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止风光如画(2):两个案例,看设计师如何回应景观的复杂性

在上一篇中提到,现代景观设计理论对于景观的理解已经发生转变——从塑造静止的、理想的画面转向探索动态的、开放的复杂性系统。这样的理解下,景观设计的工作内容就需要对景观所包含的不确定性、情境性和过程性做出回应。近年来,有一些案例被看作是尝试应对这些议题的范例,他们试图探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并且在设计中将时间的发展作为考虑的因素,以开放的系统以应对无法预知的变化。


Parc de la Villette, O.M.A.

在1982年巴黎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竞赛中,由Office of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 (O.M.A.) 提交的方案首次有意识地将景观设计为一个自适应性的、演进的系统。这份设计的出发点就是“不可预测的变化”:

“可以预见的是,在公园的使用期限中,它的方案会经历不断的变化和调整。公园的作用越大,它就越是处于一直被修改的状态。因此,它的‘设计’应当是一种结合了结构的明确性和方案的未定性。”(Koolhaas/Mau,1995)


设计概念由四个层次交叠而成:

1. “主要元素”:场地内现有或拟建的大体量建筑物

2. “五彩纸屑”:小尺度的元素,比如亭子、卫生间等,它们的分布依照所需要的频率而定

3. “路径与环线”:以大道为中轴线,结合漫步走廊到达公园的各处

4. “条带”:宽度为60米,可以容纳任何可以想象到的方案,比如活动场、主题花园等等

何止风光如画(2):两个案例,看设计师如何回应景观的复杂性_第1张图片
四个层次

设计的灵活性集中体现在“条带”这一层次中。一方面,条带保证了持久的空间结构;另一方面,它们的内容可以根据新的需求而改变(这里分别对应了上文中所说的“结构的明确性”和“方案的未定性”)。这样的框架对于未来的种种设想和扩展都保持开放,而不会导致妥协或矛盾。

何止风光如画(2):两个案例,看设计师如何回应景观的复杂性_第2张图片
总平面图:四个层次的叠加

这个方案试图将景观设计为发展的动态系统,挑战了一直以来以“风光”“画面”为主导的景观设计。虽然并未建成,却为景观专业应对城市环境的不确定性提供了策略。


“Drawn from the Clay”, Vista

由荷兰公司Vista设计的“Drawn from the Clay”是景观设计在大尺度下处理复杂性的代表性作品。这个方案中,设计师摒弃"创造完美图景"的设计方法,而是放眼于长达八十年之久的时间中的演变过程。


何止风光如画(2):两个案例,看设计师如何回应景观的复杂性_第3张图片
何止风光如画(2):两个案例,看设计师如何回应景观的复杂性_第4张图片

设计将一片500公顷的圩田分割成了十六块,并且为其中的植被和水位调节制定了五个不同的管理概念,然后将这五个概念应用于十六个圩田:根据添加或排出水量的多少,每块圩田将形成不同类型的景观:

如果水位降低,就将产生林地或者与牧牛结合的草甸地景观;如果是长时间保持高水位,就会产生泥沼景观;而波动的水位下会产生芦苇丛生的沼泽景观;如果洪水来袭,圩田就会变成池塘。

尽管设计师们无法预测场地未来的时空变化,这样的策略却使得景观可以在变化来袭时快速适应,而且达到证了生物多样性和丰富的视觉景观并存的目标。


过程的景观,发展的景观

这两个案列在场地尺度和环境方面各不相同,却在策略上具有明显共同点。他们都没有景观理解为相对封闭的、以完美的状态呈现出来的景色,而是将其置于时空视角下与自然环境、社会活动的互动中去考虑。相应的,对于景观设计工作范畴的理解,他们都并未将“创造完美的画面”作为首要目标,而是着力于过程的设计。

可以想象,如果摒弃了对景观的复杂性的理解,这两个方案也许会像我们所见到的众多设计一样,讨论空间、风格、功能、构图、材质、造景手法等等,设计师或许还会提供一套维护方案,以维持设计出的理想图景。然而我们已经步入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气候,环境,人类活动,社会阶层...都让景观被置于种种不确定的变化中。在这样的语境下,仍然局限于营造并试图延续一种理想的景象就显得既不现实,又收效甚微。

因此,理解景观的复杂性并在设计中作出回应,在当下景观专业的实践中尤为重要。





O.M.A.巴黎拉维莱特公园的提案在竞赛中获得二等奖,尽管受到了广泛的称誉,却不乏有质疑的声音认为这个方案会在实施过程中难以控制。实践者更关注于“How”的问题—从策略的提出到建成和运行,这个专题下的讨论将继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何止风光如画(2):两个案例,看设计师如何回应景观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