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的哲学:心法》读书笔记

《稻盛和夫的哲学:心法》读书笔记_第1张图片
来自我的iPhone

小叔是企业家、也是盛和塾的学员,平时在家族微信群里常常向我们灌输稻盛和夫的哲学精髓。真正想要去了解这门哲学的契机是15年5月小叔来上海参加稻盛和夫经营哲学上海报告会,临走前把多余的会议资料留给了我。

《稻盛和夫的哲学:心法》读书笔记_第2张图片
来自我的iPhone

我逐一读完报告里每一个企业家的故事。随后买了稻盛和夫三本经典著作:《心法》,《活法》,和《干法》。

小叔说我现在阅历和年纪要完全领悟这门哲学还有些难度,但我想尝试。所以怀着敬畏之心,先读了第一本《心法》。

《心法》含21章,每章取其精髓,总结如下——

1. 关于人的存在和生命的价值

一切的存在和发生都有其必要性和道理,即便是微不足道的东西。

世界上没有多余的东西,缺少了任何东西都会破坏宇宙的平衡。所有的一切存在又相互关联,相辅相成。释迦牟尼把这种现象成为“因缘而生”。

人是地球上进化程度最高的生物,应具备超越存在的伟大价值。

稻盛和夫认为一个人的存在不仅仅是哪个精子和卵子成功结合的一种偶然或概率,而是必然。要坚守“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

2. 关于宇宙

本来只有基本粒子的宇宙,经过big bang之后产生各种原子,原子结合成分子,分子演变成各种无机物,并最终孕育出新的生物、进化出人类这种高级动物。这一过程是在宇宙的进化法则、宇宙的意志作用下完成的。

稻盛认为“宇宙间遍布着爱”,而爱就是宇宙的意志。宇宙的意志存在于万物之中,是一切事物的本源。用释迦牟尼的话说是:佛宿于万物。(注:稻盛和夫很注重意识的能动性作用。)

“既然宇宙的意志是存在的核心,那么,肉体的死亡并不意味着人真正的死亡。”

3. 关于意识

从大脑心理学角度将,意识由脑细胞作用产生。稻盛认为意识还包括与生俱来的意志。

“在宇宙的意志之上,加上国庆世代造就的人格,再加进现世积累的经验,三者的综合,我称之为'意识体'。”人死之后,意识体会从肉体中脱离出来。

有价值的东西就是人生在世时所塑造的人格、人生、灵魂、意识体。因为活在现世的我们,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心灵、塑造丰富的同情体谅之心——即“提高心性”。而人生,就是修炼心灵而建的道场。

人的一生,千变万化,此乃“诸行无常”。因此释迦牟尼说“人生即苦”。“苦”不仅仅是指苦难和失败,也包括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成功也是一种苦难。

4. 关于造物主

给予我们考验的造物主,许多人称之为神。西方有耶稣,中国神话里有各路神通广大的神仙,日本也有自己的“神”——一种伟大的存在。

造物主给了我们最初的意志,即“万事万物朝着美好的方向进化发展”。在第2章提到过,遍布宇宙的意志是“爱”。造物主以伟大的爱包容一切,同时,造物主还给了我们“自由”——做好事的自由和做坏事的自由。

所以我们会有“烦恼”,会为了守护自己的肉体所产生的一种欲望、本能。

人要懂得知足,抑制欲望膨胀;这是提高心性的过程。

5. 关于欲望

佛教认为,罪行的根源在于烦恼。其中六大烦恼是:贪嗔痴慢疑见。“贪”乃贪婪。“嗔”乃我行我素不管他人感受、稍不如意就发火动怒的浅薄之心。“痴”是把变化无常的世界看作一成不变,幻想破灭即牢骚埋怨的愚痴之心。“慢”是傲慢不逊之心。“疑”是对释迦牟尼的真理有怀疑之心。“见”是总从负面看待事物之心。

烦恼是人生存之必需,是造物主赐予人类的智慧。若在自由的基础上,人类的烦恼可能会衍生出恶性。因此我们要学会抑制自由、以免造恶。

为防止堕落,释迦牟尼提出了“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无论人生有多艰苦,都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心性,直至离世。高尚的人格才是人生的勋章。

6. 关于意识体和灵魂

稻盛和夫相信“转世”。认为意识体不是在今世这个“我”身上终结了,它还会转移到下一个重新转生的自己身上。意思就是让我们时时刻刻、永生永世都做一个好人,提升自己的心性、品格和人格。

不管人死后能不能转世,我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思善行善的好人,稻盛和夫的这一信条我十分认同。

7. 关于科学

稻盛认为,科学的进步是科学家们“想做这个、想做那个”的意识活动导致的结果。正如2、3章提到的,他极其注重意识的积极能动作用。并解释了为什么只有大象鼻子很长、长颈鹿脖子很长,这是在适应环境改变中,大象和长颈鹿的意识起到了重要作用。

意识对人的作用也是这样。坚持积极地思维方式,也许能产生科学所不能解释的现象。

8. 关于人的本性

稻盛和夫认为,人的本性既不是善也不是恶。

人被赋予六大烦恼,同时还被赋予了自由。自由过了头,必然作恶。所以要努力持戒、努力利他、努力提升心性。

9. 关于自由

烦恼加自由,可能导致作恶。稻盛和夫因此提到了孩子的教育问题。滥用自由、缺乏约束的孩子容易犯错甚至犯罪。

为了抑制恶性,我们需要为他人尽力——布施;学会知足,遵守戒律——持戒;要忍耐、有韧性——忍辱;要努力工作——精进;要把心沉住,保持心境平和——禅定。做到这些,就能进入悟境——智慧。

对于年轻人和受教育中的孩子,必须要学会布施和持戒。

10. 关于青少年犯罪

过去贫困年代,日本的孩子们因受到压制,少年犯罪现象少很多。

兄弟姐妹多的孩子,比独生子女更懂得容忍和规则。

有人说:“通过吃火锅,我学会了竞争和谦让。”

因此,佛教用“如果做坏事,死后会下地狱”来教育众生。

做一个懂得持戒的人,而不是一个“我执”的动物。

11. 关于人生的目的

人生的目的就是塑造人格,提升心性,获得灵魂的价值。而不是在名声、财产、地位中苦苦挣扎。

12. 关于命运和因果报应的法则

人生有两个要素:一是命运,二是因果。因果报应的法则或多或少要强于命运。安冈正笃在《命运和立命》中写道:命运不是宿命,它可以改变,所以因果报应的法则就很重要。

例如,在命运特别坏的时期,即使做了一点点好事,也不足以让事态好转;相反,在命运非常好的时期,即使干了若干坏事,因为有好运挡着,坏的结果一时还出不来。

这解释了很多现象,比如曾受到高度评价的企业倒闭了、曾名扬天下受人尊敬的企业家顷刻间威望扫地了...

无论做企业还是做人,都要思善行善。

13. 关于人生试炼

由于人生由“命运”和“因果”交织而成,所以,人生既有顺利的时候也有挫败的时候。释迦牟尼称之为“诸行无常”。

人生因为无常所以痛苦。但我们要把这些看作是造物主给予我们的试炼。无论是幸运、还是遭遇灾难,都是对我们的磨练。通过积极地态度去面对这些,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导者;而不是被所谓的命运操弄。

只要冷静地观察,我们就能发现,在这背后都有严肃的法则或所谓“道”的存在。

荣枯盛衰乃世之常态,人生亦如此。从此以后研究“心学”,不断修正自己。

14. 关于烦恼和憎恶

努力让自己“不去烦恼”。

为了不烦恼,稻盛和夫会透彻地思考、思考到不需要再思考为止,之后便采取尽人事、待天命的态度。

究竟怎样才能不去烦恼呢?

如果有空去烦恼,不如去干活。要谦虚不要骄傲。要每天反省(反省不同于烦恼)。要知足,活着就要感谢。要多为别人着想,具备利他之心。

每天发怒生气、愤愤不平的人,脸色会发紫发黑。学着宽恕那些不能宽恕的人和事,比如杀害你孩子的人、背后捅你刀子的人。这是最苛刻的修行,但只要超越这种障碍,我们的灵魂就能充满光辉。

15. 关于逆境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经历磨难的人,更容易炼获高尚的品格。

所以“农村的孩子早当家”,“千金难买少年苦”。

16. 关于情和理

稻盛和夫认为,在事情的开始阶段,必须利用理性思考。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再融入情感因素。并列举了西乡盛隆的事例和一些“人之常情”。

看完这一章,很多事情,瞬间了然。

17. 关于勤奋

劳动可以磨练清澈的心性。它能克制休闲、偷懒的欲望,可以锻炼自己的心志。

18. 关于宗教和死亡

肉体虚弱的人类要在变动剧烈地大自然中生存,恐怖之心异常强烈,置身于充满威胁的自然界,人们自然会寻求宗教的帮助,宗教应运而生。

当人类从生存的危险中解脱,不再需要宗教后,就会产生心灵的空白。而炼获清澈的灵魂将十分必要。这就是我们人之所存在于现世的目的。

书中有一段很美的描述:“当我们离开现世进入来世时,我们所能携带的只有灵魂,财产、名声等只能统统放下,也没人陪我们同行。单独一个人死去,虽然寂寞,但我们必须孤身踏上新的征程。那时候,我们可以佩戴的勋章,就是一个更美丽的灵魂,一颗更光明的心。”

19. 关于共生和竞争

“共生”的核心是“爱”。“爱”有两个方面,一是“他爱”,包容世间的一切、普遍性的爱;另一个是“自爱”。远在狩猎采撷时代,人类有强烈的共生思想。当地球的动植物基于“自爱”而拼命求生时,就会产生竞争。

善与恶同根同源,都从爱开始。善恶的界限就在爱自己和爱他人中间。

共生与竞争同在,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繁荣。

20. 关于知足

为了促使森罗万象、一切生物万世永生,我们需要知足,需要抑制自身的欲望。

21. 我走过的人生道路

13岁患上肺结核,面临死亡的威胁。晚年胃癌早期,再一次面对死亡的召唤。稻盛和夫先生都用强烈的意识将其跨过。

从求学时就开始心怀善念,工作后又让破产重建的日航大幅度扭亏为盈。出家后更是领悟到:僧人修行再深,也难以对现实社会做出贡献。“经历过修行之后应回归世俗,为社会再做贡献,才是佛道。”



【一句话总结】

思善行善,努力提升自己的心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稻盛和夫的哲学:心法》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