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用阅读作桥梁,带着初心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季节交替,岁月流转,我始终坚守在出发时的那个原点,没有忘记来时的模样,没有把初心带上枷锁,把自己捆绑!

        教育到底是什么?那是心与心的碰撞,灵魂与灵魂的欣赏!没有功利的束缚,分数的捆绑,它就是掬一捧生命的清泉,播一粒幸福的种子,成长,以及帮助成长!就像老农春天的播种,秋天的丰收一样!在教育的原野上,我一直在成长,成长……

一、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一方清澈的池塘,池溏边婀娜的柳枝倒映水中,几根木桩深深地插在池底,木桩上三五根木头码成一排,一块青里泛白的大石头躺在木头上,一把用了好多年的捶衣棒槌一直静静地睡在石头的怀抱里,只等村里的姑婆婶子们挎着一大筐衣服来把它轻轻唤醒。而我,最开心的事就是能够陪母亲来到池塘边洗衣服,我喜欢看成群的鸭子们开心的嬉戏,欢快的游鱼在池底捉迷藏,还有后院大干部燕姓家的小儿子拴拴带着他的连环画来给我们讲故事。

        村子里的老少爷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是一支永远也唱不完的悠长而又单调的歌。最有盼头的就是逢集的时候,大人们挑着鸡鸭菜蔬上街去卖,回来时买块带有葱花的咸咸的烧饼或者几颗飘着奶油香味的糖果。外面世界的精彩故事,我们这些乡下娃子儿总不得而知。而正是这种不得而知的神秘,在我幼小的心田里种下了一颗理想的种子——当一名会讲故事的乡村老师。

      生命是一次不买回程票的旅程,斯特洛夫斯基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怎样才能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呢?那就是我们自觉自愿的成长。

        打从上学那天起,无所不知的老师就成了我心目中具有神力的伟人,听着“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歌曲,我心里那颗理想的种子越发茁壮——长大后我一定要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可那时候在农村中学,尤其是在一所好多年都没有一个人考上师范的农村中学读书,考学自然成了一种奢望,“当老师的理想”自然也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

        为了保护我那颗理想的小苗,我的母亲托亲戚、找朋友,把我从乡村中学转到了离家十几里地的教学质量较好一些的乡镇中学。我每天要步行往返学校四趟。为了不迟到,每天都是天不亮就离家。一个人走夜路害怕,每天早晨,我妈都会拿着电筒送我走七八里路,看见路上有行人了,她才返回。就这样,我坚持了两年。初三可以住校了,不用天天在路上奔波,可是学习的压力更大了,每晚总要熬到深夜十二点半。尽管这样,我依然开心地生活。最终,“梅花香自苦寒来”,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考上了金寨师范。

        记得考师范的时候,国家是承诺了要包分配工作的,可等到毕业的时候,我们又成了要重新竞争上岗的一批师范生。

        接到可以报名参加考编的通知时,已是从学校毕业后的第四年,我正好生完宝宝,那时候一边照顾家和孩子,一边要为上岗考试做准备,深感一个女人的不易!常常为了无法平衡好每一件事而在深夜偷偷的泪湿枕巾。可是,眼泪只能安慰弱者,却解决不了生活中的仼何一件麻烦事。生活也不会因为你是一个女人而宽容你!

        那时我爱人带初三班主任,每天学校和学生的事已经够他忙活了,本来就只有一个人工作,我和孩子一定不能拖他的后腿,所以,一只手抱孩子,一只手看书写字、做饭做菜成了常事。白天计划没看完的书、没做完的题也常在晚上加班加点的完成。那时只有一个念头:无论如何也要靠自己的能力走上工作岗位。

        机会永远都会青睐勤奋者。“坚持就是胜利”,我成了一名理想的践行者——成了一名国家正式编制的老师。

        时光飞逝,转眼我也已工作十多年了。在这十多年的班主任生涯中,随着留守儿童的增多,问题孩子也越来越多,每走进一个教室,都能看到那么多叛逆的学生,那么多双迷茫的眼睛。我也曾无数次因一些无法改变的“熊孩子”而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在自己热爱的工作中,我竟然进入了“高原区”,任凭自己如何努力,依然有太多让我无奈的孩子无法改变。挫折中,我开始走上一条自我拯救的路——阅读。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林语堂说读书可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博学问,广见识,养性灵;而我和我的学生们阅读,却推开了生命的另一扇窗。

      通过这些阅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和生命历程,我渐渐走出了迷茫。“文化是一名教师的厚度,思想是一名教师的高度。教育内涵提升的关键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次次的阅读和反思,让我对春风化雨式的爱有了更深的理解,并开始对自己的课堂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更人性化的实践。我开始尝试通过阅读来让教育变得润物细无声,也开展了一系列有关于阅读的活动。例如,一、悦读晨光。每天早操后集体晨读《唐诗三百首》中诗一首。二、课前一首诗。每节课前齐读诗(“阅读晨光”学习的诗)两遍。三、经典阅读课。每周拿出一节晚自习读班级共读书。四、午间共享阅读。每天中午自由阅读30分钟。五、每周晒诗会。每周五下午最后一节课班级集体晒诗。六、天天故事会。每天一则小故事,内容涉及真情故事,重在培养孩子情商;快乐故事,让紧张的学习张弛有度;美德故事,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励志故事,传播正能量;智慧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幽默故事,培养学生的幽默感。七、每周故事汇。每周每个小组推荐一个代表在故事汇课上比赛讲故事,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用故事交流,让他们于故事中唤醒自己;并且能够通过把自己的阅读成果再二次加工,变为自己的故事,孩子们的表达能力也得到提升。八、凝视天天练。当听、说、读的能力都得以提升的时候,写便不再是学生头痛的事了。 “凝视”一一需要观察生活,需要言之有物,拒绝无病呻吟。随着练习的增多,孩子们的作文片断练习也由一两句变成了三四句、五六句,作文内容也由室内的电风扇、电灯、墙上标语写到蓝天白云、乡下果树,由室内拓展到了室外;学生把视角投向生活,通过观察,写下生活中的小事,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并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九、“小老师训练营”。小老师许婧然写道:“在当小老师过程中,我不仅仅是过了一把瘾,更是在其中学到了很多。我现在发现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好了很多,不像以前讲话那样没头没脑了。我学会的知识在讲解中得到了巩固,不会的知识在讲解中也明白了。更重要的是,我还和很多同学成了好朋友。我希望这项活动能陪伴我走完初中。”而小老师王信宇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这样同学与同学之间,可以用学生的想法来交流与探讨,摆脱了枯燥乏味与死记硬背。既帮助了同学,又让讲述者自身得到更好的提升。十、亲子共写“幸福成长录”。因为阅读,我们又创生了新的活动——亲子共写“幸福成长录”。 “幸福成长录”让亲情穿越时空,让在异乡打工的父母有了更多了解、关注孩子成长的机会。最让我感动的是远在异乡打工的父母在这份记录中写出了对孩子的愧疚和无奈,而我又会把家长们的分享呈现给孩子们,这样,亲子之间就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温暖;这也让更多的家长实现了教育参与的可能。

        我的阅读实践,让我走出了教育的“高原区”,我也开始尝试着开展老师共读和亲子共读活动,并以阅读为纽带,建设家校合作关系,进一步推动乡村教育的生态发展。

        阅读,提升了师生生命的幸福感,教育也变得不再煎熬,让师生生命在阅读中重建,生翼发光;阅读,唤醒了家长的科学育儿意识,促进了家长理性教育能力的提升,也点燃了乡村教育走向更多可能性的星星之火。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人灯火阑珊处

        初冬的乡村,详和宁静。放眼原野,稻田里的稻茬还未完全枯萎,眼前似乎又浮现出入秋时的热闹,那时的傍晚忙碌而幸福:走在乡下的小路上,石桥边,迎面扑来的稻香沁人心脾,一扫秋老虎的燥热,让你慢慢静下来,静下来……远望匆忙奔波于田间地头的幸福的农民,耳畔轰隆隆的收割机永不厌烦地唱着丰收进行曲,一股润物细无声的满足感油然而生一一这是春的礼赞,秋的馈赠!

      驻足在这沃野之间,满眼的谷穗像弯腰劳作的老伯,勤勤垦垦。有了春的耕耘,夏的酝酿,才有了这满坡满坎的秋的金黄!老农懂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的道理,所以才用心的侍弄着那些种子。而教师的工作不也正像农人播种一样吗?看着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脸,我的脑海里又闪出那个问了自己无数遍的问题:教育到底是什么?

是压抑的教室,写不完的作业?是枯燥的课堂,没有生气的校园?是应付不完的检查,拿得出手的分数?是没完没了的批评,无休无止的抱怨?是父母永不满足的期待,老师永不甘心的加压,领导永远追求的政绩?……

不!都不是!教育应该是种子的事业!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当我们在孩子的心田种下悲悯的种子,一定会开出一朵良善的花;当我们在孩子的心田种下正义的种子,一定会开出一朵傲霜的花;当我们在孩子的心田种下奉献的种子,一定会开出一朵温暖的花!……王维审老师说:“在任何情况下,教育都不会只是知识的传授和传递。教育最长久的质量应该是在岁月流淌过的某一个角落,一个人对一群人说过的某段话,让彷徨与孤单中行走的人得到可以慰藉心灵的力量。”“教育就是帮助人慢慢获得成长的动力,慢慢完成对生命的体恤,对尊严的认同和对自我的成全。”

为人师者十多载,想起因我的耐心而让奇葩弟子麦迪华丽转身的幸福;想起因我的用心而让无法无天的明秋爱上课堂的奇迹;想起因我的关心而让智障孩子末末有了种太阳的温暖;想起因我的爱心而让差生杰瑞顺利毕业的满足……想起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我的每一次坚守的值得;想起办公室里怨妇式的不满;想起那么多同事在应付中煎熬,我庆幸自己还有傻傻的幸福——一颗不曾丢失的教育初心!因为有了这颗初心,我把陪学生早操看作是学校的奖赏;我把给学生上课看作欣赏生命拔节的力量;我把看学生午休当作体验生活的另一种方向;我把家访看作感受孩子生命成长的第二课堂!

        李镇西老师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教育的爱,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做出来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它自然而然地贯穿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也不声不响地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更潜移默化地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阅读,让师生在心灵和谐共振中,体会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触动,心灵对心灵的创造。

        在教育生态不断恶化的当下,很多教师身心俱疲,我们也常常用自己的自以为是去度量灵魂、牵拽生命。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如果教师倦怠,就不可能收获来自学生的感情回应,也收获不到教育的回馈。这种倦怠、焦虑、窘迫,我曾经常常遇到,但是通过不断的阅读、写作、反思,我已经能平静地看待问题、冷静地思考问题、积极地探寻问题背后的实质了。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应当深入了解正在成长的心灵,只有在自己全部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能手。”我想,在这一切的深入研究与思考中,我们的生命也应在不断地成长吧!而这份成长终将能够让我们体验到做教师的幸福。

        由于在外务工的父母越来越多,乡村孩子也越来越缺少爱的滋养,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能力承载更多孩子的梦想,但我一定努力成长,做乡村孩子灵魂的守夜人,用心灵唤醒心灵,用幸福栽培幸福,让贫瘠土壤里的花儿也开出幸福的模样!走在乡村希望的田野上,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找寻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坚守,我努力用阅读做桥梁,带着初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人灯火阑珊处。”一路走,一路思,一路寻,

我不断的追问:教育到底是什么?道在左,路在右,我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教育的“道”和“路”点缀得花香弥漫,使得穿花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时时可以勇气更新,自我成长!这一生教育之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或许灯火阑珊处,总有希望之花在原野上绽放!

你可能感兴趣的:(227、用阅读作桥梁,带着初心走在希望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