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私募?
政府、金融机构、工商企业等在发行证券时,可以选择不同的投资者作为发行对象,由此,可以将证券发行分为公募和私募两种形式。私募是相对于公募而言,私募是指向小规模数量合格投资者出售股票,投资者要签署一份投资书声明,购买目的是投资而不是为了再次出售。 私募基金主要分为私募证券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其他类别私募基金等四种。
私募基金起源于美国。1976年著名投资银行贝尔斯登的三名投资银行家合伙成立了一家投资公司私募KKR,专门从事并购业务,这是最早的私募股权投资公司。迄今,全球已有数千家私募股权投资公司,黑石、KKR、凯雷、贝恩、阿波罗、德州太平洋、高盛、美林等机构是其中的佼佼者。上世纪90年代,国际私募机构开始进入中国市场;2000年后,本土私募机构也竞相涌现;2005年后,随着《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时办法》的实施、《合伙企业法》的修订、创业板设立等一系列政策利好推动下,中国私募行业开始逐渐兴起,并在2011年达到一轮高潮。
//国内的私募发展从1984年开始,各地出现风险投资机构,但当时整体风投环境并不理想,而股票市场火爆部分机构选择成为二级市场主要的投资机构。但是随着我国证券主板市场逐步完善,以及外资风险投资公司在风险投资领域的成功的示范效应,这些机构有可能重新被激起参与风险投资的兴趣。同时,由于其有参与二级市场的经验,其投资的二级市场的上市公司的主业很有可能是其风险投资项目的重要依据。同时证券部门对上市公司业绩要求更高,上市公司有了并购的需求。在这样的局面下,上市公司、风险投资公司、被投资项目的创业者、以及该上市公司的股票投资者,可能得到多赢局面。因此部分有投资经验私募基金变成了风险投资机构。//
2.私募的现状是什么?--大私募强者恒强 小私募艰难求生
股灾一年以来,私募在市场和监管的双重压力下,开始了真正的行业大洗牌。同海外成熟市场一样,资源逐渐流向大型优质私募,而小私募出局的压力也进一步加大。
根据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数据,去年以来,私募无论从管理人数量、产品发行量还是管理规模来看,都出现了较大的增幅。其中,在协会备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数量除了近3个月由于监管收紧总数略有下降以外,每月都呈现明显的上涨趋势——从2015年1月份的6974家上升至今年2月份的25979家,上涨了2.73倍。随后三个月在清理整顿中回落至5月底的23982家。发行产品数量则从2015年1月份的8846只,增加至2016年5月的30260只,一年时间上涨了2.42倍;管理规模(认缴资本)在2015年1月份为2.11万亿元,至今年5月底达到6.45万亿元,涨了2.06倍。
从上涨幅度来看,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是增长最快的,而实际上,其中很大一部分小私募管理的产品数量和规模都很小。
管理规模较大的私募在规模扩张的速度上也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在股灾以后,业绩不错的大型私募受到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追捧,未来这一趋势还会更加明显。”上海一位中型私募负责人表示。根据统计,管理规模越过20亿元大关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尤其是管理规模在100亿元以上的私募数量上升最快,从去年一月份的43家上升到今年5月底的112家。而同期管理规模在50100亿元之间的私募从60家增加至127家,涨了1.12倍,管理规模在2050亿元以上的私募从168家涨至348家,翻了一倍。
从管理规模排名靠前的私募来看,多家已经拥有全天候的产品线,投资标的覆盖股票、债券、商品期货、新三板等多个市场。上海一家百亿级别的私募从股票策略起家,产品线逐渐丰富至今基本健全。而从去年开始,由于看好定增市场,该私募重点发行该类产品,规模快速上升,如今定增类产品规模已接近半壁江山。
“从海外成熟市场情况来看,对冲基金十亿美元俱乐部的成员掌握着行业内大约90%的资产,国内也会呈现这个趋势。而海外金融机构相当多元化,在捕捉更多市场机会的同时还不忘分散风险。”一位券商私募研究人员表示。大私募多元化发展迅速扩规模,而小私募家底儿薄日子更加艰难,在股灾之后市场低迷之际这种情况也更加明显。据了解,北京某私募基金受益于这一轮牛市,规模增长了将近十倍,由于业绩突出更加容易募到资金,目前也在着力发展定增类产品。而小私募则问题百出,加之市场监管的双重压力之下不少私募已经出走。有些私募刚成立没多久,核心人员又回流到了公募等老东家。
整体来看,经历了一场股灾之后,私募的存活率不容乐观。据统计,历经2015年市场的火热与巨幅波动后,阳光私募机构存活率仅为84.87%,拉长时间来看,截至到2016年5月31日,运行满三年的私募机构存活率为66.26%,较2015年底69.6%有所下降。停止运作私募机构的平均存续期为5.8年,管理规模低于10亿的机构占比高达九成以上。
3.私募的趋势是什么?--重新洗牌,风险与机遇并存
我国金融市场长期失衡,投融资两端匹配不顺。一方面,国有企业垄断金融资源,而私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初创企业,则融资渠道匮乏,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虽然政府三番五次表示要给予扶持,但总体效果仍然相当有限;另一方面,居民理财途径有限,缺乏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市场,居民理财需求长期受到抑制,风险意识较为淡薄,投机炒作行为却相当盛行。
发展私募市场,对于扶持初创企业、扩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有重要作用,也将进一步满足居民的理财需求,有利于活跃金融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下,国家仍将继续积极支持私募行业发展。
然而,前期监管环境过于宽松,太低的行业门槛拉低了整体专业水平,私募基金管理人良莠不齐,在目前社会公众对投资风险意识仍较为淡薄的情况下,并不十分适宜,尤其是给了一些心怀叵测的人浑水摸鱼的空间,容易出现恶劣性事件,对行业形成负面影响。
因此,预期2016年私募行业仍将保持高速成长,但主要不是表现在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数量上,而是在私募基金数量、资金交易规模、专业化程度上。监管部门预期将进一步加强对私募行业的监管,通过淘汰不合规机构推动行业整合,促进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同时新出台针对私募基金参与新三板又是对行业的利好刺激。5 月27 日,中国证监会新闻发布会明确,符合条件的私募基金机构可以在新三板挂牌和融资;同时,将开展私募机构参与新三板做市业务试点;随后,全国股转系统公布了《关于金融类企业挂牌融资有关事项的通知》与《全国股转公司积极准备私募机构做市业务试点相关工作》的文件。这意味着自去年12月下旬以来,暂停达半年之久的私募在新三板挂牌融资得以重启。
事实上,自去年年底以来,监管层对私募领域的约束、规范乃至整顿层层加码,从私募备案登记,产品的发行募集、营销,到针对私募拆分,以及日前对机构端私募业务的基金子公司设立门槛、净资本及分级杠杆率设限,再到私募管理方通过新三板等市场进行资本运作,都出台了相应文件予以规范,执行力度也是前所未有,显示对私募行业各方面的管理大框架正在慢慢合围。而前述重新放开私募机构在新三板的挂牌融资及做市,中投在线研究中心认为,这代表着监管层对私募领域的管理由非常时期的“临时”之举正在走向正常化,在认识到私募作为金融服务业这一基础上发挥其优势,未来的管理将趋向于限制与扶持并举。
私募监管的限制与扶持
在5月30日举行的中国私募基金2016论坛上,证监会副主席李超表示,对私募领域的监管“要遵循适度监管的理念和扶优限劣的宗旨,既不能任由行业野蛮生长损害投资者利益,又不能因噎废食阻碍甚至扼杀行业的正常发展。“这一表述相当于给私募行业的管理定了调,即监管与扶持并举。
在过去的两年间,私募行业,连同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都出现一个爆发期。“野蛮生长“带来的种种乱象,包括金融产品拆分募集、变相募集和各种形式的再证券化,跨市场融资套利等,风险频频暴露。比如,九鼎集团子公司“昆吾九鼎”近期就因“以不恰当方式将产品锁定期从7年改为9年”而遭投资者举报。去年12月底,新三板挂牌的私募机构因融资金额大、次数多、募资使用不规范等问题受到社会各界质疑,认为偏离了股转系统支持创新创业成长、中小微企业的定位,证监会因而暂停了相关企业挂牌和融资。
不仅私募基金管理人本身,一些机构借由互联网金融渠道发行的类私募产品,表现形态也十分复杂。中投在线研究中心认为,这些都需要最终的认定和统一监管,金融监管体制做出相应的完善,更有利于行业的良性与持续的发展。
今年初,监管层启动了对包括未发行产品在内的“僵尸”管理人的清理行动,并要求私募基金在备案时提交相应的法律意见书,至5月大限,约有2000家私募机构遭遇清理。而当下这轮针对私募在新三板市场的新规,必将带来行业的新一轮洗牌。
在统一与加强监管外,李超也表示,对规范的私募基金机构将从七个方面扶持发展,其中包括进一步推进符合条件的私募基金管理机构申请公募基金管理业务牌照;对公司型、合伙型等各种组织形式的私募基金创造公平的税收环境,推动完善细化创业投资基金税收优惠政策;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推动进一步提高保险资金和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的比例,鼓励企业年金和各类公益基金等长期资本投资创业投资基金;鼓励创投机构开发符合支持创新创业需求的金融产品,研究发行股债结合型产品,提高创投机构的募资能力;支持有条件的私募基金管理机构适时开展境外投资业务等。新的机会往往藏于危机中,未来私募机构将强者恒强。
私募回归自身价值 做市仍存挑战
对于此次明确私募机构可参与新三板做市业务试点,中投在线研究中心认为,证监会充分考虑了私募机构本身的特点优势,与新三板市场的需要两方面的结合。
Wind统计显示,截至2016 年5 月28 日,设立新三板相关产品中,私募和信托类基金理财产品占比达到88%,由私募类机构管理的基金理财产品2777 个;而choice 的数据则显示,参与投资三板方向的PE/VC 类机构合计达到600 家以上,包括天星资本、上海绿地股权投资、上海投金控、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等深谙股权投资运作的大鳄。
而允许私募管理机构参与新三板的做市业务,直接作用是提高新三板的做市商数量,更多的满足挂牌企业的需求,提升整个新三板市场的流动性;另一方面,打破券商在做市商的垄断地位,可增加做市商之间的市场竞争,有利于促进市场的效率和公平,尤其在定价上将更为公允,减少关联性交易的可能性。
不过,就现阶段而言,私募参与新三板做市尚未开展试点,相关详细政策标准还未提出,政策落地还需要一定的准备时间。就私募机构而言,此前作为投资与资产管理机构的定位,并未涉及做市商业务,因此,承担做市商这一新的职能,还需要从完善业务架构、组建交易和研究团队、做好公司各方面的风控工作,以及建立起投资业务和做市业务的隔离墙等方面作铺垫。
4.私募从业者的是群怎么样的人(硬性要求,生存现状)?
5.未来什么样的私募基金是好基金,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