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为杨阳/全球经济观察撰写,以前就看到过,印象很深,只是当时忘了保存,现在又看到了,转过来保存,也介绍给大家。
眼下,“博客”、“RSS”、“播客”这些被新兴互联网分子们津津乐道的时髦词汇均属于Web2.0的风潮。不论博客中国的方兴东,还是叫嚣“RSS通吃”的吕欣欣,甚至将传统电子地图界面游戏化的庞小伟,这些强调“分众传播的对等信息交互”的精英分子都打起了Web2.0的大旗。
或许你认为,如今的Web2.0不过在重复当年王志东、张朝阳们依靠免费互联网集聚人气、找钱然后再收费的商业道路。
8月,博客中国宣布获得约1000万美元的投资,而Feedsky的创办者吕欣欣则还在继续着自己的“沟通之旅”,向风险投资商们兜售自己的Web2.0理念。更传奇的故事来自新华社高级记者马晓霖——一位获得多项荣誉的战地记者和中东问题专家,去年年底突然扭头杀入Web2.0,成为北京凌云互动信息有限公司总裁,做起了搜索聚合论坛ChinaBBS.com,并在8个月内打造出论坛聚合第一门户,现在已赢得了风险投资的青睐。
当然,人们最关心的是Web2.0是一种产业升级抑或概念炒作?它真的能给互联网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变化抑或仅仅是一个说给风险投资商听的“美妙噱头”?
新标签
2004年11月,美国三番市举行了一场名为“web2.0 Conference”的大会。在这次会上,Blog(个人媒体)、RSS(个人内容的自动分发及订阅)、Podcasting(个人视频、音频的发布和订阅)、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个人社会网络服务)、WIKI(用户共同建设一个大百科全书)这些具体的应用终于找到了一个归属“Web2.0”。
在倡导者看来,Web2.0意味着一个新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即“全民织网”,依靠无数网民来搞定内容,再以P2P(个人对个人)为主要方式实现互动。它相对于Web1.0(传统的门户网站为代表)具有更好的交互性和粘性。但事实上,Web2.0并不是一个革命性的改变,而只是应用层面的东西。目前这个需求到底有多大可能并不是很乐观,而且可能并不会对门户网站带来明显的冲击。
而且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众多Web2.0概念下的应用已经开始融入门户网站。
尽管如此,Web2.0的概念仍然给新兴的网络创业者带来了无限希望,至少这是一个吸引风险投资商目光的“新标签”。
“建立一个小网站,达到每天1万的流量就能说明它有价值,就可以有收入。”265网站CEO蔡文胜告诉记者,“慢慢做大,形成规模就有可能拿到风险投资。”
可复制路线
没错,在创业者的眼中,这是一条可复制的路线。将个人网页改成blog,建立网站,成立公司,贴上Web2.0的标签,
等待着风险投资的光顾。在这些投身于Web2.0的人中,也不乏媒体记者。
实际上,由于并没有形成新的盈利模式,“Web2.0”在原产地美国并不吃香。不过,在中国,情况则大大不同。
2004年7月,方兴东的“博客中国”在获得了第一笔风险投资后,又在今年8月得到了1000万美元的注资。6月,美国高科技风险投资机构BVCapital试探性地在中国投入了第一笔赞助性资金,其中包括由两位年轻人创办的一个与Web2.0相关的网站。
位于北京朝阳区建国路71号惠通时代广场4层的韩国“赛我网”已经进驻3个多月,这家结合了博客与SNS功能的全新网站,已经瞄准了中国的1亿网民。“2004年赛我网仅个人主页方面就达到了1100亿韩元的销售额,而今年的目标是达到2000亿韩元。”该公司总裁全胄镐告诉记者,韩国互联网在经历了从网络广告到短信息、网络游戏的盈利模式发展过程之后,赛我网已经成为最受瞩目的互联网新盈利模式。
尽管还不知道未来怎样,但无数中国网民显然已经对“Web2.0”热情高涨。
“西祠胡同”创始人陈辉民在做了几年实业之后禁不住Web2.0的诱惑,再次复出创建了“爬狗网”做分类搜索;在此之前,更有一位一直用英文写blog的eBay员工王建硕耐不住创业激情,拉了几个人创建了“客齐集”分类广告;此外,还有崇尚“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的土豆网、“豆瓣blog”等。
这一切都是从Flicker被雅虎以2000万美元收购开始,这让很多人开始对这种造富模式充满幻想和冲动,去建一个个人网站,把它做大之后或上市、或被收购、或者靠固定流量获取广告。
但是,Web2.0们并没有形成明晰的商业模式,它们仅仅是为资本画了一张“饼”。
Blog写手胡海向记者阐述“Web2.0”精神:“它是一种理念,而不是形式”。但这个概念正被中国早期的互联网从业者嗤之以鼻。“Web2.0不过是小打小闹,在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上并没有任何创新。”一位门户网站的员工如此评价。
在一些人看来,Web2.0并没有带来技术上的升级。除了blog在内容的自由聚合上具备一点进步意义之外,Web2.0的技术几乎都是“新瓶装旧酒”,一些应用都是Web1.0或者Web1.5代的一些改良。比如,RSS可以说是来源于Netscape定义的频道标准;而Web Services则与在2000年就被吵翻了天的概念——微软的“.NET”计划如出一辙,微软的“.NET”即把互联网变成一个操作系统,主打的两张牌就是XML和Web Services, 所不同的只是,RSS被确立成网站数据交换的格式标准,除此之外Web2.0与1.0时代毫无异样。
其次,从盈利模式上看,blog上的评论内容的本身并不产生商业价值,而作为一个类似媒体的平台,blog依然沿袭了门户的广告盈利模式。 因此,分类搜索目前也只锁定了广告市场。当然,更为重要的是,Web2.0对Web1.0并不存在取代关系,同时也没有催生出新的需求。
再次,blogger们在内容原创上还未能成“大器”,除了少数Blog的狂热派们,大部分帖子尚属于转载。“它既然没有形成一个‘源头’,就不会有持久的动力”,一位自称“老皇”的blogger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因此,没有新的盈利模式、新的需求和取代性,在这种情况下,Web2.0仅仅是一个伪概念。”
虽然如此,Web2.0还是颇受互联网大佬们的青睐。
微软在IE 7.0中加入了RSS读取功能,并宣布在2006年将要发布的Windows Vista中更是将RSS做为重要特性之一。而雅虎和Google也在进军blog服务:Google有blogger.com和Orkut;雅虎则推出了Yahoo! 360。而且这二者均推出了自己的个人门户站点。
各自的难题
“现在整个互联网的投资很热,今年有大约20亿美金的风险基金进来。”265总裁蔡文胜告诉记者。而在过去的几年中在中国互联×××资了4亿美元的软银,将在3年内再投资6.4亿美元到中国的互联网、3G通讯和软件领域。
“IDG将和另一家风险投资共同在中国组建一家总额达5亿美元的投资基金。”前雅虎中国总裁、现在已是IDG投资合伙人的周鸿祎告诉记者说,“这是全球五大风险投资公司之一的Accel Partners出资2.5亿美元与IDG VC共同组建的,目标也是中国互联网。”
不过,人们惊奇地发现,在VC眼中有着标杆作用的IDG,在此番Web2.0的热潮中并没有像之前那样在第一时间下手,非但没有投任何一家热门的Web2.0公司,还给Web2.0泼了不少冷水(去年投资的BLOGCN例外)。
IDG合伙人章苏阳曾公开称,今年IDG将缩小在互联网方面的投资,使其在互联网方面的投资比例由此前的60%以上递减到将来的不足三分之一。
事实上,在风险投资商看来,尽管Web2.0 热火朝天,但好项目难求仍是风险投资面对的共同问题。
“风险投资一般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资金一般是公司创业阶段,投资规模在50万到200万美元,技术比较稳定、开始较大规模市场推广的公司就会得到1000万左右的中期投资,而一个公司到了后期再融资,数字就会更大。”信中利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邵岩说,“即将投到中国来的这20亿美元的风险基金中,大约会有20%是早期基金,主要投资的方向是新技术和新的商业模式——Web2.0属于后者。”
按照邵岩的说法,风险投资者会更关注高速增长型或在一个行业里具有独占性的企业。
“现在Blog有收入而没有独特的盈利模式,不过它的点击率很高,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这就是它最有价值的地方。”邵岩说,“不过,这一点与现有的经营没有形成协同效益是Blog最大的问题所在。”
“我们从Web2.0上看到了希望,不过还要做三年到五年的准备。但是现在不做,就晚了。”客齐集网站的王建硕告诉记者,“不管是Web1.0还是Web2.0,都是先有用户,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才有商业模式。”
对于博客中国的商业模式,方兴东的解释是:博客+SNS+具体热点服务产品(音乐)的模式被证明是一套有效的基于互联网2.0聚焦于具体产品和服务应用的有效组合,也是基本的个人门户的框架。
不过,如今博客本身的问题已浮现出来,层出不穷的广告使很多博客开始出现了厌烦,他们感觉网速越来越慢、广告越来越多。
“那片自己心灵的净土已经逐渐被商业气息所污染”。而专栏作家能否在为博客网辛勤劳作中得到回报——“我们感觉自己更像是免费为博客网站打工帮人家增添内容的写手,偏偏广告费又都入了别人的腰包”。“如果这样的状况无法得到良好的改善,那么恐怕博客赖以生存的内容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一位blogger写道。
“如果没有收入或者一定用户规模,风险投资商们一定不会投钱的。现在的Web2.0是将Web1.0的业务打乱进行重组,其中确有一些投机者在靠概念圈钱。”今年7月份刚刚上线的Feedsky网站总裁吕欣欣坦承。
眼下,“博客”、“RSS”、“播客”这些被新兴互联网分子们津津乐道的时髦词汇均属于Web2.0的风潮。不论博客中国的方兴东,还是叫嚣“RSS通吃”的吕欣欣,甚至将传统电子地图界面游戏化的庞小伟,这些强调“分众传播的对等信息交互”的精英分子都打起了Web2.0的大旗。
或许你认为,如今的Web2.0不过在重复当年王志东、张朝阳们依靠免费互联网集聚人气、找钱然后再收费的商业道路。
8月,博客中国宣布获得约1000万美元的投资,而Feedsky的创办者吕欣欣则还在继续着自己的“沟通之旅”,向风险投资商们兜售自己的Web2.0理念。更传奇的故事来自新华社高级记者马晓霖——一位获得多项荣誉的战地记者和中东问题专家,去年年底突然扭头杀入Web2.0,成为北京凌云互动信息有限公司总裁,做起了搜索聚合论坛ChinaBBS.com,并在8个月内打造出论坛聚合第一门户,现在已赢得了风险投资的青睐。
当然,人们最关心的是Web2.0是一种产业升级抑或概念炒作?它真的能给互联网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变化抑或仅仅是一个说给风险投资商听的“美妙噱头”?
新标签
2004年11月,美国三番市举行了一场名为“web2.0 Conference”的大会。在这次会上,Blog(个人媒体)、RSS(个人内容的自动分发及订阅)、Podcasting(个人视频、音频的发布和订阅)、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个人社会网络服务)、WIKI(用户共同建设一个大百科全书)这些具体的应用终于找到了一个归属“Web2.0”。
在倡导者看来,Web2.0意味着一个新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即“全民织网”,依靠无数网民来搞定内容,再以P2P(个人对个人)为主要方式实现互动。它相对于Web1.0(传统的门户网站为代表)具有更好的交互性和粘性。但事实上,Web2.0并不是一个革命性的改变,而只是应用层面的东西。目前这个需求到底有多大可能并不是很乐观,而且可能并不会对门户网站带来明显的冲击。
而且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众多Web2.0概念下的应用已经开始融入门户网站。
尽管如此,Web2.0的概念仍然给新兴的网络创业者带来了无限希望,至少这是一个吸引风险投资商目光的“新标签”。
“建立一个小网站,达到每天1万的流量就能说明它有价值,就可以有收入。”265网站CEO蔡文胜告诉记者,“慢慢做大,形成规模就有可能拿到风险投资。”
可复制路线
没错,在创业者的眼中,这是一条可复制的路线。将个人网页改成blog,建立网站,成立公司,贴上Web2.0的标签,
等待着风险投资的光顾。在这些投身于Web2.0的人中,也不乏媒体记者。
实际上,由于并没有形成新的盈利模式,“Web2.0”在原产地美国并不吃香。不过,在中国,情况则大大不同。
2004年7月,方兴东的“博客中国”在获得了第一笔风险投资后,又在今年8月得到了1000万美元的注资。6月,美国高科技风险投资机构BVCapital试探性地在中国投入了第一笔赞助性资金,其中包括由两位年轻人创办的一个与Web2.0相关的网站。
位于北京朝阳区建国路71号惠通时代广场4层的韩国“赛我网”已经进驻3个多月,这家结合了博客与SNS功能的全新网站,已经瞄准了中国的1亿网民。“2004年赛我网仅个人主页方面就达到了1100亿韩元的销售额,而今年的目标是达到2000亿韩元。”该公司总裁全胄镐告诉记者,韩国互联网在经历了从网络广告到短信息、网络游戏的盈利模式发展过程之后,赛我网已经成为最受瞩目的互联网新盈利模式。
尽管还不知道未来怎样,但无数中国网民显然已经对“Web2.0”热情高涨。
“西祠胡同”创始人陈辉民在做了几年实业之后禁不住Web2.0的诱惑,再次复出创建了“爬狗网”做分类搜索;在此之前,更有一位一直用英文写blog的eBay员工王建硕耐不住创业激情,拉了几个人创建了“客齐集”分类广告;此外,还有崇尚“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的土豆网、“豆瓣blog”等。
这一切都是从Flicker被雅虎以2000万美元收购开始,这让很多人开始对这种造富模式充满幻想和冲动,去建一个个人网站,把它做大之后或上市、或被收购、或者靠固定流量获取广告。
但是,Web2.0们并没有形成明晰的商业模式,它们仅仅是为资本画了一张“饼”。
Blog写手胡海向记者阐述“Web2.0”精神:“它是一种理念,而不是形式”。但这个概念正被中国早期的互联网从业者嗤之以鼻。“Web2.0不过是小打小闹,在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上并没有任何创新。”一位门户网站的员工如此评价。
在一些人看来,Web2.0并没有带来技术上的升级。除了blog在内容的自由聚合上具备一点进步意义之外,Web2.0的技术几乎都是“新瓶装旧酒”,一些应用都是Web1.0或者Web1.5代的一些改良。比如,RSS可以说是来源于Netscape定义的频道标准;而Web Services则与在2000年就被吵翻了天的概念——微软的“.NET”计划如出一辙,微软的“.NET”即把互联网变成一个操作系统,主打的两张牌就是XML和Web Services, 所不同的只是,RSS被确立成网站数据交换的格式标准,除此之外Web2.0与1.0时代毫无异样。
其次,从盈利模式上看,blog上的评论内容的本身并不产生商业价值,而作为一个类似媒体的平台,blog依然沿袭了门户的广告盈利模式。 因此,分类搜索目前也只锁定了广告市场。当然,更为重要的是,Web2.0对Web1.0并不存在取代关系,同时也没有催生出新的需求。
再次,blogger们在内容原创上还未能成“大器”,除了少数Blog的狂热派们,大部分帖子尚属于转载。“它既然没有形成一个‘源头’,就不会有持久的动力”,一位自称“老皇”的blogger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因此,没有新的盈利模式、新的需求和取代性,在这种情况下,Web2.0仅仅是一个伪概念。”
虽然如此,Web2.0还是颇受互联网大佬们的青睐。
微软在IE 7.0中加入了RSS读取功能,并宣布在2006年将要发布的Windows Vista中更是将RSS做为重要特性之一。而雅虎和Google也在进军blog服务:Google有blogger.com和Orkut;雅虎则推出了Yahoo! 360。而且这二者均推出了自己的个人门户站点。
各自的难题
“现在整个互联网的投资很热,今年有大约20亿美金的风险基金进来。”265总裁蔡文胜告诉记者。而在过去的几年中在中国互联×××资了4亿美元的软银,将在3年内再投资6.4亿美元到中国的互联网、3G通讯和软件领域。
“IDG将和另一家风险投资共同在中国组建一家总额达5亿美元的投资基金。”前雅虎中国总裁、现在已是IDG投资合伙人的周鸿祎告诉记者说,“这是全球五大风险投资公司之一的Accel Partners出资2.5亿美元与IDG VC共同组建的,目标也是中国互联网。”
不过,人们惊奇地发现,在VC眼中有着标杆作用的IDG,在此番Web2.0的热潮中并没有像之前那样在第一时间下手,非但没有投任何一家热门的Web2.0公司,还给Web2.0泼了不少冷水(去年投资的BLOGCN例外)。
IDG合伙人章苏阳曾公开称,今年IDG将缩小在互联网方面的投资,使其在互联网方面的投资比例由此前的60%以上递减到将来的不足三分之一。
事实上,在风险投资商看来,尽管Web2.0 热火朝天,但好项目难求仍是风险投资面对的共同问题。
“风险投资一般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资金一般是公司创业阶段,投资规模在50万到200万美元,技术比较稳定、开始较大规模市场推广的公司就会得到1000万左右的中期投资,而一个公司到了后期再融资,数字就会更大。”信中利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邵岩说,“即将投到中国来的这20亿美元的风险基金中,大约会有20%是早期基金,主要投资的方向是新技术和新的商业模式——Web2.0属于后者。”
按照邵岩的说法,风险投资者会更关注高速增长型或在一个行业里具有独占性的企业。
“现在Blog有收入而没有独特的盈利模式,不过它的点击率很高,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这就是它最有价值的地方。”邵岩说,“不过,这一点与现有的经营没有形成协同效益是Blog最大的问题所在。”
“我们从Web2.0上看到了希望,不过还要做三年到五年的准备。但是现在不做,就晚了。”客齐集网站的王建硕告诉记者,“不管是Web1.0还是Web2.0,都是先有用户,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才有商业模式。”
对于博客中国的商业模式,方兴东的解释是:博客+SNS+具体热点服务产品(音乐)的模式被证明是一套有效的基于互联网2.0聚焦于具体产品和服务应用的有效组合,也是基本的个人门户的框架。
不过,如今博客本身的问题已浮现出来,层出不穷的广告使很多博客开始出现了厌烦,他们感觉网速越来越慢、广告越来越多。
“那片自己心灵的净土已经逐渐被商业气息所污染”。而专栏作家能否在为博客网辛勤劳作中得到回报——“我们感觉自己更像是免费为博客网站打工帮人家增添内容的写手,偏偏广告费又都入了别人的腰包”。“如果这样的状况无法得到良好的改善,那么恐怕博客赖以生存的内容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一位blogger写道。
“如果没有收入或者一定用户规模,风险投资商们一定不会投钱的。现在的Web2.0是将Web1.0的业务打乱进行重组,其中确有一些投机者在靠概念圈钱。”今年7月份刚刚上线的Feedsky网站总裁吕欣欣坦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