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鸡叫》的真实性

《半夜鸡叫》的真实性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是1973年开始上的小学,《半夜鸡叫》的故事不仅会背,而且还专门编成舞台剧表演。

教室内和学校外的大街上,到处是“打倒地富反坏右”“一定要斗私批修”等标语和大字报,时不时就集合队伍顺着街道喊口号游行,最后抓来几个地主在讲台上批斗。

上三年级时,我清楚地记得,一次讲台上一排站了四个地主,村里的老“贫管”让他们都低下头。那时的学校是“贫管”说了算,叫“贫下中农管理学校”。

老贫管姓石,在我们这个不到六百口人的小村,是个大姓,他的家就在学校对门。

最南头站着的是个老头,我不认识,只是大概能猜出是谁家的。看老头头低的不到位,老贫管让我上台,使劲按住他的脖子,让他的头更低一点。

老头脖子很硬,我按不下去反而弹得更高,他扭头狠狠地看了我一眼,我害怕极了,心慌的厉害,急忙下了讲台。

回来后跟奶奶说,奶奶叹几口气,说他们也没过几天好日子。就是因为地多,被划成了地主,其实人还是很好的。

以后的很多日子里,想起那双眼我就害怕。后来听说他死了,我也出外上学,慢慢就淡忘了。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去探讨它的真实性,没有什么意义。但偏偏这个故事就有原型,是真人但不是真事。

孟令骞经过调查发现,书的真正作者并非高玉宝,而是一个叫荒草的部队作家。荒草为了迎合当时政治斗争的需要,书中的人物地点等都是现实中的真人真事对号入座,只是“半夜鸡叫”的故事,是根据民间传说虚构的。

小学的时候,不仅知道“周扒皮”,还记得“恶霸地主”刘文彩。村里的地主们,不断被游街,有的因为偷玉米,有的因为偷棉花。事实上怎么回事,大家都清楚。

摘棉花的时候,都是穿着宽大的裤子,能往里塞几把棉花,就尽量塞。但必须注意别让人看出来。这样的活都干,但被发现的,却大多是地主家的婆娘。

几十年过去了,那些地主的后代们也都成了家,日子过得反而很殷实。他们大多有文化,看问题有自己独特的眼光,尤其改革开放后,他们却是先富起来的那一批。

看过去的故事,一定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公正地去分析,去评判。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殊背景,不深入到庐山中去,只能雾中看到一个虚幻的景。

你可能感兴趣的:(《半夜鸡叫》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