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自序中说,这是一部关于记忆的书,它的结构来自于对时间的感受。
的确,这就是一部关于记忆、关于时间的小说。而这记忆和时间都是碎片式的,如同一段又一段不同夜晚做的梦,被作者天马行空地串联在了一起,交错的时空形成了奇幻的美感。
回忆究竟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对于意气风发的成功者来说,回忆也许意味着一苦思甜、打拼奋斗;然而对于一个失败者来说,回忆也许意味着美好和甜蜜。
南门和孙荡,一个村庄一个城镇,贯通了孙光林已走过的所有生命时光。这两个地名拉锯般撕扯着孙光林的回忆,组成了他破碎的过去时光。
南门是一个充满痛苦、屈辱、孤独的所在,是孙光林不愿面对的甚至极力逃离的现实。那里有曾将他送走又回归的家庭。有恶棍无赖、地痞流氓一般的父亲,有软弱隐忍的母亲,有曾经抱着幻想,然而最终却只能接受平庸生活的哥哥孙光平,也有将美好时光停留在河中的弟弟孙光明,还有那忍辱负重的祖父孙有元。然而这个有着孙光林所有家庭成员的家,却没有给他带来一丝的幸福和温暖。有的只是满嘴的苦涩,不愿提起的回忆,和极力想要逃离的欲望。
孙荡则是孙光林理想中的梦幻世界。那里有像父亲一样疼爱着他的王立强,像母亲一样信任着他的李秀英,有与他恩怨分合的小伙伴。他在命运中所咀嚼出来的所有幸福与满足都来自于这五年中所得到的不多的关爱。这五年时光足以构成他生命的全部。
“当人们无法选择自己的未来时,就会珍惜自己选择过去的权利。回忆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可以重新选择,可以将那些毫无关联的往事重新组合起来,从而获得了全新的过去,而且还可以不断地更换自己的组合,以求获得不一样的经历。当一个人独自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在日落时让嘴角露出一丝微笑,他孤独的形象似乎值得同情,然而谁又能体会到他此刻的美妙旅程?他正坐在回忆的马车里,他的生活重新开始了,而且这一次的生活是他自己精心挑选的。”
作者如是说。
但阅读的过程中,我更多的是体会到生活的不易、艰辛和令人心碎、甚至窒息的往事,难道这就是作者所谓的甜蜜的重组?不,我不同意。
我从书中看到的是,通过一次次对过去的惶恐的回忆,都提醒着我们今日生活的可贵,提醒着我们对今日生活的珍惜。如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的不幸遭遇在提醒着我们,作为一个健全的人活在这世上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
余华因这部小说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而我阅读这部小说并不是因为这个。而是由作者的作品指引,一路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读到了《在细雨中呼喊》。
之前曾用听书听了一遍,可是完全不得要领,也不明白作者为何写这些,重新阅读时才发现这作品闪烁着哲思的光彩。小说里包含的内容太丰富,亲情、友情、也许还有含糊的爱情,在这里都有着别样的面目,既熟悉又陌生,既绝望又充满希冀。
最触动心灵的是孙光林和苏宇之间的一段友情。孙光林十二岁回到南门之后,这个原本是至亲的家庭竟然选择排斥与孤立他,令他在长久的孤独之后陷入一段又一段梦呓般的回忆中。而在孙光林与家庭的对立日益明显时,苏宇正因为父亲的举动(和寡妇通奸)开始了对家庭的惊慌之中。
两个被孤独渗入骨血的敏感灵魂彼此慰籍和温暖,演绎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友情。这一段友情因孤独而来得更为深沉,更为纯粹,也更为值得珍惜。
“我在月光下看着苏宇,他没有立刻往下说,而是仰起了脸,我也抬起头来,我看到了斑斓的夜空,月亮正向一片云彩缓缓地飘去,我们宁静地看着月亮在幽深的空中飘浮,接近云彩时,那块黑暗的边缘闪闪发亮了,月亮进入了云彩。…… 月亮向另一片云彩靠近过去,再度钻入云层……我看到苏宇的脸一下子明亮起来,月光的再次来到让我看清了苏宇生动的微笑。苏宇的微笑和他羞怯的声音,在那个月光时隐时现的夜晚,给予了我长久的温暖。”
月亮与云彩的关系是如此密切,就如两个少年彼此吸引、理解、包容、倾诉、依恋、渴望的复杂友情。这段感情来自灵魂的最深处,源自深入骨血的孤独,这感情接近爱情又不同于爱情,它是这世间最为纯洁的友情。
除了天马行空的时间线索,梦幻般的记忆场景,小说中始终有直入心灵的孤独。这种孤独在喧嚣的世界中更显得深重而绵长。
孙光林是孤独的,他的父母、兄弟、朋友都是孤独的,所有人都在难言的孤独之中或沉沦或呐喊,但最终都淹没在毫无回音的连绵的细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