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筱珠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湘行散记》。
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真正理解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
——张兆和
沈从文和张兆和的结合颇有温暖浪漫传奇色彩。沈从文遇到张兆和时,已经是小有名气的年轻作家。1928年他被徐志摩推荐,为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接纳,成了一名教师。这个腼腆的年轻人上的第一节课,实在木讷的有趣。本来打算讲一节课的内容,他十分钟就匆忙结束,剩下大半节课成了让当事人窘迫的沉默。他转身在黑板上写“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台下的学生都笑了。后来胡适听说,不以为忤,说站了大半节课而不被学生赶下台,从中既可见出沈从文特出的地方。二十六岁的年轻人,写过一些小说,但是《边城》《长河》还没有出世,活泼俏皮的《从文自传》没有成书,只有一张小学文凭的他面对一群大学生,虽然长相清秀斯文,但能支持他在学生中不被喝倒彩的,更有可能是他纯朴善良的气质。
在他的学生中,有一位十八岁的少女,是苏州乐宜女子中学校长张冀牗的三小姐,公认的中国公学校花。她便是张兆和。后来沈从文笔下一些少女的形象,多少都能见出她的影子。
张家是望族,沈从文那时候除了崭露头角的才华,身无长物。但爱情让人难以捉摸,让人沉醉处,便是鼓动了这么一个来自湘西蛮夷之地的年轻人,用一封封炙热的情书去向心爱的人倾诉爱慕之意,相思之苦。“我的自卑,是觉得如一个奴隶蹲下用嘴亲近你的脚,也近于十分亵渎了你的美丽。”怎么能想象,当初那个在学生面前腼腆的张不开嘴的人,心中竟然有这般的近乎大胆疯狂的念头?又将这私密的浓情赤裸裸的向自己心中的“女神”表达!爱情给了他多大的勇气!不难想见在这份爱里,又承载了他多少灼烧的痛苦!
但是张兆和对沈从文的回应是冷淡的,他的信,她几乎从没回过。
“你看沈先生,一个老师,他给我写信,我现正念书,不是谈这事的时候”。不料校长说:这也好,他文章写得挺好,你们可以通通信嘛——这校长是胡适。沈从文汹涌又克制的热情终于超越了张兆和忍耐的极限,张兆和抱着一沓沈从文的情书,走进了校长胡适的办公室。对于这段校园里沸沸扬扬的单恋,胡适不会没有耳闻,但面对本应该被他关怀被他保护的学生,这次胡适却没有站在张兆和这边。没有世俗的成见,胡适不偏不倚地说“他顽固地爱着你”。张兆和失望,转而愤怒,回答“我顽固地不爱他!”
1932年沈从文的书信,一年间只存了八封信,且信里满是沮丧的情绪。在这一年二月底给王际真的信里说:“近来文章是简直也不必再写了的。寄来那本《虎雏》多坏!越写只是越坏,鬼知道,女人有多大能耐,因为痴痴的想一个女人,就会把自己变到这样愚蠢。”
在此之前,仅在给王际真的信里,已经流鼻血、哭泣、发誓好多回了。他爱上了自己的学生张兆和,而恰好,张兆和并未看上他。据说当年张将追求者按青蛙编号,而沈只排为癞蛤蟆十三号,但沈依然坚持给张写情书。“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沈从文,《雨后》
在情书里发誓、示弱、自杀、哭泣不止。不得不说,沈从文是一个幼稚且坚持的人。又或者,温柔而多情的情书,对于任何一个女人,都是一把直抵心扉的钥匙。幸福往往属于那个绝望了也不愿意放弃的人。
之后胡适写信劝沈从文,觉得可能沈从文用错了情,不能让一个小女子日后夸口,说她碎了沈从文的心。但正如胡适自己说的,沈从文依然“顽固”。在情书中写道:“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情意绵绵,跃然纸上。
1930年,沈从文离开上海,赴青岛大学任教。这对于除了写信别无其他手段的沈从文来讲,只是将收发地址更换罢了。但远离后丝毫没有褪减的热情,一封封依旧美丽动人的信,却在张兆和方面体会更深。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渐渐地,沈从文的顽固,开始慢慢地打动了张兆和的芳心,占了上风。
1933年暑假,张兆和从中国公学毕业,沈从文便从青岛来到苏州张家探访。
沈从文登门那天,张兆和正好去图书馆,二姐张允和见到进退两难的沈从文,被他黯然的神色打动,邀他进门坐坐,他却执意走了。
兆和回家后,允和便让她去旅馆请沈从文上家来玩。兆和见了沈从文,便将二姐的话原原本本背出来:“沈先生,我家兄弟姐妹很多,很好玩,你来玩。”两人竟想不出第二句话,便在一种尴尬而甜蜜的沉默中,一起来到张家。沈从文当时的心境,似乎没有见诸文字,但是不难想见,即便是文采如沈从文,也不能将这感情贴切地表达吧!
次日登门拜访,沈从文卖了一本书的版权,换成一大包英译精装本俄国小说做见面礼。不认识洋文的沈从文怎么买洋书?原来是过上海时他托巴金买的。沈从文希望张兆和向文学翻译方向发展,这份礼物暗含着鼓励。虽然这个愿望未能实现,但礼物中契科夫小说集后来辗转到汝龙手中,促成被誉为契科夫小说“最佳译本”的产生。
从那以后,沈从文和张兆和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张兆和对于沈从文,终于打开了心扉。一个人的“顽固”,终于败给另外一个“顽固”的人。1933年的一天,诞生了两封暗号般的电报—“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乡下人喝杯甜酒吧。”—“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就是这样的电报让美好姻缘终于有了结果。它们的作者分别是沈从文与张兆和。
沈从文、张兆和他们一生的婚姻和爱情,从整体来讲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故事。这是肯定的。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就是活脱脱一个屌丝逆袭故事,沈从文与张兆和,应该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家庭背景的人。因为沈从文是个野性十足的湘西人,而张兆和是个大家闺秀,是另外一种文化背景。张家的张兆和、张允和、张充和几个姐妹,文化修养相当高,一个是昆曲专家,一个是中国的书法文物专家,张兆和本人文化修养也相当高。
他们互相之间的思想倾向,对生活的看法,对文学的态度可能有不同的一面。但对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张兆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有时是决定性作用。没有张兆和,可以说就没有《湘行散记》,没有《边城》,包括《从文家书》等。
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胡适·江冬秀))/ 如此星辰如此月,与谁指点与谁看。(钱钟书·杨绛)/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张兆和)
沈从文,他的文采和《边城》相系。他追到了梦寐以求的才女张兆和,夫妻一辈子,却没有几人能明白两人间的爱情亲情。也许,本就不需要外人懂,一生过往如烟云,过了,留下来的点滴美好和传奇,足以让后世感慨,便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