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和你一起雕刻时光-------《再见,萤火虫小巷》书评

我想和你一起雕刻时光-------《再见,萤火虫小巷》书评_第1张图片

    一口气读完了克里斯汀·汉娜的《再见,萤火虫小巷》,掩卷回味,更加感叹其讲述方式和架构,以及从中引发的个人思考,这确实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如果你有耐心看完一个长故事,那么它将带给你不错的体验。

    这个故事以凯蒂的死和好友家人对她的怀念拉开帷幕,以三代人的成长历程和对爱的追求、逃避和再次找寻、最终获得自我救赎画上圆满的句点。这本书可以算得上是美国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历史缩影,嬉皮士、反战、性自由、大麻、摇滚······每一代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精彩和时代烙印,从书中人物的生活经历和细枝末节可以更加深刻了解美国社会和美国人的特点和性格。

    这里只分开梳理三个女人的故事—多萝西、塔莉、玛拉,从她们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中,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感触最深的东西吧。

   多萝西

    她是塔莉的妈妈,却两度抛弃她,塔莉对她的印象只停留在抽大麻和酗酒。作者直到后半部分才揭开她神秘的面纱,这个在读者印象中不堪、失职、甚至说可恶也不为过的瘾君子,原来并不是天性如此。她们全家是乌克兰移民,可能是为了更好生存和融入美国社会,所以她的家庭教育环境就是要求孩子们优秀、沉默、听话,噩梦始于她15岁之后,亲生父亲的不定期侵犯和母亲的装聋作哑让多萝西日渐消沉、枯萎,而当她终于无法忍受选择诉说的时候,成人世界宁可相信她是精神出了问题,家长为了体面只好送她到精神病院。当读到她因为拼命抗争,力图证明自己说的是实情,并非精神出了问题,却被强制注射镇定剂,接受电击治疗的时候,我不禁在想:当环境变得疯狂,当所有人都被一种理念洗脑的情况下,你该如何清醒生活下去?又该如何确保自己是一直清醒着的?多萝西为了不再承受电击疗法的折磨,选择了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表现出成人世界想要的乖巧和“正常”,一年后终于离开精神病院返回家中。可是家并不是避难所,而是另一个不太能够忍受的火坑罢了。作为未成年人,她逃不开生父的纠缠折磨和周围环境的伤害,和雷夫的爱情治愈着过去的伤痛,却因为产后抑郁的折磨让雷夫因为施虐罪锒铛入狱,多萝西自己则再次被生父送进精神病院两年。两年后她已经被医院的药物治疗折磨得患上药物依赖,而辗转一年多寻找雷夫的过程中又染上了大麻。毒品就是这样,每个人在第一次尝试的时候都不认为自己会上瘾。人的一生中有的东西是绝对不可以碰的,毒品便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雷夫死在了越南战争中,这大概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从此多萝西不见了,世上多了一个自称白云的瘾君子。

塔莉

    塔莉的人生大概可以分为两部分,有凯蒂参与的和没有凯蒂参与的。因为有多萝西这样的妈妈,塔莉一直都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配被爱。自从14岁和凯蒂成为好朋友之后,她们一起渡过人生非常重要和宝贵的时光。原生家庭的影响不可小觑,凯蒂是在幸福美满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她性情温和,喜欢笑,她是一个很好的粘合剂,在自己人生的规划上也是满足于成为一个好妻子好妈妈。塔莉则相信没有什么是靠得住的,什么都抓不住,唯有事业和金钱是实实在在可以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所以,她拼命工作,享受努力工作的过程,以及伴随而来的声望、名誉和地位。

    她一路走来,掩藏自己的脆弱和对爱的渴望,对自己想要的拼命争取,17岁可以为了电视台的实习机会,坚持不懈给负责人写一百多封信,所以不难想象这30年来塔莉是牺牲了什么成为家喻户晓的脱口秀女主播。而她一路身披铠甲过关斩将的时候,将自己的软弱部分留给了凯蒂。虽然外表看起来,凯蒂是更柔弱更被动的那方,可实际情况是于凯蒂而言,没有了塔莉,她还有自己幸福的家庭和父母兄弟,于塔莉而言,凯蒂是她和这个温暖世界的连接,她唯一的朋友和亲人,她的精神支撑。这些是塔莉在凯蒂因病去世之后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的,事实证明,凯蒂去世之后,塔莉的生活和精神状况越来越糟,最终在四年之后选择了放弃自己的生命。

    每次读到描述凯蒂和塔莉的青春时光的片段,我都能想起我的好朋友。我们一起经历了小女生互相写纸条的甜蜜时光,也有生气争吵的回忆;有只属于对方的称呼,也有无数个一起淘磁带听周董经典曲目的时刻;我们知道并记得对方的小秘密和习惯,那种默契不需要语言也不惧怕时间和距离的间断,可以随时开口倾诉而不担心对方不了解背景,也不害怕将伤口和无助袒露带来的窘迫,因为彼此清楚知道对方是无可取代的安心的存在。感谢时光,感谢你,亲爱的涯子。

玛拉

    16岁丧母的女孩子,还是处在叛逆期,很艰难的一个过程。一边内疚于妈妈生病之前自己对她的恶语相向,一边又倔强地羞于表达出来。对爸爸的期待无法耐心表达出来,只会选择用生硬而笨拙的姿态来表达和发泄。少年时代遭遇了打击或者是窥见生活残酷的一角,便深信整个世界都是黑暗的,于是便双手抱胸冷眼看周遭,见不得一点点粉饰太平,讨厌成人的所有“虚伪”,毫不留情戳穿自以为的假象,坚决拒绝按照成人的期待来走每一步路。玛拉是叛逆少年的代表,起初她的叛逆隐藏在温顺的表象下,悄悄自残,而后在遇见了同样的叛逆少年帕克斯顿,他伸手将她拽入黑暗浑浑噩噩的生活中,唆使她和爸爸以及塔莉断绝了联系。一个华盛顿大学的新生就那么轻易放弃了学习的机会,辍学打工来维系两个人的生活,也许年轻女孩子都曾经被落拓的游吟诗人或者穷困的摇滚歌手吸引吧?

    叛逆期的存在是很合理的,从情感上难以抛却小孩子那种对于纯粹的不问缘由的爱的需求;从理智上却又清楚知道很多路只能一个人走,自己需要独立面对这个世界,所以叛逆期的孩子常常表现得愤怒,那是对自己无能为力和对真相的无助的反映。年少的时候以为这个世界非黑即白,简单纯粹;长大之后才发现原来不是这样,黑白之间有很多不同色度的灰色地带,很多事情是纷繁复杂难以一下子理清楚的,难怪“中年心事浓如酒”。年少的时候将人分为好人和坏人,看电视的时候总是急于找出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长大之后才发现人是太复杂的生物,分多少类都不能穷尽,还不如分为对自己好的人和对自己不好的人,对自己好的便加倍回报,对自己不好的那就远离,过好自己的生活便是。


我想和你一起雕刻时光-------《再见,萤火虫小巷》书评_第2张图片

    时间冷酷,裹挟着我们一刻不停地向前;可它也是温暖的,镌刻下很多美好的回忆,提醒着我们什么才是最宝贵的东西。塔莉的生命垂危,使得多萝西终于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女儿,重新鼓足勇气做一个真正的母亲,她最终得到了女儿的原谅和爱,完成了自我的救赎;玛拉在塔莉的病床前内疚忏悔,因为自己的爆料使得塔莉终于失去活下去的勇气和耐心,她也终于看清楚一直以来自己的叛逆是多么的可笑,重新找回了自己,失去母亲的痛苦转化成了更加绵长和细腻的好好生活下去的力量;塔莉在昏迷的大片时间里听到感受到这么多人对她的爱,也无数次和自己的好友凯蒂对话,她终于看清楚了自己并不是孤独一人,也明白了生命和时间的珍贵,最终醒来并稳步康复着。

    我想我在这些故事里面最大的感触就是: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我们走什么样的路,做什么重大的选择,绝大部分的原因应该是自己想要这样或者说觉得应该这样,因为生命是自己的,我们要对自己负责。不能因为受到伤害而选择堕落,这是很可笑的借口;也不能单单因为某个人或者某些人的期待去左右自己的选择,因为那些难以支撑你走过漫漫长路;不要轻易去羡慕别人的幸福而反观自己的诸多不幸,因为那是片面的······

    最近对于一些事情有一些感触,刚好看到这个故事更添豁然开朗之意。一个好朋友劝我要早做打算,如果打算回学校就今年秋天开始准备;如果不回,自己的路怎么走也要好好计划了,毕竟不打算在这里定居,也没个对象······我深知她是好意,可是那一刻我觉得身边的人有些陌生。这一路走来,她并非不知我是为什么一步步走到这里的,何况毕业到现在不过3个多月,怎么听起来就好像过了半生?确实是很多同学已经结婚生子,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过着重复的生活。大部分人的焦虑来自哪里呢?我想大概是要和大多数人一样吧,该有工作的时候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该结婚的时候就和一个合适的对象结婚生子。这种寻求群体认同的行为和心理倾向,大概是为了消除内心的不安全感和对自己平庸生活的拯救吧,这样可以告诉自己:没关系,我和大部分人一样。

    我从来没有强烈抵制过按部就班的生活,也不想吹捧独身主义,只是请允许我有自己的时间表,请相信我对于自己的生活有把控的能力。这一条只能通过一次的河流,哪个人不是摸着石头过河呢?运气好的,直直穿过去;运气不太好的,可能会被石子割破脚;更差一些的可能会狼狈跌倒甚至溺水。但是,无论怎样都没有关系,掌握好自己的节奏和方向,我们终将抵达彼岸,这其中,爱和勇气是指引我们前进的明灯。

   为每一位读到这本书的朋友祝福,愿你们找到属于自己内心的宁静和归途。


我想和你一起雕刻时光-------《再见,萤火虫小巷》书评_第3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想和你一起雕刻时光-------《再见,萤火虫小巷》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