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财务自由之路

今天是跟《蚂蚁私塾》学习的第一天,读的第一本书叫《异类》,书的副标题是: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

太多对成功人士进行解读的书了,蔡叔推荐的这一本又有什么不一样?

于是蚂蚁私塾的这第一节课,我听了4遍。要知道我是一个在时间上近乎“吝啬”的人,女朋友找我聊天,我都只能说:“等等,让我读完这30分钟书”先。


第一节课主要有三点内容:

1、马太效应

2、年龄分组

3、优势积累


其实,三点内容的本质是一样的:一个不起眼的有领先优势的启动因子,会滚雪球般最后造就完全不同的结局。

最简单的一个概括词,大概就是“复利”吧。“事件A造成了事件B,事件B又反过来促进A,如此无限循环。”

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符合“复利”或者“优势积累”的事情?我问了一下自己。


1、找到一个正确的爱人。原谅我用这么理性的词——“正确”。

但是爱人是相守一辈子的,你的代价可是“一辈子”啊!如果对方是一个爱学习爱琢磨的人,那么你的视野也一定会得到正面的反馈;而如果对方是一个爱抱怨的人,久而久之,你很难说自己不会成为一个“怨妇”或者“怨夫”。


2、稍微主动积极一点的工作态度。

你不需要每天都做什么大事,但需要你在完成每一个小任务时,都多看一遍,多改一下。

有这个感悟,主要是因为我在进修学习期间,身边有着水平参差不齐的同学。其中有2个特别出众,而另外9个水平一般。我不由自主地开始琢磨她们之间的不同点,后来我发现,大部分人对待一个任务的想法是:工作嘛,做得再好也不见得涨工资(大机构的弊端之一),应付一下就好,何必把自己搞得那么累?

而出众的这两个同学就不一样。

A同学在讲课之前还会自我演习几番,而其他人根本没想过这个。因为讲得怎样,评分老师也不会说什么(没有及时反馈),所以也不会想着把课讲得多好。但是A在演习的过程中,就无形地加深了自己对知识的印象。B同学的不同之处,在于评分老师老师只要求有四、五份参考文献来证明观点就可以,而B同学始终要求自己找到更可靠的文献,而且文献数量都在6份以上。

后来,平时多做的一点点,让她们与其他人的区别越来越大。


3、早起半小时用来读书学习。

对于四线城市过来进修的我,跟一帮全国临床药学学得最牛逼的人在一起,那种压力简直是无法言表。刚来的三个月,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才能够完成她们的日常工作任务(只是日常的)。上到临床上对着临床医生,发现自己有些药学方面的知识还不如一些老医生,愧恨不已。但是后来有一段时间每天早起半小时来学习,逐渐能够在医生面前插得上话了。虽然进步有限,但是起码也是可以看得见的。

听完蔡叔的课之后,我便去读这本书,读完第一章还不满足,一不小心又多读了一章。读完之后,心中感慨万千!

这本书是要让人绝望的啊!


但这真是一本好书,它说的真的是“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那些说靠个人奋斗就能成功的书籍,实在太扯淡了,缺乏样本分析,经不起推敲。

想一下你们身边的例子吧?有多少拼死拼活的人,最终只不过是过着温饱线上的生活。我的家乡,有一位药房的小领导,人超级好,做人大气开朗,此外,更是个劳模。五十岁的人,上班比我们这些年轻的早多了,本来是管理岗位不需要调剂捡药的她,常常过去加班加点。

还有广州这边一个教授,一年才回一次家。人也超级善良低调。

能做到这样份上的,我这辈子是没见几个。论智力,论十万个小时,我觉得太多的人,在她们面前都可以忽略不计了。然而她们也不过是小领导而已。

并不是说职位很重要,但她们在这样的平台,能发挥的作用是很有限的。

《异类》中说到,足球赛的冠军队,多是年初出生的球员;电脑界的超级富豪,例如比尔盖茨、乔布斯等等,都是1955年左右出生的人。想到我国,也有老师说过,中国目前的超级富豪也主要集中在20世纪70年代;新东方最出名的老师,都来自一张麻将桌……

说明个人努力、天赋真的没有我们想的那么重要。


此刻,我绝望了。与“SUCCESS”相关的出生环境、成长环境、教育环境、生活环境、圈子……我TMD一个都不搭边,唯一就寄托在“个人努力”上了。

现在它竟然要摧毁我唯一的一个支撑点。

来回踱步,忐忑不安!哪里是我的出路?

However,幸亏“教育环境”可以通过读书改变,“生活环境和“圈子”可以通过“物理靠近”改变。然而,每一个选择,都是对现有状况的部分放弃,我真的要这样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财务自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