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XM的第17封信

今天跟你聊到了人格,那就说说我吧。

“爸爸”:我很欣赏这个角色,却不是最喜欢这个角色,他最做事很有章法,懂得进退,不被“噪音”牵绊,专注自己的目标,他把所有外界所听到的声音、交往的人都当做信息,他渴望给出“正确”的反馈,他很会分析,但有时也会犯错。

什么时候他会出来呢?应该是在面临危险、困难的时候吧,就像那天晚上,“儿子”想要出来,“爸爸”说:你不要动,待在角落,不然会伤到你。爸爸就一个劲儿想对策呀,分析原因呀,试探呀,可是竟然都不行,他陷入了自我怀疑之中,理性穷尽之后,难道真的能有出路?


“爸爸”最大的问题是他不相信感受,他只考虑产生感受的原因,他认为没有原因的感受总会消失,所以可以忽略不计,坑就在这,他很死脑筋。


“儿子”:一想着和对方好,一心想着讨好对方,有时也会闹小脾气,但大多数时候都被“爸爸”阻止,所以只在很“安全”的情况下才出来。


什么是安全的情况呢?他得确信眼前的人是可靠的,不会伤害他的。他一天没心没肺,有好吃的好玩的就开心,找不到可以一起玩的人又会很失落,失落的时候就一个人待在角角,一声不吭,一会儿就被忘了。


这时,第三个“人”就出现了,他不想像“儿子”一样幼稚,也不想像“爸爸”一样只会分析,他知道人是复杂的,知道爸爸不能理解孤独,知道儿子很难学会上进,他只是起一个衔接作用,他会在大多数时候鼓励爸爸做好当下,也会安抚儿子的小情绪,可是他也有自己的难处,他时常陷入纠结,他不知道该让谁主持大局,爸爸是冷场王,儿子又可能会把事情搞得一团糟,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他就一直拖着...直到必须解决的时候,再叫爸爸出来收拾残局...


这个脑洞有些大,不过并不算完全瞎说,当你期望是“儿子”时,“爸爸”的出现可能就会让你失望,拥抱“爸爸”的感觉和拥抱“儿子”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给XM的第17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