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溢价和消费升级带给我的启示

有天带着孩子在乐高中心玩。听到两个年轻妈妈的谈话。

先是吐槽婆媳关系。期间有吐槽婆婆没能力,给他们买的婚房是小产权顶楼无电梯。

过一会儿其中一个女人说,你买的戴森用着怎么样?我也想买一个。

我抬头打量这两个人。穿衣品味不怎么样,身材也很糟糕,发质也不好。

孩子的打扮更是糟糕。

我内心感叹:戴森作为常用小电器走进千家万户了。

同样是和小姐妹吃饭。吃完饭补口红,统一的Dior,ysl,Chanel。

小伙伴们晒梳妆台,清一色的蜡妹儿,cpb。连卖衣服的导购小姐姐,也会挤一挤,买个兰蔻……

经过各种营销,终于这些曾经的奢侈品,变成了很多人的日用品,成了有品位的代名词。不知道这些的人,都是low到家的人,是生活质量不高的人,是不爱自己的人……

有次我去某商场买内衣。在试衣间,被强行洗脑:你这样不行啊,女人要爱自己,连个好内衣都不舍得买,男人怎么会爱你……

我当时穿着黛安芬的特价内衣,大约两百吧。

我实话实说,我工资很低啊,买贵的负担不起。强行洗脑:你这不行啊,我们这里的人(她指的是导购)都穿这个牌子的内衣,可以用花呗,发了工资再还。

我沉默了。

后来有次过生日,老公给我2000块钱,并嘱咐,不许存钱,必须花光(好吧,我承认我是个财迷)。

然后,去万达,他带着儿子玩儿,我一个人去一家内衣店,买了两个内衣。

柜姐吧啦吧啦说了一堆洗涤注意事项的时候,我已经不想买了。可又转念一想,人不能拧巴。反正没穿过,就当体验一下。

事实是,这两个内衣我穿的次数并不多。

也买过一两个轻奢包。也是特殊节日,或者为了奖励自己而购买的。体验并不好,因为超过了自己的能力,所以用起来不怎么随心所欲。我的理解是,你用收入的二十分之一,买一个包包,这个包是为你所用。可你用几个月工资买一个包包,可能,是这个包在用你。

然后说说衣服。我发现我身边那些吐槽工资低、没钱的女人,买起衣服来都不手软。冬天的衣服动辄两千往上。这并没什么不好。可是一边那样吐槽,一边这样消费我就……

在我曾经不自信的时候,我也渴望用所谓的牌子,来给自己贴标签。

可是现在反而淡然了很多。以前被那种卖衣服的小柜姐鄙视,我就会很敏感,甚至会觉得怎么样这样,瞧不起人,想跟对方吵两句。

可现在呢,无论她说什么,我都会一笑了之。

上两天偶然逛衣服店,其实那个品牌我已经很久不买了,因为主打暗黑色系,上学的时候喜欢的不得了,现在稍微成熟了,反而不喜欢了。那天偶然进去逛,不得不说的是县城女人的购买力真的很强大,我猜测这样的店应该会员制了,一般有固定的客户群。有两个女人在试衣服了,一个导购在服务。因为我脸生,另一个导购闲着也不怎么理我。我很喜欢一件大衣,让她拿来试。她说这件衣服两千多。我笑笑说,应该很好看,我试试吧。期间那个气氛,你可以自己想象一下。

试穿完,我觉得还可以。然后放下了,说果真啊贵的衣服就是好看,可我没什么钱。

其实,十年前我就买过他家的类似的大衣,因为风格一直没变。可我现在就是突然不想买了。

我开始平淡地接受无关痛痒的人对我的态度,这也是一种成长。我开始明白,穿贵的衣服,并不会显得你有多高贵。你所受的教育,你的谈吐,气质,见识,思维方式,才是最好的奢侈品。

而所谓的见识,真的不是你去过哪些昂贵的餐厅,能说出或者用过几个名牌……

我更知道,我的同龄人,拿着月薪15k甚至更高的工资,可她们也不过逛逛优衣库。她们花费更多的钱,在自我提升上。学一门外语,一种乐器……也有选择去国外走一遭,品味不同的风土人情。

我理解的消费升级,不是说,你买的东西、吃的东西越来越贵了。而是,在有了一定的积蓄,有了抗风险的能力的基础上,我原先觉得奢侈的东西,现在不用咬牙就买的起来,真正的变成了自己的日用品。原先需要忍一忍才可以去的馆子,现在只要想吃随时都可以带着家人去吃。这样的情况下,你才有资格升级。

我理解的品牌溢价,是商人为了利益,营造出来一种精致的假象。

希望每个人吃它、穿它、用它,都是因为喜欢商品本身的价值,而不是,它能给你带来所谓的社会属性。

我原先胡吃海喝,靠节食减肥。可我现在吃的营养又健康,减肉多蔬菜,很轻松把体重维持在一百零几斤。我认为这是一种升级。

原先我很在意别人对我的评价,可现在只想过的自我一些。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升级……

最后呢,鉴于有小伙伴问我,自己的钱够不够花,是不是靠老公养……

我想回答一下:我是个独立的人,老公也是。我的收入养自己养娃甚至养个老公都没问题。老公的收入同样。

因为我一直奉行,量入为出。有钱有计划地花,没钱省着花。也总是自信满满,无论怎样,我都能把生活经营好。

毕竟我是那种,你给我一堆菜叶,我就能给你变出一盘菜,你给我一颗精子,我就能给你个胖儿子,你给我一个房子,我就能把它变成一个家的女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商品溢价和消费升级带给我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