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触摸这个世界丨《蒙台梭利-养育1岁孩子》读后

第一次触摸这个世界丨《蒙台梭利-养育1岁孩子》读后_第1张图片
第一次触摸这个世界


这本书不是育儿百科,也不是教你具体如何喂养孩子或者如何带出优秀的带孩子。

这本书只是教我们如何尊重一个婴儿,是的,尊重

先来介绍一下作者:玛利娅·蒙台梭利(1870年8月31日-1952年5月6日),意大利幼儿教育家,意大利第一位女医生,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女权主义者,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

她的教育方法源自于其在于儿童工作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儿童自发性学习行为总结而成。倡导学校应为儿童设计量身定做的专属环境,并提出了“敏感期”、“吸收性心智”等概念。


一、敏感期


“敏感期”这个概念是指:无论是行走、语言、绘画,或是音乐、数学,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敏感期,孩子在这一时期具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并且能轻松学会任何他们渴望学习的事情。

家长们能够做的就是捕捉“敏感期”并加以引导,就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事实情况经常是,家长们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孩子的成长路径。对孩子的成长过度干预的后结果则是:孩子承担了父母的愿望和压力,却失去了自己的兴趣和追求。

这种强制的干预从孩子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有的家长担心婴儿蜷缩的腿长不直,所以喜欢把他们的腿捆的笔直;有的家长总觉得孩子冷,二十几度的天气也用被子包裹的严严实实;还有些家长看见孩子塌塌的鼻梁,认为用手捏捏能够让鼻梁长高。

我们对婴儿的过度保护会总是在增加新生儿的负担。

更加应该被关注的应该是婴儿的心理需求,并且应该得到时刻的关注,同时尊重他们自然的发展。因为婴儿是突然地、非自愿的降临到这个世界的,他会感觉到不适应,似乎在说"我要回到母体中去”。比如新生儿刚出生的一段时间里,喜欢继续保持在妈妈肚子里的姿势,大人们给予的束缚会让他不适,却又不能表达。

从卫生学方面,书中还给予了一些具体的养育1岁以内婴儿的建议:

(1)婴儿应该呆在光线微暗的房间里安静的休息,以让他可以慢慢的适应新的环境,免受强光和噪音的打扰;

(2)不要触碰粗糙的硬物,或受到大意、生硬的对待;

(3)及时回应婴儿的哭泣,他们能发出的唯一的生意就是哭叫;

(3)不要强迫婴儿睡眠。儿童需要的是适当的睡眠,而不是强制的睡眠。

从婴儿的心理需求上来说,最重要的婴儿养育基本原则是:  婴儿应该与母亲尽可能多的接触、交流。母乳喂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连接。

母爱是一种大自然的力量,能够从孩子一出生就给予他们心灵的保护。如果孩子感受不到母爱,他的正常发展就会受到阻碍。一种心灵上的不满和渴望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发展。

孩子也会爱大人,他们对我们付出爱和信任。如果我们不了解孩子,并且自我膨胀的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了不适当的干预,就会消解孩子的努力,阻碍他们的自我实现。

学会爱一个小婴儿,应该从懂得尊重他们的需求开始。


二、吸收性心智


从出生到三岁,儿童会积极、专注且自发地吸收外界的一切印象。这期间的吸收,完全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也就是说,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正在学习。他们吸收了周遭种种的生活习惯、风俗、生活习态等,并在他们的心中根深蒂固。这种特殊的精神状态,蒙台梭利称为是“吸收性心智”

成人可以记住环境中的东西并加以思考,婴儿则是对环境进行吸收。婴儿不仅能记住身边的事物,还能将这些事物转化为心灵的一部分。儿童的语言学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儿童在学习语言时,不是记住了如何发音,而是形成了发音的能力,并将其充分发挥出来。更有趣的是,孩子能够更快速的切换不同的语言系统,比如入学读书的孩子遇见老师会用普通话交流,回到家则会迅速切换到方言跟爷爷奶奶对话,而他们的爷爷奶奶却很难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正是因为婴儿会对他们所处的环境进行吸收和学习,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自己的个性,所以要想通过教育影响儿童,必须以环境为载体。

明白这一点,我们应该更能够理解一个常见的现象了:一个爸爸不停的督促孩子去做作业,自己却在玩游戏,孩子就会觉得他也应该玩游戏;一个妈妈如果当着孩子的面撒了谎,孩子便会学会这个技能逃避原本要面对的责任。

人格的形成是一个看不见的过程,输入了什么样的“因”就会出现对应的“果”,所以如果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让人头疼的难题,父母通过反刍自己和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就一定能找到答案。


三、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大人们很容易将自己的需求转嫁到孩子的身上,比如经济的安全感、对良好社交关系的期待、对身份地位的在意等。其实呢,对婴儿来说,他最需要的就是你高质量的陪伴。

育儿先育己,当孩子第一次触摸这个世界,你的知识和眼界决定孩子的起点。

有一件事应该值得反思:很多父母吝于在时间和精力上陪伴孩子,却总计划着将来给孩子留下多少财产,这是不是一件本末倒置的事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一次触摸这个世界丨《蒙台梭利-养育1岁孩子》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