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和西方理论诠释的忧郁爱情

     几年前就下载了匈牙利电影《布达佩斯之恋》,收藏着,一直没有看。我很早就知道,这是一部关于一个美丽的女子与几个男人的爱情或曰情感纠葛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音乐的电影,音乐特别有名。我的性情基本上是随和的,无论对人,对物或对事。但是有时却又是唯美的,譬如观赏书画,譬如欣赏音乐,譬如遇到了我心仪的电影。我极不情愿在手提电脑上看高清电影,尤其是听优秀的高雅的音乐,我怕亵渎了艺术,也怕亵渎了自己那份对艺术的崇敬。5月初,女儿帮我从网上选购了一台55寸的4K索尼电视机,试用以后,感觉清晰度,音质音色都挺棒的,终于可以在客厅里勉强找找电影院的感觉了。翻出移动硬盘,我首选《布达佩斯之恋》。

     据说《布达佩斯之恋》这部影片由导演诺夫•舒贝尔根据德国人尼克•巴可写的一部畅销小说改编而成。而尼克•巴可的这部小说的灵感又源于匈牙利作曲家Rezso Seress在失恋后的某个星期天,面对着突然下起的大雨,灵感忽至,写下的音乐史上最凄美的乐曲之一《忧郁的星期天》。这首名曲,据说竟然导致了一百多人真实自杀。电影开始,背景音乐也就响起了,我的宝贝电视机完美地传递着导演对音乐的理解,忧郁而雄浑的交响曲子里,无论是高音还是低音,均丝丝入扣,动人心扉。第一个登场的男主角居然是汉斯,这个如今事业有成,衣冠楚楚的商界大佬,这个前德国纳粹恶棍,恕我用这个不雅的辞来形容这个垂垂老者。他来到这家餐厅吃牛肉卷,要求小提琴师演奏那首餐厅最著名的音乐《忧郁的星期天》,小提琴的演奏,《忧郁的星期天》的曲调显得更加忧郁,弦乐器特有的柔弦,使音乐变得如泣如诉。

    时光倒转回到了40年前,同样是这家餐厅,而餐厅老板回归了犹太裔商人拉西楼,此时,他买了一架钢琴,女主角伊洛娜坐在钢琴前弹着一首欢快活泼的音乐,这是她第一次在影片中出现,这首音乐表现了女主角现在生活的很快乐,也很安逸,是对她此时心情的一个很贴切的描述。接着,拉西楼和伊洛娜开始为钢琴选择钢琴师。第一个钢琴师弹奏的很娴熟,乐曲很欢快,可是给人的感觉是他弹奏出来的音乐不带有任何的感情,仅仅是把一个个小音符用琴键弹出来而已;第二个钢琴师弹奏的音乐很欢快,也带有感情,可是他很紧张,并且弹错了,就絮絮叨叨地骂人;第三位钢琴师弹奏的音乐还是不能引起别人的共鸣。直到伊洛娜推荐的安得拉许的试弹,钢琴师终于选定。其实安德拉许和伊洛娜第一次见面时,轻缓又略有些欢快的音乐响起时,便有了一种恋爱的感觉。《忧郁的星期天》第一次正式出现,是在伊洛娜的生日上,音乐无疑成了当天晚上最大的亮点,所有的人都停下来,欣赏这个音乐。晚上,餐厅关门之后,伊洛娜跟着安德拉许离开后,拉西楼一个人站在桥上,汉斯慢慢向他走来。这时的背景音乐仍然是钢琴弹奏的《忧郁的星期天》,但是汉斯也在轻轻哼唱。与此同时,伊洛娜在安德拉许的家里时,也用了这段音乐,但是却是用小提琴演奏的,只是音乐节奏明显变快,而且声调也变高了,使音乐更富有了激情,暗示着性感女神与忧郁男神激情戏的上演。

     安德拉许准备录制唱片之后的一场里,有小提琴的伴奏,安德拉许弹奏的《忧郁的星期天》,接着,镜头对准一个收音机,此时的音乐也变成了录音机里播放出来的,可是整个音乐却没有断掉,导演巧妙地运用音乐进行了转场。

      富有的曼德尔先生带着他的妹妹来到餐厅吃饭,安德拉许弹奏了《忧郁的星期天》,奇怪的是此时的音乐中不仅仅有钢琴的演奏,还有一个女人轻轻的哼唱,那是曼德尔先生妹妹内心的渴望。此时场景换到了曼德尔先生妹妹的房间,可是,音乐仍在继续。我们看到一个女人趴在床上,我以为她睡着了,可是,当镜头慢慢的推上去,我们却看到顺着手慢慢滴落的鲜血。镜头在室内缓缓移动,人们看到了华丽的室内设施,最后画面定格在一个唱片机上,而唱片机在播放着那首《忧郁的星期天》。唱片机放出来的音乐和后期配的音乐巧妙的融合到了一起。

     随着《忧郁的星期天》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死于这个音乐,当安德拉许知道了这些后,失踪了。伊洛娜担心安德拉许自杀,骑着车子去找他,当伊洛娜来到安德拉许的家时,交响乐缓缓出现,声音低沉,似乎预示着不好的事情将发生。伴随着伊洛娜和拉西楼寻找安德拉许,音乐节奏慢慢变快,传达了非常急迫的心情,当伊洛娜看到站在桥上的安德拉许后,音乐放缓,观众提起的心也随之落下。接着,《忧郁的星期天》由匈牙利传播到世界各地,很多人因此丧命,时空转换,吉普赛风情,英格兰风笛,美国爵士乐等不同风格改编了这首音乐,唯一不变的还是那忧郁的主旋律。

     影片快要结束时,拉西楼缓步走向前往死亡集中营的火车时,《忧郁的星期天》再度响起,此时是用小提琴演奏的,镜头给了拉西楼一个近景,他的眼中满含着无奈和哀伤,随着火车门缓缓关闭,拉西楼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电影需要好的音乐,当然,更吸引人的还得靠影片的情节,美丽的伊洛娜怎么处理好她与两个男人的关系呢?不得不说一句,女主角伊洛娜实在是太美了!青春、神秘、光彩夺目,只消凝视你一眼,那浓烈的吉普塞女郎特有的野性和热情会像火焰一样裹挟你的周身,片中有几个半裸的镜头,却没有丝毫的淫邪,只是美得那么让人目瞪口呆,美得让人惊心动魄。三角的恋爱关系,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在影片中,似乎隐藏着导演关于人的本质的某种探究。拉西楼在菜场曾如此对伊洛娜说过这样一段蕴意丰富的话,“每个人其实都想一箭双雕,一是肉体,二是心灵,能填饱肚子和能饿坏肚子的。”是的,在这场非常规的爱情中,伊洛娜的情人拉西楼,是肉体,他能使伊洛娜填饱肚子,获得身体上的快感,而安得拉许,这个初次上班时连一套好西装也买不起的男人,无疑便是心灵,他有好的音乐,能指向心灵最隐秘的境地。伊洛娜呢?她有点像经常徘徊在岔路口的我们,只是很少有人可以像她一般幸运,在灵与肉之间,巧妙的获得某种愉悦的平衡。当然,这种平衡所必须的条件是,三者的相互妥协与退让——即自我对自我的妥协,肉体对灵魂的妥协,以及灵魂对肉体的让步。

     这种微妙的平衡并不是一开始就就有的,三人之间也是有过十分激烈的争吵。两个男人由相互抵触到站在同一条战线上一起指责伊洛娜是造成痛苦的根源时,伊洛娜也明显感受到了这种看似应当满足的一箭双雕给自己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和疼痛,想要安抚好两个男人,在平衡木上保持平衡,毕竟是件费心费力的事情,对于一个女人而言,或许,更是心力交瘁。直到有一天,酩酊大醉后的拉西楼与安得拉许同床共眠,两个宿醉的男人突然发现,他们原来是统一在一个身体里的两个部分,彼此交融,不可分割,拉西楼收回了昨夜无法隐藏的不满中要解雇安得拉许的话语,于是一句“安得拉许,你又被重新雇用了”,便显得格外的意味深长。好的电影对白总是寓意深长,让人咀嚼、回味,这也是我愿意选择一些欧美电影的理由,那怕这些电影早就老了旧了,譬如本影片就是1999年公演的,幸好,好酒是不怕陈的。

     次日,两个穿着一模一样西装的男子,走向那个他们共同深爱的女人——伊洛娜,她正在铺着餐馆的桌布,准备新的一天的营业,这种开始的意象也似乎暗指了三人的重归于好。他们向她道歉,她说“不,这都是我的错。”一句气话也是一句真理,疼痛的根源是对美好的期望,美貌的伊洛娜无论是对于拉西楼还是安得拉许或餐馆里其他过往的客人,都是期望的化身,美好的象征。而人只有离开了对期望的追求才能得到真正的内心平静。所以,她说出了统统分手来解决痛苦的话语。但是,离开了这种内心的信仰,人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快乐与不快乐也都毫无意义可言。然而,无论肉体与灵魂会有怎样激烈的打架,他们都还是无法逃脱对期望的需要,于是,影片中,三人妥协了。或许真的,没有比和平共处更好的选择了。在那个阳光异常明媚的日子里,伊洛娜躺倒在草坪上,伸开双手,拉西楼和安得拉许一一左右躺下,三个人环抱在一起,他们随心而诗意的望着自由的天空。三个人如此和谐,幸福触手可及。他们之间的爱情,是那么的宽容,他们为爱而屈就竟然包容了一切。不过,也许是文化背景的不同,看到这里,我还是觉得心里怪怪的,实在有点别扭。

     曾经因为求爱不成的汉斯自杀未果,他的朋友拉西楼救了他,而安得拉许却最终自杀了,他是在听见伊洛娜的歌声以后。法西斯的大军闯进了宁静的布达佩斯。汉斯,以法西斯上校的身份重回这片土地,重回拉西楼的餐厅。他让拉西楼讲个笑话,语气里尽是嘲讽与一种居高者的自命不凡。拉西楼尴尬的表情里已然写满了忍辱负重,他不顾生命地讲了那个著名的关于“哪只眼睛是假的” 的笑话、显山露水而又含沙射影的说出了心里长久以来积蓄的不满,对人性丧尽的法西斯的痛恨。安得拉许目睹了这一切,所以,当汉斯要求他弹奏《忧郁的星期天》时,他拒绝了。这种无声的反抗,不仅是对法西斯的反抗,更是对世俗约束的一种挣扎。法西斯在片中其实代表的就是这个世界太多潜在的不合理的却必须去遵从的规则,对或错对于它们而言从来都不具备任何的效力,人只能遵守并顺从,否则必会受到惩罚。拉西楼、安得拉许与伊洛娜三者间的关系本来就是对世俗效力的破坏,他们遭遇此后悲剧的一切,冥冥中其实早已写好。伊洛娜为救安得拉许,拿起乐谱,唱起了填上词的《忧郁的星期天》。这个说过只会在自己孤身一人时才唱歌的女子,为他破了例,在众人面前唱起了歌,安得拉许想听她唱歌的愿望终于实现,可是却是出于一种对世俗的妥协。那种无奈深深的刺激了安得拉许,他突然明白,美好的期望如若要成为现实,注定是要先被现实强奸。他选择了自杀,在那一刻,他所苦苦寻觅的自己所谱的“死亡之歌”里传达出来的讯息终于清楚地展现在他的面前。灵魂死了,肉体也不可能独自存在。拉西楼对自己命运始终是自知的,他想自杀而未及,不过那瓶毒药后来被拉西楼保存,最后伊洛娜用来毒死了恶棍汉斯。这就是影片开头商界大亨突发心脏病倒地不起,大快人心的结局,世俗就是要让人看到不守规则的后果。法西斯上校汉斯以怨报德,关键时刻,不肯对曾经的救命恩人拉西楼施以援手,甚至乘人之危,占有了前来求情的伊洛娜,作为最被世俗认同的功成名就的人物,影片结尾时新闻播报员高度评价了汉斯,称他在法西斯最黑暗的时光拯救了无数犹太人,而实际上他不过是借战争发昧心财,以钱换命。汉斯向伊洛娜求婚时许下的诺言是,因为你,我要建全德国最大的进出口公司。对金钱物质的追求,始终是世俗最大的前进动力。他重返布达佩斯时,伊洛娜曾问他,你的公司建成了吗,他说,没有你,我建不成。其实,伊洛娜也是汉斯的期望,或许更确切的讲,是欲望。而那个进出口公司不过是欲望的承载和表现形式罢了。

     伊洛娜的第二次妥协是以身体交换拉西楼的性命。然而,这种妥协让汉斯更加看到了他的欲望的不可达成性,他真正明白了,他心里的缪斯女神,从来不属于他,他威逼利诱想要得到而不可得的女人,却肯为了别的男人,牺牲自己的准则与信仰,这对于他,才是致命的打击。世俗说,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休想得到,汉斯掌控不了伊洛娜的爱情,但是他可以掌控拉西楼的生死,他的不救拉西楼也就顺理成章了。影片中的人一个一个死去,导演借拉西楼之口解释这死亡之曲的真正含义:人人都有自己的尊严,我们会受伤害会受屈辱,这些还都熬得过去,只要我们还有一点自尊。但当有人再向我们头上倒一桶屎尿的话,或许告别现世是较好的选择。最近我在重读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弗洛伊德在后期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纳托斯(thanatos),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只有在此时,生命不再有焦虑和抑郁,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破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用弗洛伊德这位西方杰出的心理学家的“性本能”理论也许能够较好地解读西方的电影。

你可能感兴趣的:(西方音乐和西方理论诠释的忧郁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