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梁载得半叶秋一一义乌江上的桥(2)

浮梁载得半叶秋一一义乌江上的桥(2)_第1张图片
清朝后期东江桥的照片,这是义乌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桥的照片。从照片中可以看出,东江桥当初还是廊桥。图片发自App

       义乌的造桥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史书上已无查考。义乌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县志明万历《义乌县志》记载着当时共有43座桥的历史。在该志“广济桥(东江桥)”的条目中,写着:“旧有浮桥。宋庆历三年(有误,当为“庆元”,1197年),知县薛扬祖更造石桥,号薛公桥。”说明南宋时期东江桥已是石桥,而这之前是浮桥。建于南宋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横跨龙溪之上的赤岸镇雅治街村的古月桥,是浙江省现存最早的肋骨拱石桥,也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肋骨拱劵结构折五边形石拱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建造。从该桥的建造工艺看,这个时期,义乌工匠造桥的技术已经非常精湛。那么,以此推断,义乌的建桥历史、造桥水平也应该是与其他地方同步的。

       如果要推断“浮桥”的历史,还可以上朔更早。

       浮桥是联结可浮体在江河湖泊之上,以解决水上交通的一种特殊桥梁形式。可浮体有竹木排筏、浑脱、车轮、船只等,它们之间用缆索、锚等物件相联固定,最后系牢于两岸的木桩、石柱、铁牛或岩石上。

     浮桥古时称为“浮舟”、“浮梁”、“舟梁”,它是以舟船、排筏等代替桥墩的,是一种临时性桥梁。由于浮桥架设简单,成桥迅速,常被应用在军事上,因此也称为“战桥”。我国建造浮桥的历史十分悠久。《诗经·大雅·大明》记有:“亲迎于渭,造舟为梁。”说的是约在公元前1066年的西周,西伯姬昌(周武王之父,追尊为文王)18岁时,为娶亲,在渭河上造舟为梁,修筑了一座浮桥,距今已有近3100年的历史了。

      义乌关于最早“浮桥”的记载,目前还无可考。

      建浮桥的地方,一般都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客流量大,渡船来不及运输。如1956年,义乌糖厂投入使用。由于糖厂在义乌江的一侧,义南一带运送糖梗到厂里必须过义乌江。产糖季节,一部分糖蔗由船运到厂里,绝大部分是用手推车运送。义南一带的糖蔗等待渡船过义乌江,候渡时间最长时竟达6小时。第二,造桥能力有限,或缺经费,或建桥的难度太大,如水灾频繁,江面太开阔等。浮桥比起渡船来,有诸多的好处,如不受时间制约,不受人数多少、船家技艺等方面的影响,同时便于管理。大水来时,还可以拆下来收拢。如果被水冲走,又可以找回部分,即使找不回来,也可更换。

      因为这些好处,义乌江上的渡口,或多或少都有过浮桥的历史。

       浮桥,比渡船是方便多了,但它也有不方便的地方,如船里面有水要及时舀出去,以增强船的浮力;如有货物卡在浮桥的中间,要及时有人帮忙把货物推出浮桥或抬到岸上,以保证浮桥畅通;最紧要的,浮桥阻碍了上下游船只的通行。所以,一旦上下游有竹筏或船只要通行,就得将浮桥中间的那几块木板拿掉,把船只撑开,撒开一个口子,让竹筏或船只通过。这时,主管浮桥的船家就会大喊一声“开桥啦!”竹筏或船只就会从这个口子鱼贯而过,上上下下,甚是热闹。当然,这个口子可不是白开的,经过的竹筏或船要交一份“开口钱”。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开口钱”如何收费,正史野史上都没有记载,民间也没有流传下来。解放前的土地改革时期,义乌江上的浮桥板桥撤开一次,通过者要交3个铜板的费用,或半斤米,当时1个银元相当于100个铜板。船只通过以后,浮桥要迅速合上,恢复原样,继续迎送南北来客。

      浮桥开口这段时间,过江客只能在岸上慢慢等了,遇到有急事也没办法,谁让你这么不凑巧呢!当然,大部分人还是慢悠悠的欣赏船工们的“开口表演”,等待浮桥合拢的。农耕时代,大家的时间观念都不是很强的,是用“时辰”计算时间,而不是现在的按“分钟”计算时间。一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

浮梁载得半叶秋一一义乌江上的桥(2)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因着上面的这些特点,所以,浮桥必须有人管理。“浮桥会”因势而生。它的性质,跟“渡船会”是差不多的,在此不赘述。

       自从“桥”产生以后,因着它的便利性,不受时间人员的制约,成为人们走过“天堑”的最好解决办法,因此,从远古开始,“修桥”成为人们渡过天堑的一个最终目标。

      只是,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或技术水平的制约,或天灾人祸,“桥梦”经常被无情的现实震醒。所以,义乌江上,“浮桥”与“木桥”“石桥”是经常交替出现的。最早结束浮桥历史的当为东江桥,最迟退出浮桥历史舞台的是廿三里的何宅浮桥,时间是上世纪六十年代。

     义乌江这条天堑真正变通途是在解放以后。东江桥、佛堂的万善桥经历了浮桥、木桥阶段后,最早改为水泥桥。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横跨义乌江的桥多起来了。大湖头的钢筋混凝土大桥,下傅村西的西江桥,佛堂镇北的5孔双曲拱桥,江湾村旁的徐江桥,还有中江桥、广福桥、兴中桥、下朱桥、何宅桥等。这些桥如美丽的彩虹,把两岸人民的美好心愿连在了一起。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后,义乌江上的“桥”开始真正走向辉煌。新东江桥、佛南桥、篁园大桥、宾王大桥、南门大桥等,不但适应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有些还成了义乌城区美丽的景点。如篁园大桥,虹形钢架就像长虹卧波,星光点点的晚上,江风轻拂,一虹飞架,联通南北。截止2016年底,40公里长的义乌江北江和南江,竟然有大大小小的桥梁39座(其中南江上有6座),平均1.25公里一座,城区段,每800米左右就有“一桥飞架南北”。他们中的许多桥,都载入了义乌乃至我国桥梁建设的史册,如东江桥被列入了《中华名桥大观》;如丹溪大桥建成当年是我国第一、世界第二座带有观景平台的斜靠式三角形钢管拱桥;如商博大桥是义乌第一座斜拉索大桥,也是第一座上跨城市主干道的桥梁等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浮梁载得半叶秋一一义乌江上的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