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牌大厦》第二编在劫难逃 第四章“卖不掉”与“还不上”(躲不开的金融危机)(4)

谈完了理论,我们不妨看看现实世界中的信用消费与经济崩溃。

信用消费崩溃诱发大规模经济危机的最近的例子,是次贷危机。美国穷人长期借债消费,最终还不起了,于是经济循环崩溃。2007年2月13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4月宣布破产保护,裁员54%。8月,贝尔斯登旗下基金出问题。同时,巴黎银行宣布卷入次级债,危机蔓延到欧洲。一年后,雷曼兄弟倒闭。2009年初,通用汽车破产。

太阳地下无新事,类似的事情发生过不止一次。

自1960年至1963年,美国以私人住宅为抵押的债务增加了40%,从200亿美元增加到280亿美元。在1960年至1963年,给予消费者耐用消费品的信用达到所购买的全部消费品的88%。自1940年到1950年则是69%。所有这些借款显然提前透支了消费者的收入,降低了消费者未来的消费能力。为了维持商品的畅销,只能给予消费者更多的贷款,把偿还向后推迟。

后面发生的事情,就是20世纪70年代困扰西方国家十余年的滞涨。信用消费崩溃以后,经济迟迟不能复苏。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双高,整个社会饱受折磨。

还有更早的例子。

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信用消费盛极一时,几乎什么东西都可以分期付款。根据比较保守的估计,1927年时用分期付款方法售出的汽车大约占60%,1925年时分期付款的零售商品总额共为四十八亿七千五百万美元。以后各年中,这些数字都继续有所增加。到二十年代末,不论奢侈品或必需品,都可以赊购,所有货物的15%都以分期付款的方法售出。整个社会进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时期。胡佛夸下海口:“我们美国即将在征服贫困的斗争中取得最后胜利,比历史上任何国家更伟大的胜利。不远的将来,在上帝的帮助下,贫困将在我国消失。”他允诺,每一个美国家庭都将有一套自己的住宅,一辆车,锅里有两只鸡。

后面就是1929年的大危机了。“一套房”、“一辆车”、“两只鸡”的幸福生活没有出现。许多美国人被迫住在破木板堆砌起来的临建里,靠捉来的野兔充饥。他们把临建和野兔戏称为“胡佛屋”和“胡佛猪”。胡佛本人也灰溜溜地离开了白宫。

历史剧总是换了演员以后反复上演,大危机是悲剧,滞涨期是喜剧,次贷危机就不知道是什么剧了。

如果不考虑资本内部的层级关系,那么信用消费崩溃是一种资本主义自我治疗。一部分资本家损失了资本,工人消费了产品,无法偿还贷款,债权关系强行解除。与商品卖不出去、烂在仓库里相比,信用危机是商品卖出去了,却收不回钱。不论卖不出去,还是卖出去了,总之钱是回不来的。工人购买商品的钱来自工资,总量总是小于应该由他们消费的产品的总价格。原先是买不起,现在是还不上。

如果考虑到资本内部的层级关系,就会发现这是一次大资本吞并小资本的过程。中小货币资本在投资银行的安排下借贷给穷人消费,最终穷人无法偿还。大资本提前获得利润,小资本支付了大资本的利润,获得不靠谱的债权。这时,金融界的手续费已经落袋为安,大资本的商品已经销售出去,他们利润已经实现了。只有小资本拿着借条,欲哭无泪。

更重要的是,受损失的不仅仅是中小资本家。与中小资本家相比,大量工人也损失惨重。为了能在生命周期中不能劳动时期获得基本生活,或者应对重大开支(子女求学,本人就医),大批工人把一部分工资收入存储在银行或者购买保险、理财、基金等投资品。在信用崩溃之后,这部分存款和投资注定损失惨重。如果币值不变,必定有一部分存款从此蒸发,再也收不回来。如果货币贬值,那么虽然名义数量不变,但是购买力必然大打折扣,实际上还是损失了。

发生危机时,大小资本受到完全不同的待遇。虽然大资本往往是肇事者,但是出于各种考虑政府和金融机构往往会给予大资本更多的援助。次贷危机之中,在美国纳税人出钱拯救金融业时,华尔街的金融企业仍向员工发放近200亿美元的高额分红。相比之下,许多中小投资者彻底破产。他们手中的存款缩水,股票和地产暴跌,产业倒闭。许多人经过个人奋斗,陷入债务危机,不得不宣布破产,从一无所有转为极端贫困。

金融机构介入以前,农民不能偿还地主的债务,就要用自己的土地偿债。金融机构介入信贷消费以后,债权人和债务人可能都是受损者。小资本的借出的货币资本很大一部份注定回不来。信贷消费者负债累累,是穷在债里的人。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输家。赢家是安排组织这种借贷关系,销售产品,提前落袋为安的大资本。一部分小资本被大资本吞并。如果债务人拍卖抵押物,这些大资本还能以地板价廉价收购这些财物。相反那些倒霉的小资本提供了现金,现在拿着不靠谱的借据,根本没有现金购买这些本应属于自己的财物。资本量越小,损失越惨重。小资本受损失的原则,在信用消费导致的危机中再次体现。

信贷危机时,债务被强行解除。存钱的人为借钱消费的人买单。当然,借钱消费的人已经破产,甚至已经跳楼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纸牌大厦》第二编在劫难逃 第四章“卖不掉”与“还不上”(躲不开的金融危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