂8个铜钱,一般的最多挂6个。这个是秋蚕,春蚕还要好。”

谷雨| 春蚕到死丝方尽—永远的湖丝,半生的守护_第3张图片

缫丝灶上柴火熊熊,水温已经合适,顾明琪老人将蚕茧倒入锅中,为我们介绍:“这个水就是我们雪荡河里的水,水质很好。辑里湖丝的好品质离不开这个水。”

谷雨| 春蚕到死丝方尽—永远的湖丝,半生的守护_第4张图片

顾明琪老人脚踩缫丝车踏板,锅内根根蚕丝被飞快拉出。老人面有得色的说道:“这一个蚕茧,可以拉出1400米的蚕丝。”看见我们咋舌,他又重复了一遍:“1400米。”

谷雨| 春蚕到死丝方尽—永远的湖丝,半生的守护_第5张图片

不是亲眼所见,实在难以置信,一根根洁白的丝线从蚕茧上飞快的抽出,最终化作一团晶莹,尽显湖丝“细、圆、匀、坚、白、净、柔、韧”的特点。

谷雨| 春蚕到死丝方尽—永远的湖丝,半生的守护_第6张图片

“在那个博览会上,大家都惊动了,这个湖丝,后来那个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女王就拿这个湖丝做她们皇宫里的服装。”南浔古镇,辑里湖丝馆。顾明琪老人说起湖丝昔日的荣光,眉飞色舞。彼时的南浔,丝商云集,有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之说。“财产达千万两白银以上者称之曰‘象’。五百万两以上不过千万者,称之曰‘牛’,其在一百万两白银以上不达五百万者则譬之曰‘狗’。由此可见,小小南浔,说是富可敌国也不为过。如此庞大的财富,皆来自这丝丝缕缕洁白轻盈的蚕丝。一时间,从辑里至南浔,再至杭嘉湖地区,无不桑之地,无不蚕之家。

谷雨| 春蚕到死丝方尽—永远的湖丝,半生的守护_第7张图片

丝绸之路开始,丝绸就承载着中国的文化。随着时代变迁,机器缫丝、人工化纤不断冲击着传统手工湖丝,辑里湖丝正在逐渐消失。“丝是我们农民的主要的生活来源,到改革开放以后他帮我们农民挣了这么多钱,我们以前房子啊什么东西都是靠丝绸才发家的。所以到现在这个湖丝这么衰落,我们都是感到非常痛心。”辑里湖丝的现状,让顾明琪老人忧心如焚:“我们这一代人如果都没有了,养蚕的人就没有了。所以我们也花了一点钱,我们先做起来,我们辑里村有几家农户联合办起来一个农庄,这个农庄呢以辑里胡丝为主要的,做一些丝,做一些蚕丝被,那么传承下去。”说到这里,老人有些着急:“我们这个蚕丝是个好东西么,很环保,一点污染都没有。在我眼里就是一样宝贝,我一定要传承下去。”

谷雨| 春蚕到死丝方尽—永远的湖丝,半生的守护_第8张图片
谷雨| 春蚕到死丝方尽—永远的湖丝,半生的守护_第9张图片
谷雨| 春蚕到死丝方尽—永远的湖丝,半生的守护_第10张图片
谷雨| 春蚕到死丝方尽—永远的湖丝,半生的守护_第11张图片

辑里湖丝的没落,仿佛成为中国几千年来种桑养蚕习俗的一声沉闷收音。而今日的辑里村,缫丝车的声响已经远去,只有雪荡河依然悠悠的向西流淌,一如她千百年来,静静地守望着那片桑田。

你可能感兴趣的:(谷雨| 春蚕到死丝方尽—永远的湖丝,半生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