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何许人也?秦始皇嬴政长子,大秦帝国唯一的合法继承人,广施仁政的秦二世,开创一代盛世的伟大君王……或许这才是历史应有的样子。造化弄人,历史却是另一番样子,扶苏死,胡亥登基。最终印证:亡秦者胡也的谶语。
小马哥每每读完这一段历史,内心总是一阵惆怅,设想若扶苏不自杀,顺利登基,大秦帝国是否换了另一方天地?真的可按始皇期待的那样源远流长?本文将从几个角度分享一点个人想法,与大家共论若扶苏即位,秦国能否得以延长。
外部环境
六国暗流
公元前221年,齐国不战而降。标志着秦国灭六国正式完成,同时标志着为期10年的灭国战争终结,秦帝国正式建立。秦王嬴政认为一统华夏,功过三皇,威盖五帝,故更号始皇帝。寄托了无尽希冀:自己建立的秦国能够二世、三世至万世亘古不绝。老秦人一片欣欣向荣,六国惧怕始皇威严,表面看似一片顺服。朝野上下焕然一新。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为什么小马哥要说表面,进而引出两个问题,秦兼并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背后发生的种种变化,若扶苏为皇,能否承受?
先说说直观方面,最直接的影响肯定是人口。商鞅变法之后,秦以战为荣,少壮都以战场杀敌为荣,秦换来了虎狼之师的“恶名”。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连年的战争,必然带来的就是人口的锐减。另一方面,秦兼并楚国后,发动陇西、关中、巴蜀等地的老秦人,集体迁往南方,尤其是福建沿海一带。留在本土的老秦人,大约只占可战力的20%左右,且有大量的妇幼老弱。反观六国,战争结束后,六国战俘30余万人被派去修筑长城,阿房宫,虽说受徭役,但始终是个威胁(说到战俘威胁,小马哥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个人,白起。为什么说白起呢?长平之战后,赵国40余万大军投降秦国,秦国当时可用兵力大约在50万左右。白起展示了超强的政治眼光,铁腕政策和血腥镇压,把40万赵军集体坑杀,铲平了秦国发展的潜在威胁)。其二,六国王公贵族及百姓仍然未迁领土,通俗的来讲,咸阳的周边,有75%是六国臣民,而六国臣民总人数,10倍与混居的老秦人人数。这是一个问题,人数如此之多,该如何安置?如何进行有效管辖?秦始皇任内,小马哥之见,没有推出任何决定性改革。秦始皇方面只单纯依靠重徭役压迫,带来的结果就是越狱,流窜,为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安定因素。面对10倍与本国老人的异族,若一旦出现动荡,该如何平息?以我之间,扶苏不足以担大任,辅政蒙氏也不行,没有杀伐决断的果敢。
说这个问题的时候,小马哥认为,秦并六国严重损害最严重的就是王公贵族,老氏族的利益。春秋战国时期,实行诸侯分封制,王公贵族得到分封后,将永世生活在封地,在这一区域内能够达到完全自治,归为一句话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秦国的兼并战争,完全损害了这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他们是复辟的忠实拥护者。毕竟是见不得人的勾当,但又想达到自己的目的,该如何是好?他们选中了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两种形式:1、暗杀。2、舆论导向。
先来说说刺杀,荆轲刺秦已不用多讲,在这里小马哥列举两个不同案例进行论证:(1)张良派遣刺客在博浪沙以飞锤刺杀始皇帝,未果。这里的张良就是西汉开国三公之一的张良。(2)刺客在咸阳城内刺杀始皇,因身边保镖武功高强,未果。由此可见,六国刺杀水平却是一般。最后不得不派遣卢生,以术士身份接近始皇,利用精神层面,不断刺激始皇帝,未果。但却引出惊天案件,稍后就会说到。
下面就是舆论导向,通俗来讲就是流言蜚语。这个手段真是太厉害了,从古到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流言。小马哥曾笑谈:流言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这里举两个最著名的流言:(1)亡秦者胡也,据说正是因为这则流言,始皇派遣蒙恬北上驻守长城,耗费大量民力,物力修建万里长城,只是没想到,最后因为自己的小儿子胡亥,自毁长城。(2)今年祖龙死,这句谶语据史料记载,有一河伯,拦住秦朝外派使者去路,给他一块玉,说了这句话就消失了。始皇自称祖龙,使者把这句话回报后,马上派人辟谣,但防人之口甚于防川。不出一月,天下尽知。虽然有史料记载始皇听到这句话之后,哈哈大笑,显是不信。不过小马哥认为,天人感应的秦汉时期,不可能不信,而且还是深信,加剧了始皇帝求仙问道的决心。
心若磐石的始皇尚且如此,扶苏真能够抵得住这些压力吗?小马哥认为,不见得。理由在后文分析扶苏本人时,将会详细解释。
贾谊在《过秦论》中讲到一句话: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从秦孝公启用商鞅开始,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举国以商君书为纲,尊奉法家理论。秦始皇更是以商鞅为师,凡事必遵循商君。学过马克思主义哲学都知道,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商鞅的依法治国没有问题,但是是不是意味着所有论述都没有过时呢?曾经有无数人想完善商君理论,都被秦始皇视为政敌一一除掉了,其中就包括吕不韦。秦始皇如此尊奉商君书,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时移世易。商君针对老秦人,提出了土地可以买卖。但到了秦朝初年,六国复辟力量正是利用了这一漏洞,大量的占有土地,强买强抢,使得很多国人沦为佃农,只是一贯被压榨,被剥削。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剥削了农民的土地,无意识对秦国火上浇油。这种情况下就爆发了秦末也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贾谊《过秦论》中,对陈胜有一个描写: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于阡陌之中,率疲敝之足,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有人说这是不堪压迫的奋起反击,但是是谁的压迫?小马哥认为是六国魍魉的土地兼并逼迫,导致对政府的不满,在始皇崩后,不满情绪喷薄而出。爆发的理由是:吾闻二世公子也,不当立,当立乃公子扶苏。于是打着扶苏的旗号揭竿为旗。其时,扶苏早已自刎,但他们不知道。如果扶苏在世,该如何处置?以仁政感召,是否会收到奇效。面对前有农民起义,后有六国推波助澜,光是仁政怕是不足以平天下。我们来看扶苏,扶苏以仁德著称于世。未临君位,就提出建设性的减轻徭役,仁德治国的理念。从根本上来说,是没有错的。此举如果当时,一经推出,也的确能缓解顶端与底层的矛盾。但是不禁提问,安抚了底层群众,就真的可以坐稳天下吗?
再说说思想方面,战国,是一个思想家辈出的年代,大名鼎鼎的老子、孔子、鬼谷子、墨子、庄子……动荡时期,百家争鸣,可以说是为了生存。最终遵循法家思想的秦国一统六国,思想是无界的,但思想家一定是有国的。以儒家为代表的一批士子,大谈仁政,满口礼义廉耻,实则为复辟的精神蛀虫。始皇帝任用儒家学士出任官职,是委以重任的,但儒家以学说倒逼政治,过于积极的表现入世精神,与其弘扬的中庸完全相悖。面对强势的始皇帝,唯做鼠窜状,背地里高一些鸡鸣狗盗之事,煽动六国复辟。这件事也成为坑儒的主因,也成为扶苏被发配九原,远离中央权力中心的导火索。
内部因素
始皇之过
秦始皇对秦国的覆灭,同样存在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认为,最主要的一点,受母亲赵姬的影响,至死不立皇后。导致后宫异常混乱,人人都可为后,但人人都不是后。据史书记载,灭六国后,将六国的后宫,全部待到咸阳,后宫人数达到万余。千军万马只为一个席位,完全可以想象到竞争有多激烈。这里就衍生出一个问题,后宫佳丽万余人,且战国末期,民风较为开放,始皇完全可以整日寻欢作乐。可他毕竟是秦始皇,但这样骄奢淫逸的生活,对日后即位的胡亥,提供了广阔的游戏平台。言归正传,后宫无主,自然太子的事情也就被搁置下来。这也为后来,扶苏的自刎,提供了必要条件。秦始皇没有任何一次公开明确表态,要立扶苏为太子。扶苏只是像一个粉丝一样,追寻着自己父亲的影子,而秦始皇的世界里,扶苏的戏份并不是很多。
嬴政是谁?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在工作中,锻炼了他超乎常人的意志,深谙权谋的掌控力,敏锐准确的洞察力,以法为基的判断力,他是一个铁人,少了很多温度的铁人。正是这个铁人,对自己的未来,可以说对自己的寿数和身体,充满了信心。想如掌握世间万物一般,掌握时空。这种近乎疯魔的自信,恰恰表现出了他对于死亡的恐惧和对权力的眷恋。对死亡的恐惧,所以招来一大批术士求仙问药,派徐福带领五千童男童女出海求仙丹;第五次巡游时,派遣蒙毅遍访名山圣水,求仙问药,以至于沙丘病故,给赵高留下了可乘之机。对权力的贪恋,所以摔死同母异父的兄弟,不立皇后,不立太子,身边近臣无一元老士卒,对臣子也达到了完全操控,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才会面对死亡时,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就是这么一个人,在王贲弥留之际,留下了三条定国之计:1.立太子。2.防李斯,任李信。3.攘外必先安内。却无一采纳,我们可以把原因归结于时间不够,但更多的是他近乎变态的自信与信自。
第三,我认为嬴政过于强势。秦始皇被誉为千古一帝,面对这样的君王,于臣于民来说,是绝好的依靠。但近乎疯狂的强势,势必带来徭役繁重,人人自危,臣子噤声。这也为日后对秦始皇的评价,奠定了主基调,他是一个暴君。这一点,我认同一半,他的所有杀戮,都是建立在维护中央集权统治的目的之下,但过于严酷。秦始皇以法治国,制定了非常严苛的整套法律体系和处罚条例,乱世中的确可以促进国家的发展,实力的增强。但在大一统的情况之下,必然导致社会不安定因素滋生。而且对于未来的继承人来说,父亲过于强势,势必造成子不如父。这一条有充分的史实可以论证,他二十余皇子,在历史记载中并不多,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扶苏和胡亥。胡亥毋庸多说,扶苏也只是在坑儒的时候,提出了谏言,然后就被发配边疆了。异常强势君王身边的谋士,将士,势必要以非常之法以御之。对于扶苏来说,我认为他是没有能力达到真正操控这一班子的。如果扶苏明白斡旋二字,也不至于被发配九原。
组织架构
秦灭六国后,推行郡县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时期。推行三公九卿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权力中枢。我将从几个方面分析为什么,扶苏玩不转这一套领导班子。
皇亲氏族
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秦始皇时期,没有任何皇室进入权力中枢,但是并不能说明对扶苏不能产生影响。归结秦朝覆灭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个是内因,一个是外因。从秦孝公前,一直到始皇灭六国的这段时间里,秦国的皇亲氏族,可谓是秦国的建国基石。他们同仇敌忾,为了秦国大出天下而努力。秦灭六国之后,因为没有外界的忧患,危机意识渐失,腐朽从内部滋生,最终导致灭亡。故而有云,灭秦者,秦也。面对这种情况,皇亲贵族一定难辞其咎。
国戚
代表人物:李斯。李斯和秦始皇家族,达到了绝对联姻。李斯的儿女,全部与秦始皇的儿女缔结姻缘。我认为,这是秦始皇和李斯互为依赖的结果。始皇时期,李斯贵为丞相,位极人臣。对秦国扫六合立下了不世之功。也推出了一系列利于帝国稳定的大政方针。深的始皇帝信任,是一位不世之才。正是这样一个备受信任的大才之人,在沙丘依然背弃理想,背弃道德,投入以胡亥,赵高为首的篡权阵营。我认为这件事,是可以预料的。最直接的论证就是厕鼠和仓鼠之说。李斯在楚国时,是一个掌管粮仓的小吏。有一天他检查仓库的时候,发现仓鼠硕大无比,在粮食堆中享用美食。他又看见了厕鼠,在厕所中惶惶不可终日。这就是著名的仓鼠哲学,正式他提出的这条哲学逻辑,成为他最终的选择与归宿。秦始皇崩于沙丘后,赵高三番五次的寻找李斯的突破口,以六次思想进攻李斯,最终李斯为保位,与赵高同流合污。其根本是因为,他和扶苏的关系并不是很紧密,扶苏上台后,相位必然不保。
元老
元老阶层,在小马哥心中,只有两家。这两家也完全可以被称作是大秦帝国的基石、擎天柱。第一个就是蒙氏,历经蒙骜,蒙武,蒙恬、蒙毅三代。蒙氏可以说是秦始皇最为信任的一大家族。嬴政曾经派扶苏北上师从蒙武,这就完全可以看出对其信任。另一个就是王氏,代表人物王翦,王贲父子。两家同样是世家,同样深的信任。但王氏比蒙氏更具战略眼光与政治头脑,这一点嬴政非常清楚。换句话说,蒙氏适合守成,王氏更应开拓。另一方面,王氏是谏臣,而蒙氏只是忠臣。两家原则性都非常强,只是王氏的原则架构在自己良知之中,并巧用斡旋之力,达到巩固国家政权的目的。而蒙氏的原则,虽始皇的原则变化而变化,简单来说,我看不惯你,但是我不说。等你问我是不是错了的时候,我告诉你,你的确是错了。嬴政称王翦为王师,由此更加明显的可以看出。王翦、王贲父子死后,满朝文武的确无人敢谏,可以说是为适应秦始皇而不断改变自己的底线,虽然其中原因不乏秦始皇晚年的做派令人恐怖,但最多还是元老明哲保身所致。我们不妨在这里设想,如果当日蒙恬率30万长城军,打着以勤王的名号,面圣以讨说法,扶苏必会合法继位。但蒙恬并未举兵起势,也就应了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我们不妨进一步设想,扶苏登基后,必然对蒙氏委以重任,但蒙氏真能如所料般担当重任吗?我承认蒙氏的能力与实力,但仍持否定答案,其一,蒙氏过于公正。过犹不及,如果过于公正,只有非黑即白的两种方向:政治清白和派系之争更加严重。如果政治清白,必然面对的就是功高盖主,扶苏是否有秦孝公的气度,我不得而知,但是必然会产生流言,六国复辟力量,一定会在民间广泛传播蒙氏想取代嬴氏的说法。这并不是空穴来风,纵观整个战国时期,小马哥举几个人名就可以明白:吴起,管仲,廉颇,李牧。派系之争属嬴政历史遗留问题,如何安置前朝重臣,妥善处置二者之间的关系,稍有不慎必然导致动荡。
内臣
内臣这个问题困扰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几千年,也不断的有君王制定一系列的政治法令,以避免宦官专权,内臣乱政现象。这里我只说一个人,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人,赵高,这家伙绝对算得上丑媳妇熬成婆的典型。赵高有四宝:法律,小篆,驾车,察言观色、逢迎献媚。而他最擅长的这四点,正好是他的领导最喜欢的,首先秦始皇极度遵循商法;其次统一六国后统一文字,欲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小篆;第三,嬴政外出几率极高,所以一手好的驾驶水平,会赢得领导的好感;第四对于一个工作狂来说,有一个比自己还了解自己的贴身助理,并且非常殷勤,是领导都喜欢这样的。以上四条,决定了赵高的市场,也决定了他的高度。几十年如一日的侍奉,换来了秦始皇的绝对信任,委以其中车府令的官职,并掌管玉玺。赵高犯错之后,嬴政命蒙毅主审案件,蒙毅判决死刑,但随之换来秦始皇的赦免。并且在不久之后,就任命其为胡亥的老师(什么是中车府令,就是秦始皇的车队队长)。这样一宗宗无原则的偏袒,最终还是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在沙丘病故前,是下了一道诏书的,其内容是诏扶苏主持丧葬仪式,潜台词就是扶苏继皇帝位,但是很不幸的是,诏书还未发出,始皇就已经病故。此时赵高的选择是烧掉诏书,并密谋胡亥、李斯,发了一道假诏,更改了历史原本的进程。之后赐死扶苏、杀始皇公子、公主,肃清大臣:李斯、冯劫、冯去疾,上演指鹿为马闹剧,毒害扶苏,从一定程度上看,他的确加速了秦帝国的灭亡。如果当时诏书已经发出,扶苏顺利登基,赵高该何去何从?根据历史对于扶苏的评价来说,小马哥猜测,扶苏可能会念及旧情,保留赵高职位,或将其妥善安置。其实赵高是整个事件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环,但正是因为这一环的疏忽,最终导致历史进程的篡改。
扶苏本人
以上分别从秦国内外部进行分析,为什么说扶苏当位,也不会阻止秦帝国的覆灭,甚至可以说,会更加令人惋惜。这一部分,小马哥将从扶苏本人来讲讲,为什么说扶苏不足以委以重任。
性格缺点
扶苏性格软弱,历史中有明确记载,作为几千年后的我们都可得知,身为其父亲的嬴政,不可能不知道这一情况。知子莫如父,如果说嬴政不了解扶苏,为什么要把他送去师从蒙武?正是因为发现了他性子里面存在懦弱的一面,在长城军团锻炼多年后,这一性格弱点有所改善。以《史记·赵高列传》为证,赵高曰:扶苏,刚毅而勇武,信任而奋士。这是赵高对于扶苏的评价,但是回顾当时的环境,这是在沙丘后,赵高为了说服李斯变节,其中的一句话。有一种说法叫做捧杀,也就是现在俗称的喂毒奶。赵高的这一口奶,看似夸赞扶苏刚毅勇武,实则暴露了自己的目的,若真的那般刚毅勇武,他们真的敢篡权吗?以赵高对于秦始皇的了解,我认为赵高一定从秦始皇方面得到了一些秦始皇对于扶苏的评价。
愚蠢
仍然是这句话:扶苏,刚毅而勇武。这几个字透露出来一个信息,赵高完全看不上扶苏的政治敏感度,换句话说,赵高觉得扶苏没有脑子。他这几个字的评价,也恰巧是扶苏在长城军团的耳读目染中,熏染的习气。战场上可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一个做事的好手,但政治方面,公开斥驳秦始皇的命令,若一般君王,这事或许还不至于发配,但他面对的是嬴政。以螳臂当车的勇气,阻止政令的下达,完全看不清国家发展趋势。方士及复辟力量,勾结起来已经对统治产生了威胁,秦始皇用最小的代价换取了胜利,扶苏看不出来,只是一味弘扬仁德治国理念,何其蠢矣!如此愚蠢,真当治国,如何治乱?从这一点看,小马哥认为,扶苏是治世之圣君,乱世完全暴露了自己的弱点。
扶苏的愚蠢不止于此,赵高赐死扶苏时,定了四条罪名,分别是:为人不孝,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上书直言诽谤。面对这样四条子虚乌有的罪名,扶苏竟然全部接受,并无任何异议。这里引用一段描写扶苏收到诏书后的表现,就可以得出结论:“使者至,发书。扶苏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止扶苏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之其非诈?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为人仁,谓蒙恬曰: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即以属吏,系於阳周。”我简单翻译一下,扶苏见到诏书后,就哭了。进了屋内,当即准备自杀。蒙恬说,皇帝在外巡游,还没有立太子,并且对我们非常信任,委以重任,万一这诏书是假的呢?使者催着赶紧自裁,扶苏说父让儿死,儿不得不死,然后就自杀了,将其性格弱点表现的淋漓尽致。
弱点如此明显的人,就算是真正成为皇帝,怎么有能力处置内忧外患的秦国,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扶苏倘若继位,一定会延长秦朝时间,但并不会很长。
世间两个词最痛心,本应该和差一点,而且永远不会留给你弥补的机会。还是让扶苏留在人们的幻想中,静静地做着春秋大梦吧。
这篇文章,也算是对我2016年历史年的一个交代。全文95%是凭借记忆和理解,所撰写的。写完之后,突然发现这些书也并没有白看。这一点,我非常欣慰。回首这一年,这一年从明朝看到了三国,又到了先秦。每个年代每段历史,曾经都很鲜活。有人说,历史是有规律的。小马哥觉得,历史是各种不确定聚集在一起产生的规律,但诸多的不确定,皆为因果。因此,他是迷人的。其中又以秦朝为最,因为这一段是中国文化的源生。向灿烂的中华文化致敬。除却论文,我从未写过如此长之文章,其中必然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与小马哥共同完善,共同进步。俯首
小马哥
2017.1.22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