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一场项羽精心布下的局

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项羽本纪》


《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一场项羽精心布下的局_第1张图片
鸿门宴

  对于鸿门宴一事,很多人都认为项羽优柔寡断、痛失良机,以致后日之败。更有甚者指责项羽偏信亲戚项伯、不听范增劝告,最后终致灭亡。但近来重读《史记·项羽本纪》,我发现文中项羽始终是一个主见极强的人,像这样的人,为何会在鸿门宴上显得如此优柔寡断呢?因此,我觉得在鸿门宴上项羽对待刘邦的态度颇为可疑。

  那么我们将从以下两方面解决这个问题:

 一、项羽性格:主见极强,但仍能接受劝告

 二、鸿门宴之得失:项羽之意,岂在沛公耶?


项羽性格:主见极强,但仍能接受劝告


《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一场项羽精心布下的局_第2张图片
项羽

1、主见极强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项羽本纪》

  项羽富有主见的性格自小便有显现。当项梁在教授他写字、剑法之时,年少的项羽并不肯用心去学。在叔父的怒火面前,项羽胸有成竹,提出了自己主张:学习兵法(万人敌)。这般明确的目标,又岂是一般优柔寡断之人所能提出的?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羽本纪》

  这段文字常常被当做是批评项羽做事浮躁、兵法不精的依据。但在我看来,目的极强,主动提出学习兵法,同时在吴中“才气过人”的项羽,又怎么会是那种人呢?马谡熟读兵书,终有街亭之败;赵括精熟兵法,却是纸上谈兵。但看项羽一生,战胜极多,又怎会是不通兵法之辈呢?于情不妥。

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三国志》

  因此,我觉得这里项羽应该是采用了与诸葛亮相似的“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读书抛去枝末,剩下的便是主干与精华。这样,事半功倍,较之死读书之人,项羽之法岂不精哉?

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项羽本纪》

  大家看看项羽在巨鹿之战前的这番军事分析,又岂是不通军事的莽夫能够说出?对比号称熟读兵书,指挥作战却不知军心、不通大义、不理后勤的主将宋义,项羽可谓是擅兵之人了。而且,他还对自己的战略充满信心,面对宋义的反驳没有动摇,身为偏将甚至手刃主将宋义来求得自己作战方略的履行,这样的自信的人,怎么可能优柔寡断呢?

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  ——《项羽本纪》

2.能够接受劝告

  虽然我们都知道项羽刚愎自用,常常是目中无人,但他并非是无法接受劝告。项羽并不傻,作为一个时代最优秀的人物之一,若他真是如此刚愎自用、不听劝告,那又怎能成为名震天下的西楚霸王呢?

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西汉)陈平

  作为项羽老对手刘邦的手下,陈平对项羽评价应该算是可信的了。可见,项羽恭敬爱人,是懂得接纳人才之辈。同时,这般容易接近、恭敬爱人的项羽,应该也是常常接受他人劝告的。如若不然,那些士子早说项羽“暴躁难近”了。

外黄令舍人儿年十三,往说项王曰:“彭越强劫外黄,外黄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坑之,百姓岂有归心?从此以东,梁地十余城皆恐,莫肯下矣。”项王然其言,乃赦外黄当坑者。  ——《项羽本纪》

  看,这便是项羽接受劝告的一个实例。类似的例子在《项羽本纪》中还有存在,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项羽是一个很有主见、自信并且能听取手下建议的人。这样的人,为何在鸿门宴中罕见地显示出了了优柔寡断?别急,看我下面为你一一道来。


鸿门宴:项羽之意,岂在沛公耶?


《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一场项羽精心布下的局_第3张图片
鸿门宴

  很多人都知道,项羽和刘邦在出师前在诸侯前立下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秦地之王。但是,当项羽在与秦军主力交战之时,刘邦却一路轻轻松松,长驱直入。当项羽到达函谷关时,他惊讶地发现刘邦的士兵竟把他拦在了关门之外。

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本纪》

  项羽“大怒”,并且打下了函谷关,大军浩浩荡荡,眼看就要和刘邦打起来了。照理说项羽作为一个主见极强的人,在遭受刘邦军队的无礼对待之后,并且还有亚父范增的劝告,若是想击杀刘邦,早该立刻下手了。可他在鸿门宴上却并没有击杀刘邦,这和他平时的性格并不相符。除非,他的心中并没有除掉刘邦的念头。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项羽本纪》

  在两军对垒,情势紧张,随时可能爆发冲突之时,一个神奇的人物出现了——项伯。他在深夜之中,主动跑到刘邦的阵营,找了个借口告诉刘邦等人项羽即将进攻的消息,然后又和刘邦交好,主动提出举办鸿门宴,然后又跑回项羽阵营,告诉项羽自己在半夜去过刘邦的军营了,还要求项羽善待刘邦。就算是一般人,也早就察觉到其中的猫腻了,更何况“才气过人”的项羽呢?更为可疑的是,项羽竟然答应了这件事。没错,他答应了,一点怀疑都没有。

  我认为,项羽本就不想诛杀刘邦,鸿门宴只是他缓和和刘邦关系的一个局。仔细想想,项伯论血缘是项羽的叔父,论地位是项羽的亲信,刘邦能给他的,项羽难道不能给他?即使张良有救命之恩,但古人对忠君和私情分的是很清楚的,他没必要这样积极地帮助刘邦。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项伯是项羽派遣的使者,这一切实际上都是项羽私下的布局。不信?看看最后项羽通过这些手段获得了多少成效吧。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  ——《高祖本纪》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在鸿门宴时,刘邦的军队是十万人;到进入巴蜀之时,刘邦的军队是项羽给予的三万人,说明项羽夺得了刘邦的兵权。按照约定,刘邦应该获得秦国关中(注意是秦国)所有的土地,然而最后只获得了巴蜀这块偏远之地,并且还在关中分封其他诸侯王防备刘邦,说明项羽挤压了刘邦的发展空间同时,项羽还不费一兵一卒,得到了刘邦占领的关中地区,掠夺了大量财富。并且,项羽还获得了刘邦在表面上的臣服,短期内消除了战争发生的可能。而刘邦损失巨大,根本没有捞到什么好处,我们又怎能认为鸿门宴是刘邦的政治胜利呢?

《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一场项羽精心布下的局_第4张图片
项羽、刘邦灭秦之战

  当然,项羽不杀刘邦,也是有自己的考虑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1.杀刘邦没有必要

  首先,刘邦并不是世家出身,是平民子弟。那时候世家影响力有多大呢?看看下面引文就知道了:

婴乃不敢为王。谓其军吏曰:“项氏世世将家,有名于楚。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我倚名族,亡秦必矣。”  ——《项羽本纪》

  看看,有世家的名头,不用上门就有一大堆人投奔。刘邦不是世家子弟,影响力首先就不足。当然,还有一个主观因素,刘邦不是世家子弟,项羽根本就没把他放在眼里。

  其次,刘邦生活习惯、性格因素使人轻视。请看: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项羽本纪》

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  ——《高祖本纪》

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西汉)高起、王陵

乃求见说沛公。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  ——《高祖本纪》

  这里不展开讲。贪财、贪色、轻视人才,这样的刘邦,自视甚高的项羽又怎会放在眼里呢?

  最后,刘邦当时与各个诸侯的关系并不友善,实力也不强劲,不足虑。请看:

怀王诸老将皆曰:“……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

  看起来人缘很好的样子,到实际上,当时诸侯认为向西进军直入秦朝腹地,会与秦军主力交战,遭受巨大损失,都不愿意去,于是故意推荐刘邦。结果……就白白便宜了刘邦。

2.杀刘邦不值得

  简单来说,就是杀刘邦损失太大,不值得动手。首先,要知道虽然刘邦和各个诸侯关系不佳,但项羽和各个诸侯关系也好不到哪去。因为诸侯臣服于项羽都不是真心实意的,而是被项羽强大的军事实力所威慑的。这样的臣服极其不稳定,随时都有背叛的危险。而且当时项羽尊奉义帝(相当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至少名义上是站在大义这一边的。

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  ——《项羽本纪》

  还记得那个约定吗?先入关者为王,而刘邦先入关。如今妄杀本应为王之人,恐诸侯不服,竞相叛乱。到时,可谓是得不偿失。

  然而历史就是历史,纵使计略再如何高超,也无法挽回自己颓败的结局。昔有孔明星陨五丈原,亦有天祥诗叹零丁洋。当项羽在乌江自刎之时,望江水滚滚,浮云浩荡,是否会想起鸿门宴的那场剑舞,灯火之前,自己正在面对刘邦惊惧的表情洋洋自得。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题乌江亭》

《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一场项羽精心布下的局_第5张图片
乌江自刎

你可能感兴趣的:(《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一场项羽精心布下的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