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过年回家的我


这就是过年回家的我_第1张图片


这就是过年回家的我_第2张图片
春节假日临近。

车票买上了吗?
年薪百万了吗?年终奖发了吗?对象有了吗?怎么不回家考个公务员?
想家是一回事儿,敢不敢回家是另一回事儿。想到这些充满年味儿的温暖问候,现在就是后悔,非常后悔。
想看部电影让自己不再胡思乱想吧,看了这部[别告诉她]。

这就是过年回家的我_第3张图片


亚裔演员奥卡菲娜不久前凭本片拿了金球奖音乐/喜剧片最 佳女主角。 去看一是赶个热闹,二是探探虚实。

这就是过年回家的我_第4张图片


这部电影由华裔导演王子逸执导,改编自她自己的真实故事。六年前,她的奶奶被诊断出癌症。分散在海外的家人,借口为她的表弟办了一场假婚礼,好去见奶奶一面。

这就是过年回家的我_第5张图片


家族决议,隐瞒病情,不告诉奶奶真相。
关于这部讲述中国故事的好莱坞电影,坊间争执不休。
从2019年初亮相圣丹斯电影节,它就收获业界好评,西方影评人盛赞它 “充满热情和诚实,是今年最好的电影之一”。 颁奖季它的呼声也不低,在金球奖、英国电影电影学院奖,都提名最佳外语片。
而一些中国观众则说,它还是对中国、对东方,充满刻板印象。
害,咱现在就需要点傻乎乎的刻板印象,越能让人不想那真实的中国春节生活越好。
看完出来,才知道上了当,这下更丧。 这哪里是刻板印象,这就是春节回家的我。

过年之家乡气氛
气氛从一开始就起来了。
女主角碧莉一下飞机,你就能闻到了,是,就是我大中华的气味,是轰隆隆的车,还停着起重机的新楼盘,还有…… 一拥而上的司机师傅: “去哪儿啊,上车吧。”

这就是过年回家的我_第6张图片


完蛋,简直错觉自己身上也染了春运绿皮火车上的方便面味儿,被这帮左边画了龙右边画了彩虹的师傅,直接拉回了巷子里的家。
和大伯走在街道上, 烟熏火燎的,是各种烤串小摊、苍蝇馆子, 反正就是你在北上广怎么都吃不到的味道。

这就是过年回家的我_第7张图片


你听,你细听,背景里还有喇叭的声音,单曲循环着“凉皮、烤粉、烤肠”。
可能放的“曲”跟你家的不一样,有的地方是“奶茶,热的,三元两大杯”,有的地方是“嘎嘎甜,不甜不要钱”。但对,一样的,就是这 喇叭的噪音感。
当碧莉的姨奶奶抱着小狗, 要小狗“唱一个”, 没错了,这气氛就是过年一那大家子。

这就是过年回家的我_第8张图片


只不过,你能看到的表演不一定是小狗唱一个,也有可能是小猫击个掌,小外甥说句英语,小侄女弹个钢琴。
但你知道,过年回家,一定有什么小猫小狗小孩的表演,等着你。
走进电影院,你却回到了家。

过年之我没有对象
碧莉在还没有回到家之前,熟悉的家的感觉就回来了。
先是给奶奶打电话。
奶奶在电话那头,埋怨着李老头,这全片都闷声不吭的李爷爷,把水洒地上了,奶奶支使着他快把地收拾干净。

这就是过年回家的我_第9张图片


奶奶顺口就跟念叨了起来:唉,我是为什么要找你李爷爷一起过啊。不过吧,家里起码有个活人,要不然啊,每天早上起来上厕所,冷冷清清的,只能看见自己的影子。
刚感到一丝不对劲,奶奶就问出了那个问题:“碧莉啊,我问你,你找朋友了吗?”
好!大!一!盘!棋!前面一连串袒露心扉,包括拉无辜李爷爷下水,都是为了顺理成章问出这一句:我找到了我的活人,你找到了吗?
这不就是传说中的那个豆瓣话题: #为了逼你找对象,你的父母有过哪些表演?#

这就是过年回家的我_第10张图片


“活人”一词过分精确。“活”,对催婚的长辈而言,就是那个最重要的条件,他们甚至都不需要认识这些活人。
就比方说,医院墙上贴着一排医生照片,那不个个是年轻有为、眉清目秀的活人吗。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在看到这墙的时候,命运赐给他们一种强烈的预感: 这,就是我未来的女婿/孙女婿/儿媳妇/孙媳妇。
奶奶就是如此。她去看病,见碧莉和医生用英文聊天,眼角都笑开了。

这就是过年回家的我_第11张图片


她哪里知道碧莉是瞒着她在询问病情。那边在一言一语争论可怕的癌症,不懂英语的奶奶却越听越喜欢,自以为有技巧地问医生,“结婚了吗?没?我不信。”

这就是过年回家的我_第12张图片

看看孙女婿→看看孙女→给家人递个眼色→了然于胸(不对您了然了什么? )

明明没回家,你就在影院被催婚的恐惧所支配。

过年之贫穷的我
情关难过,钱关更难过。
当你说我不需要对象,我可以挣钱养活自己时,亲戚试探的目光, “月薪多少”的质问, 绊住了你。
“怎么啦你又缺钱啦你打算一直这样过吗你怎么不省点用存点钱你不该再这么乱花钱了……” 当碧莉的妈妈的连珠炮飞射过来,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你和我,心连心。

这就是过年回家的我_第13张图片


亲戚在饭桌上也这么问。
“在美国, 要多长时间才能挣上100万美金啊?
“很长时间。”
“真的假的啊?在中国可是分分钟的事。”
鲜活。
总有那么一个亲戚要问。
“你在大城市挣很多钱吧?”
“没有,而且消费也高。”
“真的假的啊?那赶紧回来吧。”

这就是过年回家的我_第14张图片


瘪了的荷包就像你失去灵魂的心,大银幕里亲戚的质问让你觉得入错了行,怎么没入个武行。

过年之必胖三斤
就算你人在美国,刚下飞机,博士学位,年入百万,家有娇妻/郎君,猫狗双全,你还是躲不过 过年胖三斤 的诅咒。
你看看[别告诉她]里那五分钟出现一次的满桌碳水,就能想起认命是什么感觉。
“你要吃几个馄饨?”“五个。”“五个太少了。”碧莉的妈妈给她塞了 十个馄饨。
“我给你 烙馅饼 呢。饿坏了吧?我记得你小时候最喜欢吃馅饼了。”小姨奶奶做的,不得不吃。

这就是过年回家的我_第15张图片


“你咋不吃呢?不饿吗?来, 咬一大口。 ”奶奶亲手搛菜,可不管你真不饿还是假不饿。

这就是过年回家的我_第16张图片


奶奶还爱回忆,碧莉两岁的时候,整个人“瘦得跟麻杆一样”,因为保姆偷吃她的鸡蛋。
当年没吃到的鸡蛋,也不知道多少个春节加餐才能补回来。

过年之还是要过年的
谁不被催婚、问工资,谁不吃年夜饭吃胖啊?
谁有底气说这么一句,才好说[别告诉她]不真实、刻板印象。
种种细节太鲜活了。甚至,服务员自然而然,脸不红心不跳地叫每个女顾客美女;有几位形迹可疑的男女,熟门熟路地向宾馆前台要房卡。

这就是过年回家的我_第17张图片


看得人瑟瑟发抖。
但[别告诉她]在种种唤起人“焦虑”回忆的同时,也让人回忆起,什么是 中国式烦人的爱。
搛菜是爱,催你找对象是爱,转口说“女人独立也很好”是爱,给一个30岁大孙女压岁钱,还要她别用来交房租,要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也是爱。

这就是过年回家的我_第18张图片


外国影评人虽然喜欢这部电影,但未必能理解“别告诉她”的决定。实际上,连电影本身,也没有完全认同这个决定,它只是表达了碧莉尊重这个决定,无奈地接受。
但就像这种种中国生活化的细节,“别告诉她”,也是爱。
它们也许烦人,也许不科学,也许不现代,甚至有些有点冒犯。但它们都来自于爱。
我们也许不堪其扰,但还是一次次回家过年,接受催婚、催生、催回家、逼问工资的拷打,不就是因为,心知肚明,它是爱吗?
我们为那些烦人的细节而焦虑,可在家乡,在长辈那里,这些不那么现代的举动,是和他们的爱囫囵着长在一块,硬要扯开,流血伤人。
碧莉到最后心里也还是有个结,她问了很多人,为什么不能告诉奶奶,最终的答案,也是凑凑合合,不能令人信服。
但碧莉最后还是没有告诉奶奶,而原型,导演王子逸的奶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六年后的现在依然活得硬朗。

这就是过年回家的我_第19张图片


因为这确确实实就是中国人爱的方式。即使不理解,不认同,但她能感应到,我应该以相同的方式,回报这份糊涂但真挚的爱。
害,难道还真不回家过年咋的?看老爹不打断你的腿。

影迷互动


哪部电影中的中国式情感最打动你?


请到文章末尾评论区留言

与更多影迷分享你的观影感受



这就是过年回家的我_第20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就是过年回家的我)