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正文之前,可以先看看这四篇文章。
前三篇很好看,也很可以长点见识。
张维迎《看不见的手,看得见的企业家》http://style.sina.com.cn/news/2009-09-01/140548283.shtml
汪丁丁《常识,经济学和管理学》http://news.163.com/09/0531/11/5AKV43U5000120GR.html
吴晓波《透过美国的眼睛认识我们的商业》http://news.ifeng.com/a/20160118/47111278_0.shtml
唐骏《职业经理人时代的到来》http://hinabook.blog.163.com/blog/static/1357060522010055145984/
我今天花了一小时左右阅读《认识商业》的四篇推荐语并进行了分析。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认为牛逼的教科书的遣词造句、逻辑关系、排篇布局也都会优于一般书籍。从教科书里,我们并不是只能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更可以看看教科书本身是如何让一个学生从浅入深地接受这些知识的。
我对这本厚达500多页的书籍做了阅读规划,30天读完,每天大概阅读20页左右——今天眼看是玩不成了,看四篇序言加分析加写作就花去至少两个小时了——不过质更重要不是么?!
《看不见的手,看得见的企业家》一篇,题目定位就很清晰,讲的是自由经济和企业家。文章脉络顺滑,由人类社会财富的累积讲起,不断下饵吸引人往下阅读,直至揭示“商业是推动财富创造的原动力”;随后指出中国之所以和西方社会现在差距那么大,就是因为投入市场经济的怀抱太晚了。
不过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市场经济为什么能创造巨大的财富?”
亚当斯密的看法违背了物理世界的“能量守恒”定律:市场是“看不见的手”,将每个人的“利己之心”转换为“利人之行”。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物物交换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也可以通过提供服务换取等价交换物——钱——然后购买想要的东西。市场经济中,人的价值是由别人说了算的;而市场经济之所以能顺畅运行,是基于信任;由此引出市场经济三要素:企业、利润、企业家,并逐步深入剖析每个概念,指出企业家必须为企业负责,利润是市场对企业家的考核方式。
这不就相当于:市场经济是个大公司,企业家是员工,而企业就是公司里面的各个项目。员工必须对自己的项目负责并根据项目产出的效益获取利润,项目要是失败,员工也会被辞退。
因此,创新很重要。在全球经济下,谁创新的多快好,谁就能对老的产品造成“创造性的毁灭”,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而如果不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游戏规则,那还玩儿个蛋啊?!
所以,快去看《认识商业》吧,它啥都说了!
汪丁丁的《常识,经济学和管理学》风格就不一样了,它稍微偏重学术些,也特别吸引我,像老先生讲历史。
这篇推荐文的要点如下:
1、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基于对目前常识的“二次建构”(或变构)——新知识的学习是基于对老知识的颠覆,如企业家与创新的关系一般:当新知识站住脚跟,则老知识要么过时要么被遗忘。(具体可参见《学习的本质》)
2、中国古代科举除了迂腐的部分,更多是传述常识和知识,现在的应试教育只剩下了技能或技术的传授。
小学:洒扫进退、接人待物,学有余力而学文;
大学:义理、词章、考据;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认识商业》的写作原则:从常识开始传授知识。
4、基于常识的知识:
世界级企业——实行“主动伦理”:在被告知之前做正确的事情;
传统企业——试行“回应伦理”:在被告知之后纠正错误的事情。
所以国内大企业不多,公关公司特多。
5、经济学是关于“理性选择”的社会科学,而民主生活依赖于民众的理性程度。
理性包括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两种理性的区分我还不是特别清晰,所以我要去看《认识商业》啦!
吴晓波《透过美国的眼睛认识我们的商业》是典型的抛砖引玉式推荐,序言中规中矩、易于模仿,又顺水推舟地祭出书籍本身,是最容易学习的一种写法。
文章以故事开头:美国的发展和现代商业的关系→引出中国改革开放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变化→中国民众目前面临的选择→作者自己对中国和世界商业的看法→接受作序的原因→对《认识商业》的介绍→对书的平价→抛出疑问→引导阅读本书。
唐骏《职业经理人时代的到来》——一篇我定睛看了三遍才艰深的看下去的文章,特别像读人民日报,并且一看就是应付差事的写法啊,不然怎么会出现“……人才、市场和技术等硬实力建设“和”人才是企业真正的软实力“这样的话?
秘书该下岗了哈!
注:这篇写的有点困难,估计读起来也不好读,知识点不多,又没有知识可以吸引太多的人。个人思考的改进方式:1、技能方法的传播:多看看别人的序言怎么写,总结出《写序言的几种模式》;2、知识点的传播:专门就某篇序言的知识点进行资料搜集并撰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