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新媒体 电视节目 发展空间
毫无疑问,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随着数字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IPTV、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户外大屏等新媒体样式相继出现,我们已经处在了一个新媒体所营造的语境之中。新媒体一方面对传统媒体产生了极大冲击,改变着传媒的格局与生态;另一方面也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产生着极大冲击,创造着新的社会生活景观。可以说,今后一个时期,新媒体的影响力还将加速提升。
新媒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新媒体与传统电视媒体将形成怎样的关系?在新媒体语境下未来电视节目的创新空间何在?电视各种类型节目又将呈现怎样的趋势?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传媒业界与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新媒体的五种影响
对新媒体的影响,不同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表述,笔者认为新媒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政治影响。新媒体以其强大的技术优势改变着舆论流向,进而干预、改变了政治生态。通过议程设置、舆论流向干预着区域、国家乃至国际政治格局。近年来,由新媒体引发的热点话题频频触及政治层面,如孙志刚事件,通过网络的炒作,惊动了中央政府高层,导致了一部延续几十年的城市收容法规进行了重大修正和调整;“宝马事件”借助网路的传播牵出了一批贪官,使东北政坛爆发了“地震”;一年一度的“两会”时期,政府高官通过网络搜集民情民意,其中一些直接到达政府高层,这对政府决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力不仅在于对国内政治的影响,也表现在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上。例如,最近发生的“金晶事件”、“家乐福事件”、“CNN事件”,网民自发组织网络签名,吸引了全世界数以万计的华人参与,共同声讨无耻的藏独分子、心怀叵测的西方反华势力、颠倒黑白的西方媒体,强大的舆论压力致使法国总统萨科齐致信慰问金晶,家乐福总裁公开声明支持北京奥运,14名律师状告CNN主播卡弗蒂……种种事相表明,新媒体强大的传播优势、互动优势在议程设置、舆论流向上发生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对国内国际政治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
2、产业影响。这种影响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对资金链的影响,由于对主流媒体的政策限制,新媒体的投资成为了投资热点。新媒体的无限可能性,给世界各国的投资商,特别是风险投资商带来了巨大商机。近年来,我们发现:百度、巨人等网络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新浪、搜狐等传统门户网站和新兴的网站吸引了大量风险资金,许多大型企业纷纷对移动通信以及对IPTV、手机电视给予投入,等等;二是对产品链的影响,新媒体利用技术优势,在相关产品的前端、中端和后端,不断延伸出新的产品类型,甚至是相关的产业,从而使产业链更加丰富、完善,进而拥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市场前景;三是对贸易的影响,新媒体促进了各种文化品的广泛传播和迅速传播,但同时也带来诸多问题,诸如网络音乐和视频下载引发的文化版权争端,这些都对国内国际文化贸易带来新的变化。
3、文化影响。第一是对文化消费的影响。新媒体以其独特的媒介交流方式和娱乐体验方式,改变着人们思维方式,主导了新的文化消费,创造了新的文化消费产品,进而改变了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念,包括网络语言、网络视频、网络红人等等,例如因“艳照门事件”女主角钟欣桐的“很傻很天真”而 流行的“很×很×”的句式,以《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代表的充满消解意义和解构特色的网络视频,以芙蓉姐姐为代表的颠覆传统审美观的网络红人,等等;第二是对文化趣味的影响。新媒体的自由度、互动性及参与交流的广泛性,使得当下的文化趣味日益娱乐化、流行化、大众化;第三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文化产业的精髓就是物质的精神化和精神的物质化,而这种转化最终都将落在“体验”上,包括个人体验、家庭体验、群体体验、民族体验等不同层次的体验,悲剧体验、惊险体验、刺激体验、快乐体验、幸福体验等、超越自我的体验等不同类型的心理体验。将一种“体验”模式化、规模化,就是文化产业,新媒体传播的即时性、无限性和伴随性恰恰能为人们实现这种多层次多类型的体验提供可能和便利,并成为文化产业实现的重要介质。无疑,新媒体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强大的动力。
4、社会影响。新媒体必然催生“新人类”。从媒介发展历史来看,每一次新兴媒体的诞生和革命,都同时造就了新兴媒体的一代人,如“报纸的一代”、“广播的一代”、“电视的一代”,现在也自然会产生手机和网络的一代,不仅如此,新媒体还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也将因之而改变,它可能引发社会阶层、社会不同的群体和心理方方面面的改变。新的社会阶层也将因之而出现,由掌握新媒体的程度和水平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落,当然也会不可避免地带来社会问题,诸如网恋、网瘾、暴力、色情等不健康内容的传播等等,对社会的道德、良知都是一个严重的挑战,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可能造成负面影响。
5、科技影响。新媒体依托信息网络的高度融合,以信息网络、计算机、人机交互等领域内的新技术为推动力,对未来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生产制作、播出和接受都将产生重要影响,促使传统媒体的技术指标、产品类型不断更新换代、升级,以适应新的竞争需求。与此同时,新媒体的发展也将为新的科技革命带来更多的机会,在新媒体的使用、延伸和拓展的不断完善过程中,许多新的科技领域和产品将相伴而生。
二、新媒体与传统电视的关系
新媒体的强大影响将使传统电视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这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视受众的关注度明显下降。目前,我们看到新媒体正在非常强力地瓜分传统电视的受众市场,2008年中国网民已经达到2.44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网民区域,新一代年轻人主要的信息和娱乐通道是新媒体,电视的收视率整体明显下降。
2、电视的内容体系日显其封闭。电视不论是内容生产还是内容传播,在线性的时空状态下的呈现,远不及新媒体状态下的自由度和个性化。在信息资讯和娱乐等传统优势领域,电视对受众的吸引力已开始转向新媒体。
3、电视市场份额急剧减少。传统电视所占有的市场不论是广告还是付费,都正在被新媒体瓜分和占有,尤其是各种风险投资似乎更眷顾新媒体。受国家相关政策等因素的制约,许多资本难以进入新媒体,这也使电视的产业发展遭遇瓶颈。
4、电视体制机制趋于老化。在几十年的运行中,电视形成了成型的体制与机制,对庞大的电视从业者的管理以及电视生产运营、传播的管理,成本极高,内耗突出,负担沉重。由于新媒体没有传统媒体的积淀,轻装上阵,充满活力,电视与之相比较竞争力显然不足。
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是不是可以断言,新媒体将取代传统的电视?尽管我们可以预见新媒体广阔的前景,但在目前的情形下,我们必须看到,新媒体也有它相当的现实局限,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概念大于平台。即围绕着新媒体探讨多、概念多、说法多,而相比较而言,概念是远远大于平台的,以IPTV和手机电视为例,从现实看,只有几家获得了执照资格。
2、平台大于内容。即有限的平台基本上又是传统的内容,适合新媒体的内容还远远没有生产出来,也就是说平台存在,但是内容还比较陈旧,并没有完全适应新媒体的要求。
3、内容大于需求。即有限的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它并没有引发更广泛的群体对这些内容的强烈需求。
以这三句话来概括新媒体的现实局限,并非否定新媒体的价值,因为按照规律,任何媒体都有从弱到强的积累过程,目前新媒体只是处于一个初创阶段,存在的种种局限也是必然的。
三、新媒体语境下电视节目生产的潮流与趋势
面对新媒体来势凶猛的冲击与挑战,传统电视是否意味着已成昨日黄花了?是否已到了穷途末路的境地了?笔者认为,恰如媒介发展史上新兴媒体的崛起并不会使传统媒体走向消亡,传统媒体在新兴媒体的刺激下重新认知,发掘自己的媒介优势,还是可能变被动为主动,走向新生的。当前在新媒体不断壮大的语境下,传统电视的发展空间何在?笔者认为,传统电视将在以下三个方面找到自己不可替代的优势。
1,内容主流化。电视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倚靠其强大的背景和资源,在主流化内容的生产和传播中,占据着垄断的地位,在公众中形成了较高的权威性,在信息采集、制作、编排和播出的全过程中,都有着较为严格的审查、把关和监控。而相比较而言,新媒体在这一方面的自由度和个人化色彩更重,主流化和权威性不够。不断提高电视内容的主流化和权威性可以使电视得以维持其内容的强势。为什么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能够长久维持如此高的收视率?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信息的高端性和权威性,某种意义上讲,它就是党和政府的声音。
2,直播日常化。与新媒体相比,电视的弱势在于互动性、参与性不够,但电视如果能够将线性封闭的生产播出状态尽可能调整到直播的状态,以现在进行时的姿态与生活同步,而且这种直播应当是大量的、日常化的,这就可以极大地提高观众的参与和互动,以声像文字全息的优势充分张扬直播的魅力。今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大型直播节目《抗击暴风雪》,组织大量的人力,第一时间奔赴受灾地区,连续报道灾区灾情和抗灾情况,让广大观众及时了解、掌握灾区灾情,为抗灾救灾工作作了大量贡献,也收到了国内外观众的高度关注。
3,高端大制作。新媒体的优势之一在于信息海量,但其劣势在于信息的过度海量。在数量上,电视很难与新媒体来比拼;但从质量和品质来看,电视则拥有相当大的潜力与作为。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纪录片《故宫》、《再说长江》、《大国崛起》、《森林之歌》、《复兴之路》等,以其恢宏的气势、丰富的内涵、深厚的底蕴、浓丽的色彩、精湛的制作造就了中国电视荧屏的鲜亮的风景。这给我们一个启示:集中优势兵力,瞄准国际前沿,推出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的大制作,打造荧屏精品,是电视拓展自己生存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
四、新媒体语境下各类电视节目的发展趋势
1.新闻类节目民生化。主流的话语和权威的发布固然可以为电视媒体的强势地位提供有力的支撑,但是老百姓面对最多的还是身边的日常的社会生活,因此关注民生的新闻,将会长期受到广大观众的青睐。新闻的民生化,意味着在态度上、内容上、效果上都体现出关注民生的取向。在态度上,“民生化”意味着“亲民”、“爱民”平等的视角与状态;在内容上,“民生化”意味着直面普通百姓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事项;在效果上,“民生化”意味着切实为百姓服务,解决百姓关注、亟需解决的各类问题。近年来,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民生新闻的崛起和走红就是很好的例证。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一些民生新闻在民生化的道路上似乎误入歧途,例如在选材上刻意挖掘“惺”“性”“毒”“赌”“怪”“穷”等边缘题材、问题题材,依靠曝光力、制造噱头来吸引观众的眼球,无疑是对新闻精神本身及民生新闻本义的违背和伤害。
2.社教类节目情感化。情感话题是人类永恒话题,也是常说常新的话题。尤其是“转型期”社会给人们的情感世界注入了异常丰富、复杂的内涵,这也为电视带来了取之不尽的素材。社教类节目“情感化”,使得传统此类节目的“教化”色彩减弱,满足了“转型期”人们的情感表达、交流的需求。近年来,一些电视社教节目打出“情感牌”,像情感故事类节目、情感谈话类节目,如凤凰卫视的《人间冷暖》、江苏的《人间》、湖南的《真情》……它们用感人的影像去唤醒人们麻痹的神经,重新审视并珍惜情感。这里说的情感,既有亲情、友情、爱情这样的“小情”,也有爱国情怀、民族情怀、人类情怀这样的“大情”。值得注意的是,有分寸的情感表达是受欢迎的,但“为情而情”乃至滥情、矫情、煽情则会适得其反。社教类节目要收获良好的社会效益,特别要注意情感表现的“分寸”和“度”的把握。
3.电视剧多元化。目前,电视剧创作呈现出多元化格局,各种题材类型的电视剧都涌现出自己的优秀作品。仅在2007—2008年度,就有多种题材的电视剧热播,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如家庭伦理剧《金婚》、青春偶像剧《奋斗》、军旅生活剧《士兵突击》、历史剧《闯关东》、古装剧《神探狄仁杰》、情景喜剧《家有儿女》……随着电视剧投资的增加,电视剧制作公司迅速增加,再加上电视剧生产制作的日趋科学化,电视剧产量每年以12%的速度在增长,2005年,我国(不包括港澳台)的电视剧生产量就已经超过12000集,成为世界上生产电视剧最多的国家。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必须正视,那就是相对于数量如此多的电视剧,优秀的、经典的剧目并不多。在市场化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未来的电视剧生产还将大幅度增加,因此,在接下来一个时期,如何将电视剧创作的多元化与提高电视剧“精品化”的程度和水平相结合是重要任务。
4.晚会类节目主题化。晚会类节目以往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宣传教化”,二是文艺样式杂糅。在内容上更强调特定意识形态宣传的要求,在形式上歌、舞、曲艺、杂技等艺术形式杂汇于一体。近年来,晚会类节目越来越凸显“主体化”倾向,按照某一主题,构架起内容更集中、形式更单纯的节目形态。如区域文化、慈善及特定节庆日纪念等主题受到关注和青睐。在晚会类节目日益主题化的状态中,如何使这类节目既保持内容与形式的集中统一,又能突破因此带来的相对封闭,吸引观众的参与和互动,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5.专题类节目故事化。本年度故事类节目以其传奇性和悬疑性,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和注意力。由于此类节目具有相对投入成本较低,而相对市场收益较高的优势,在中央电视台、省级卫视、地方电视台各个层级的电视媒体迅速趋热走红,成为荧屏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中央电视台的《财富故事会》、江西的《传奇故事》、重庆的《雾都夜话》、江苏的《人间》、湖南的《真情》、浙江的《大家》。这其中有名人故事,也有普通人故事,有历史故事,也有现实故事,有文艺故事,也有财富故事,有法律故事、也有情感故事,等等。“故事”不仅成为各种节目的内容,更是节目的讲述方式,甚至是植根于其中的观念、理念。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节目为了增强故事性,刻意地设置悬念,制造传奇性,造成节目的叙事不自然,不流畅,不完整;甚至有一些节目一味地强调故事性,为故事而故事,甚至是“没事找事”,完全不顾故事背后的意义和价值,造成节目的可信度不高,真实性不够。这种专题节目的“泛故事化”需要警惕。
6.综艺类节目活动化。不论是选秀还是竞赛,一定要与社会活动结合在一起。使小圈子的自娱自乐和少数选手的搔首弄姿,小众化的取向更加社会化,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激发更多的观众参与和互动。2006年《超级女声》的火爆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节目走出演播室,在全国设几大赛区进行“海选”,它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选手参与,更重要的是吸引了全社会的目光,使节目的社会影响力最大可能的放大,从而为节目带来非常可观的市场收益。但是我们也看到,综艺活动化往往会出现一些“泛娱乐”、低俗化的倾向,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究其原因,恐怕与综艺的过度商业化不无关系。综艺活动化一定要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要与赈灾、慈善等一些有意义的社会活动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